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狂欢的风险及治理

2024-03-17 23:06管媛辉蒋佰迎
传媒论坛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作者个性化领域

管媛辉 蒋佰迎

自人工智能诞生开始,到ChatGPT4问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人工智能领域共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知识工程”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专家系统。专家系统的目标是模拟专家在特定领域中的决策过程,使计算机能够提供类似决策和建议。第二次浪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特征是“机器学习”。通过使用算法和统计模型让计算机自动学习和改进,无需明确编程。第三次浪潮出现在21世纪初,其核心是“深度学习”。在此阶段,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各种类型的数据,如图像、语音、文本等,人工智能迎来了迅速发展并引起广泛应用。

现阶段的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等领域都取得了全新突破,也使新闻生产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1]。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新闻传播领域也迎来了技术狂欢。在人工智能为新闻传播领域输出海量内容的同时,也必须预防可能带来的风险。

一、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引发的变革

(一)新闻采集的智能化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采集路径仅仅依靠人工。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也随之到来。面对海量碎片化信息,新闻媒体工作者应接不暇,大数据成为重要的信息采集路径。信息挖掘技术可以为新闻机构更好地追溯新闻事件起源、优化报道策略,同时也为用户提供自动化和精准的新闻服务。大数据分析可以对新闻采集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挖掘,图像、语音、视频识别等技术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今日头条就运用了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算法等技术,收集、分析和筛选新闻内容,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新闻推送。人工智能可以被用在新闻采集的各个环节,包括新闻收集,内容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等,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新闻内容。目前,主流媒体将采集到的海量信息借助大数据技术快速整理、分析,提高了新闻工作者对庞大复杂数据处理的时效性[2]。

(二)新闻生产的自动化

新闻时效性始终是新闻工作者竞争的关键。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从发生到发布有一定的时间差,随着用户对新闻时效性要求不断提高,新媒体利用新技术形成了“实时新闻”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工智能技术代替了传统人工写作和编辑的过程,通过自然语音生成引擎撰写新闻稿件。比如ChatGPT作为AIGC的产品之一,新闻工作者只要在对话框中输入标准化、结构化的关键词,给予机器指令,ChatGPT就可以自动生成相应信息,并且行文逻辑严谨,语言流畅。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不同平台的传播要求,生成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不同形式的新闻内容。此外,人工智能写稿可借助数据分析,增强新闻内容生产和推送的精准性,优化处理海量数据,深化新闻内容的全面性[3]。人工智能撰写新闻可以帮助新闻机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但是人工智能只能作为辅助工具,无法生成深度化、富含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

(三)新闻分发的个性化

个性化推送是指依据用户自身行为和需求属性建立不同标签,进行精准消息推送的过程[4]。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且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筛选出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新闻。但在智媒时代,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实时的数据和算法分析用户兴趣、偏好和需求,再对新闻进行个性化分发。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偏好,推送个性化信息,还为用户“私人订制”新闻提供可行路径。人工智能会根据用户的浏览、订阅或者关键词搜索等行为,建立详细的用户画像,从而实现精准的信息推送,还可以将小众、冷门的信息进行个性化推送,也减少了信息浪费。个性化分发提高了新闻媒体用户黏度和留存率,还增加了广告收入和商业价值。但是个性化分发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比如个性化分发可能会导致信息偏差和过滤气泡,只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形成信息茧房。

二、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狂欢的风险

(一)释放了虚假新闻的生产和传播空间

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获取、生成和传播方面的突破,虽然带来了许多便利,但也给虚假新闻的产生提供了更多机会。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产新闻,需要调用数据库对海量的信息进行分析。但信息的复杂度高并且调用内容受限,就有可能导致信息源的误差,信息源的失实就导致了新闻失实。并且在人工智能广泛使用的今天,新闻生产的把关环节如果也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就会助长虚假新闻的出现。若虚假新闻在生产环节时未能被识别,而是通过算法对该新闻进行个性化分发,则可能扩大虚假新闻的传播范围[5]。

(二)机器人写作缺乏个性化和人情味

机器人写作是根据预先设定好的模块程序进行写作的,因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无法灵活地根据不同的场景和情况做出相应调整,简单的报道就会显得单调和同质化,难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它们无法像人类一样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有特色的新闻报道。比如遇到灾难性新闻,机器人写作只是单一的陈述事实,没办法产生情感共鸣,无法和人类感同身受,所写的新闻报道就没有温度。

