史全伟
一
罗荣桓6岁时,父亲开始教他识字读书,8岁入私塾。随着识的字越来越多,他变成了一个读书迷,只要一有空闲,便手不释卷。
一个炎热的中午,罗荣桓独自坐在池塘边的一棵树上聚精会神地看书,由于注意力过于集中,竟不小心跌进池塘,弄得浑身湿透。家人和四邻八舍知道后,便称他“小书呆子”。
对于罗荣桓酷爱读书这件事,母亲并不反对,可罗荣桓一读就是半宿,母亲怕他累坏身体,每逢夜深人静都要查看,催他睡觉。
参加革命之后,无论工作、军务多么繁忙,罗荣桓都不改如痴如醉的读书嗜好。在井冈山时期,残酷的环境使书籍来源几近枯竭。吃红米饭、喝南瓜汤,他安之若素,不以为苦,可没有书读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终日若有所失,因此,每逢战斗后,打扫战场时,他都要去找书,只要是有益的书,找到什么就看什么。有一次,他找到一本《野人记》,竟也看得津津有味。1932年,红军打下了漳州城。时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进入漳州后,公务之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书。然而,那时每本书动辄一元大洋,这使仅有两三块零花钱的罗荣桓望而却步,不敢问津。无奈,他只得光顾旧书店。
罗荣桓非常珍爱书籍,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决不轻易舍弃。1939年2月,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奉命带领部队由晋西进军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行前,罗荣桓将一只小皮箱交给政治部秘书杨永松携带,并叮嘱:“箱子里的东西,你可以看,但千万不要搞丢了。”杨秘书以为里面一定存放着什么贵重的东西,后来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一瓶药之外,其余都是书,其中有一本是当时尚未公开发表的毛泽东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在这本纸质很差印得模模糊糊的讲稿上,罗荣桓在多处圈点批注,书角都卷起来了,看得出来,他已阅读多遍了。杨秘书深深地为罗荣桓惜书如金、勤读不辍的精神感动不已。
二
抗日战争时期,罗荣桓作为山东战略区的主要负责人,工作异常繁忙,艰苦的斗争环境使他患了严重的肾炎、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即便这样,他也一刻不放松读书和学习。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小册子几经周转送到他手上时,他一口气读了好几遍,并且对照山东的抗战工作,常常掩卷深思,总结过去,谋划未来。后来,严重的疾病使罗荣桓不得不躺在担架上指挥行军、打仗,加上眼睛深度近视,看书很不方便,他就让别人把小册子读给他听,边听边同大家研究、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荣桓更加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工作和学习,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军队政治工作的开拓和发展呕心沥血,日夜操劳,但沉疴迫使他不得不多次住进医院。
在医院里,医生要求他静卧休息,不能看书或写东西,可他总是不顾医生劝吿,趁公务少一些,抓紧时间读书和学习。他对医护人员深怀歉意地讲:“我是个不会休息的人,在娱乐方面没有什么爱好,这是一个缺点。”他用商量的口气说,“我的愿望就是多读一点书,请你们满足我这点嗜好吧。”几次住院,他一边以顽强的毅力同疾病做斗争,一边认真地学习《毛泽东选集》,甚至把《毛泽东选集》完完整整地通读了四遍,还做了大量读书笔记。有时病情严重,眼睛看不清东西,他就让夫人或子女读给他听。罗荣桓的举动深深地教育了医护人员,他们感慨地说:“罗帅这不是在养病,是利用住院的机会学习进修来了!”
三
罗荣桓在勤学苦读的同时,非常重视干部和战士的文化教育。红军时期,罗荣桓有个勤务兵名叫王东保,从小没有读过书。一天,罗荣桓问他想不想学文化,他回答想学。罗荣桓高兴地说:“学了文化,可以懂得很多道理,更好地干革命。”
从此以后,罗荣桓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总是挤出时间手把手地教王东保写字,并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讲述农民为什么穷、地主为什么富,革命就是要推翻人剥削人的旧制度的道理。這些循循善诱的教导,就像为王东保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照进了真理的阳光。
在罗荣桓的悉心教育下,王东保进步很快,逐渐能够写标语,并学会了油印文件和宣传材料。当罗荣桓看到王东保写的标语的时候,高兴地说:“小鬼,进步不小啊!”
抗战时期,时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大队大队长的李梓斌连名字都不会写。一天,罗荣桓把他叫到师部专门谈学文化的事,“教导大队好比是一所学校,你这个大队长就好比是校长,你都当校长了,要起带头作用,学好文化。”当李梓斌问该怎么学习时,罗荣桓耐心地启发说:“用到什么,你就可以学什么,不懂就问,慢慢地积少成多。比如,现在教战士们唱的那首歌‘游击队,反扫荡,坚持敌后方,你不仅要会唱,而且要会讲、会写、会用,这样,以后碰到这些字,你就不会念白字了。”在罗荣桓的教育启发下,李梓斌回去后,买了笔、墨、纸、砚,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有时反“扫荡”上了山,就用大石头当桌子,坚持练习。几个月后,他的文化水平提高得很快,作业在“八一”军政大检阅时被展览出来,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赞扬。
1950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从当时解放军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要提高部队的军事素养,首先应当抓文化教育,于是主持原总政治部制定了《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经毛泽东审阅、修改后,签署颁发全军。《指示》要求全军除执行规定的作战任务和生产任务外,必须在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校。规定部队文化教育的方针是:“速成的、联系实际的,但又是正规的。”其中“但又是正规的”六个字为毛泽东所加。这个方针要求部队要从实际出发,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实际有用而又系统的文化知识。
全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到1953年,文化水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军由原来80%人员是初小以下文化水平普遍达到初小毕业以上文化水平,干部绝大多数达到高小毕业至初中水平。1953年下半年以后,文化教育逐步转入经常化,在巩固的基础上坚持下去,继续提高。(摘编自《风范:共和国开国将帅的故事》)(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馆员)
编辑 钟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