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综合征的中西医防治

2024-03-17 07:45:38赵志国
猪业科学 2024年1期
关键词:猪只猪群猪舍

赵志国

(康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康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沈阳 110500)

猪高热综合征是由多种病因所引起的猪群以高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类疾病的统称,其主要特征为病猪发生高热、呼吸困难、猝死等症状。该病对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且由于其高度传染性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对猪类养殖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和探索猪高热综合征的中西医防治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中西医结合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将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西医技术相结合,以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和调节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通过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改善猪只体内的微环境,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同时,中医药还具有较低的副作用和毒性,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猪高热综合征的防治中,中西医结合的理念和方法在减轻病情、控制传播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而且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和西医技术的辅助,可以更好地提高猪只的免疫力,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1 发病原因

1.1 病原感染

感染性疾病是猪出现高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猪瘟是一种由猪瘟病毒引起的高热疾病,其特征是高度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猪瘟病毒属于科学家将其归类为猪瘟病毒属,是一种单股RNA病毒。此外,猪流行性腹泻病、猪肺疫病、猪链球菌病、猪圆环病毒病以及猪蓝耳病等也可能导致猪出现高热症状。

1.2 应激因素

应激因素也是导致猪高热的原因之一。猪热应激综合征是一种由于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引起的热应激疾病,其特征是猪只体温升高、呼吸急促、食欲下降等症状。

1.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会对猪的体温产生影响。高环境温度、湿度和通风不良等条件会导致猪只体温升高,从而引发高热症状。此外,饲养环境中的氨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浓度过高也会对猪只体温调节产生不良影响。

1.4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猪只体温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猪种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存在差异,一些品种对高温环境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高热症状。

1.5 饲养管理不当

养殖场缺乏科学的疾病预防体系,对养殖环境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病原在环境中滋生,引起发病和传播。在饲养过程中,不同日龄的猪群混合饲养,饲料没有针对性,不能满足不同阶段的猪群生长发育和生产的需要,甚至饲料品质太差,已经因为霉菌等造成污染。猪场的免疫接种不当,常常是疫苗选择单一,免疫接种方法和免疫流程不科学、不规范,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2 临床症状

猪只出现高热病时,常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些症状可以表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其他症状。

猪只体温超过39.5℃,表现出明显的疲倦和虚弱,食欲减退或完全停止进食。由于高热和食欲减退,猪只可能出现脱水症状,还可能出现急促或困难的呼吸。病猪通常还表现出干咳或有痰的咳嗽,呼吸音可能变得异常,如喘鸣音或呼气性哮鸣音。病猪还常伴随出现呕吐或反复咽吐的症状,并有水样或黏液样的腹泻,有时病猪表现为粪便干燥,尿液变的赤黄。有的病猪可能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发病严重的猪可能出现抽搐、震颤、肌肉僵硬或瘫痪等神经系统异常,还表现为角弓反张和四肢划水的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昏迷或意识丧失。有的病猪可能出现结膜充血、眼泪增多或眼部分泌物增加等症状,还出现鼻腔分泌物增多或鼻腔充血等症状,皮肤潮红、瘀斑或皮疹等症状,多见在耳部、四肢以及胸背部均有大量的出血点,表现出这些部位的发绀。有的病猪还会表现出关节部位的临床症状,常见后肢关节出现肿胀,导致不能站立和行走,失去了经济价值。母猪发病后还常见于出现流产和产出死胎,即使产出的仔猪正常,母猪也常常表现为泌乳困难,还难以进入到下一个发情周期中,导致繁殖率下降。

3 病理变化

对发病猪剖检后,可见在皮下组织和各个脏器均会出现病理变化,在皮下组织部位出血明显,还导致皮下脂肪出现不同程度的黄染,甚至冠状沟部位也出现黄染的情况。病猪的心脏部位有大量的点状出血,甚至还会导致心包表面被黄色的包膜所覆盖。肺部病变明显,表现为肺炎和肺部水肿甚至可见肺部与周围组织出现粘连的情况,肺脏间质还会出现增宽和肿胀的情况,肺泡壁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渗出物积聚等。还常见有肝脏损伤,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症细胞浸润。脾脏增大、充血和淋巴细胞增生。肾脏有出血,表面还会表现出凹凸不平的状况,肾脏表面被膜粘连,将其切开后,肾皮质含有大量的出血点。肠道病变,可见肠黏膜炎症、溃疡形成和出血。淋巴组织增生、淋巴滤泡扩大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猪常引发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红、肿、热、痛等症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细胞变性,包括坏死、凋亡和变性等,尤其在肝脏和肾脏等器官中较为明显。凝血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活性降低等,导致出血倾向。还可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异常,淋巴细胞功能下降、巨噬细胞活性减弱等,引起免疫器官损伤,如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淋巴组织的病变。

4 中西医防治

4.1 预防

4.1.1 加强饲养管理

采用适当的猪舍布局,包括分区管理,以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确保猪舍能够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和通风。根据猪只的需求,保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以减少疫病的发生。保持良好的通风系统,控制氨气和粉尘的浓度,可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确保猪舍的卫生条件良好,定期清洁和消毒猪舍设备和设施。提供合理的饲料和饮水,确保猪只获得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猪只的免疫力,在饲喂前还需要注意饲料的情况,尤其是在潮湿多雨的季节要注意避免饲料发生霉变,一旦霉变要及时更换饲料,否则猪只食用发霉的饲料会导致免疫力的下降。确保猪只有充足的清洁饮水,防止水源污染,定期检查饲料和饮水的质量,并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猪只应当有充足的运动和活动空间,以减少压力和疾病传播的风险。根据猪只的体重、品种和生长阶段对照密度标准,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以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4.1.2 疫苗接种