(三)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人工智能通过研发主体编写的算法和模型黑箱的特性,向受众进行精准投送,只推送受众感兴趣和与受众产生强关联的信息,在信息过载的社会减轻了受众压力。但是,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关联度来筛选内容,减少了多元化信息的推送,用户只能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失去与其他多元化观点和信息接触的机会,这种过滤和偏向可能导致用户思维愈发固化,仿佛置身于一个信息茧房。此外,算法推荐也可能被滥用或被操纵,一些媒体为了追求利益,会将一些未经核实的信息推送给受众,更有甚者利用算法操纵舆论。

(四)受众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人工智能生产新闻主要依赖于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而这些数据和模型往往源于有限的信息,甚至可能涉及个人隐私信息收集和权限使用。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虽然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它是通过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来完成推送,比如对某类信息的阅读量、点赞量等,以此挖掘用户的喜好。某些媒体公司可能会为了增加阅读量,对用户的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挖掘,造成侵犯他人隐私权等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但隐私问题仍然是技术公司需要改进的重点。

(五)减少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机会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精进的今天,其可以高效地完成部分传统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新闻采编、新闻生产、新闻分发都可以运用人工智能完成,自动化过程减少了人力投入,新闻机构可能会裁减新闻团队的人员规模,致使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机会减少。这也可能会导致新闻领域人才的整体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下降。由于机器能代替完成一部分工作,新闻工作者失去了运用专业技能的机会,导致威胁行业发展。总的来说,人工智能狂欢导致了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机会减少,挑战与机遇并存。

三、新闻传播领域人工智能狂欢的治理

(一)明确人的主体地位

新闻工作者在生成新闻时越来越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帮助,但在依赖人工智能的同时,也要明确人在新闻生产中的主体地位。目前,人工智能只能编写机械式的新闻,无法进行辩证思考,难以满足用户对新闻的多样化需求。新闻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新闻敏感性,对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并根据不同的事件策划报道方案。目前大部分新闻媒体机构都是利用“人工+机器”的新型生产模式。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新闻客观性和广泛性,媒体工作者则可以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写出更有深度的报道,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生产出更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闻。新闻媒体工作者在这种新的生产模式中,要始终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加强技术学习,让技术为我所用。同时,聚焦脑力、眼力、脚力、笔力,生产出更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创新性新闻报道,提升自身的“不可替代性”[6]。

(二)优化新闻分发和传播机制

人工智能通过分析用户兴趣和访问历史,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新闻内容,虽然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也导致了信息茧房的发生。因此,运用人工智能编写新闻需要优化新闻分发和传播机制,打破信息茧房。一方面,可以丰富个性化推荐算法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范围,综合考虑用户行为习惯和信息环境变化;另一方面,新闻传播机制需要更加透明,维护用户的知情权。算法需要大量数据作支撑,新闻媒体机构有责任向受众披露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流程,接受受众的监督和建议。例如,建立新闻生产流程的可追溯性,记录和公开人工智能算法的数据来源、处理过程和判断依据,以便公众和监督部门对新闻内容进行监督。新闻媒体要积极创新技术手段,完善智能设备,保障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中的运用效果[7]。

(三)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制度化监管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新闻传播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但在个人隐私保护、个人敏感信息识别等领域的技术还不够完善,用户的隐私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为此,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立法,法规可以涉及数据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内容审核和责任承担等方面,应明确人工智能获取数据的领域、范围和边界。其次,政府应加强监管,确保相关企业和机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或泄露。相关企业要增加算法的透明度,需向用户提供详细的算法解释,让用户了解其推荐机制原理。还可以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算法过程进行审查。最后,要明确新闻工作者把关人的作用,加大对新闻工作者的培养力度,定期对人工智能的知识进行普及宣传,明确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总之,完善法律法规和加强制度化监管是确保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合理、公正、透明的重要手段。政府、企业和相关机构应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障新闻传播的质量和可信度。媒体从业者应群策群力,引导受众参与技术监督[8]。

四、结语

人工智能作为新兴力量,给全社会带来了一场技术狂欢。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的结合是必然趋势,同时给新闻工作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这场机遇和挑战需要通过新闻工作者、政府、公众等各方面共同努力。如何有效降低人工智能狂欢带来的风险,提升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社会效益,是新闻工作者始终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工作者个性化领域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领域·对峙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