根据猪群的需求和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定期接种疫苗,确保猪只免疫力持续高效,使用合格的疫苗,并确保正确的接种方法和时间。定期检查疫苗接种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接种。合理记录和管理疫苗接种情况,确保疫苗的有效性和接种覆盖率。

4.1.3 生物安全措施

限制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并实施严格的访客控制措施,建立有效的入场消毒程序,包括车辆和人员的消毒。定期清洁猪舍,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杀灭病原体,确保猪场周围的围栏和栅栏完好,并定期检查和修复。消毒要注意消毒药物的轮换和更替使用,避免长时间应用同一种消毒剂导致病原产生耐药性,常见的消毒剂类型有碘制剂、氯制剂、季铵盐类和复合醛类。不同的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和配制方法不用,应当根据说明科学配制,常见复合醛类消毒剂是按照1∶400的比例配制,而后每周对舍内消毒2次,舍外消毒1次。

确保猪场周围没有野生动物或其他可能传播疫病的动物进入。将新引进的猪只隔离一段时间,以确保其没有潜在的传染病。限制人员和装备进入猪舍,以防止外部病原体的传播。安装空气过滤器和水质处理系统,以减少病原体的传播。

猪场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模式进行养殖,如果确实需要引种,必须从非疫区引种,并引种的猪进行严格的检疫,确保健康。当引种猪进入养殖场后,要进行隔离观察,一般经过30 d的观察后,没有出现异常则可以混群饲养。

4.1.4 疾病监测和检测

建立疾病监测计划,包括病原体的检测和疫情监测。定期对猪群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筛查。使用合适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如PCR、ELISA等,以及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如隔离患病猪只、扑杀受感染猪只等。落实生物安全措施,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定期请兽医进行健康检查,包括体温、呼吸、粪便和血液样本的检测。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4.1.5 疫病处理与中西药预防

制定疫病紧急处理计划,包括隔离、扑杀和安全处理受感染的猪只。与当地动物卫生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及时报告疫情,并遵循相关的法规和指导。对猪场内受到威胁的时候,要注意加入抗菌药物进行预防,常见的药物有阿莫西林、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连续用药5~7 d。还可以加入一些提升机体免疫力以及清瘟解毒的中草药或方剂来进行紧急预防,常用黄芪多糖、清瘟败毒散、双黄连和板蓝根等药物,需要连续应用5~7 d。还可以应用中草药进行组方预防,通过应用板蓝根、黄柏、黄芪以及葛根和甘草等,加入10倍量的清水浸泡2 h后,煮40 min,再向其中加入干蟾、蜂蜜和冰片后供猪群饮用,每天饮用1次,连续用药7 d,具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4.2 治疗

在猪场一旦发生疫情,要及时进行诊断、隔离和治疗,否则耽误治疗时机,会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

4.2.1 西药治疗

对发病猪应当及时用药,通常是应用20%的氟苯尼考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用量为20~40 mL,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1周可见效。还可以应用强力霉素和氟美松共同使用,用量分别是100 mg/kg和5~12 mg/kg,每天用药1次,需要连续用药5~7 d。还可以给病猪通过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用量为20 mL/kg体重,或者长效磺胺间甲氧嘧啶和地塞米松混合液。每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3~5 d。

4.2.2 中药治疗

本病使用中药方法治疗会取得较好效果,可以选用黄芪多糖注射液,浓度为20%,用量为20~30 mL,每天用药2次,连续用药5 d,可以收到良好效果。也可以将多种中药配合成方剂进行治疗,常用鱼腥草、金银花、板蓝根、石膏和甘草等各100 g,黄芪70 g,连翘、大青叶、生地黄和丹参各50 g,栀子和黄芩各30 g混合后研磨煎汁,每天用药1次,分成2次灌服,连续用药1周。在用药的同时还需要补充大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升猪群的营养水平,减少或避免出现各种应激反应。

5 结语

猪高热综合征是在猪场的常发病,其发病原因较多,不同的猪场发病原因可能相同或不同,在养殖中需要根据猪场的具体情况和猪群发病后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避免根据经验进行用药和治疗,否则会耽误治疗时机,造成疾病的发展和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在治疗时,通常应用西药治疗效果不如中药或者应用中西药结合的方式治疗,效果最好。同时,广大养猪场要在日常养殖过程中注意对猪高热综合征预防,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科学免疫、疾病监测以及生物安全等一系列的措施来避免猪高热综合征的发生。

猜你喜欢
猪只猪群猪舍
降低日粮粗蛋白并添加单体氨基酸对断奶—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营养排泄的影响(中)
猪业科学(2022年11期)2022-12-17 08:43:54
猪群咳嗽多发季 养猪人如何应对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母猪怀孕后如何控制猪舍环境
猪胃溃疡的病因与防治措施
冬季猪舍有啥讲究
秋冬季防应激不可忽略饮水消毒
猪只硒缺乏症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猪业科学(2018年5期)2018-07-17 05:56:18
猪群发生传染病时的控制措施
标准化猪舍设计技术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3
新型帐篷式猪舍的使用
猪业科学(2015年6期)2015-12-26 1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