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机制及其当代启示

2024-03-16 16:44董方圳
学术探索 2024年1期
关键词:生产力马克思资本

董方圳

(华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典范,它从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以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为切入点,不仅揭示了资本全球化的世界历史世界图景产生的深层根源,更科学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未来走向。世界历史的生成与发展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表现为一个包含多维机制层级的理论,这包括关于世界历史的生成机制、演进机制、动力机制和目标机制,这四重机制结构在唯物史观的总体结构层级中依次递进与跃迁,并直接指向人类历史的发展客观进程,为我们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我们仍需要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中吸取思想资源,通过科技创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认识资本的历史二重性,以辩证的眼光正确驾驭资本;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对世界的示范意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光明的前景。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机制

(一) 世界历史的生成机制——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首次对“世界历史”这一概念做出了界定,他将世界历史纳入到思辨哲学的体系之内,用抽象的概念推演来代替现实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世界历史”看作是“自由意识”的发展历程。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不过是“精神”在时间中的发展,人类历史是“绝对精神”借以实现自身的场所。“世界历史是专门从事于表现‘精神’怎样逐渐达到自觉和‘真理’的欲望;它本身中的黎明来了,它开始发现要点,最后它达到了完全的意识。”(1)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1956:94.在黑格尔看来,世界历史本质上是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的辩证法,它是一条朝着特定方向奔流不息的长河,而各个民族历史、国家历史是作为许许多多的支流汇入到世界历史这条长河之中的。总体而言,黑格尔将精神作为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以绝对精神的自我发展历程来解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分散向整体的发展趋势,忽略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黑格尔的世界历史观也具有浓厚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他将世界上的民族分为世界历史性民族与非世界历史性民族,并将非世界历史性民族排斥在世界历史的范围以外,认为日耳曼民族是高等的世界历史性民族,而东方某些民族则是低等的非世界历史性民族,从而割裂了作为整体的世界历史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之间的关系。这就使他尚未真正科学揭示历史运动的本质规律,使得他的历史观与辩证法一样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沼。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世界历史思想的基础之上,马克思形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对世界历史这一概念做出了深入的考察,指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的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也就是说,世界历史不是绝对精神漫游的历程,而是在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中,随着生产力、分工、交往高度的发展,各个国家、民族摆脱孤立狭隘的封闭状态,开始相互依存、紧密联系,进而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世界历史得以形成的基础,世界历史则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都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8.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世界历史,只有到了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才真正拉开了世纪历史的帷幕。“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往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交往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了新的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关系,并且沉重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0.由此可见,在马克思那里,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形成的结果,这两者将“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都为文明和进步做好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34.新兴资产阶级是开创世界历史的主导力量,世界市场则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载体,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路使得新兴资产阶级的脚步踏遍全球各地,资产阶级通过原始积累对美洲、亚洲、非洲等地进行殖民掠夺,用强制性的手段建立起了世界市场体系,而世界市场的建立则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开始日益紧密,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推动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开始不断扩大,打破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自然形成的封闭孤立状态,从而使得整个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历史也就从封闭性、地方性的民族历史转化为开放性、普遍性的世界历史。

(二)世界历史的演进机制——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作为世界历史演进的根本原因,世界历史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推动下不断演进的过程,只有当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突破国家、民族的界限而拓展到世界范围,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才开始形成。因此,生产力与交往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世界历史的演进机制,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前提。在前资本主义时期,由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人的生产能力只能在狭小的范围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聚集,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30.人与自然的这种狭隘关系使得整个生产生活被封闭在一个个分散孤立的社会经济单位之内,同时使得人们的交往也被局限在狭隘地域的范围之内,导致各个民族和国家并未突破血缘、地域的桎梏,处在一种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状态,所以这一阶段的历史只能囿于某一国家、某一民族范围之内。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别是大工业的确立,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进了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完善,消除了各民族之间自然形成的劳动分工,开辟了世界市场,从而为世界历史的演进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其次,世界性的普遍交往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关键枢纽。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本质就是各个民族通过普遍交往而形成的世界一体化进程,这一进程不仅涉及经济领域,还涉及政治、文化、精神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下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生动描绘了资产阶级打造全球性交往网络的景象(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改变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社会交往的偶然性、片面性、狭隘性,它使得人类交往的空间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关系日益缜密,从各个孤立的点、走向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同时丰富了人类交往的层次和内涵,形成了一个以资本全球化为物质内容,包括生产、消费、精神、文化等因素在内的多元化交往共同体,从纵向和横向双重维度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

最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辩证运动是历史向世界历史演进的推动力量。“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这个原理是公认的。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5.马克思在这里指出了生产力与交往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促进了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交往的扩大则能够保存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二者互相依存,相辅相成,“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世界历史的实现形式就是交往的世界化与生产力的世界化,世界历史的发展就是在生产力与交往形式辩证运动推动下的客观的、自然的过程。

(三)世界历史的动力机制——资本的逐利本性

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1.因此,资本的逐利本性是资产阶级开创世界历史的直接驱动力。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性就是不短的扩张、无限的增值,只要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资本就会义无反顾的去追求,“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被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赶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9.由于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资本“一方面要力求摧毁交往即交换的一切地方限制,征服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另一方面,它又力求用时间去消灭空间,就是把商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所花费的实践缩减到最低限度”。(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8.而当某一有限区域或国家的市场、原料不能满足资本获利的需要之时,资本就会突破狭隘的地域、民族乃至国家的界限,向更加广阔的空间去寻找获利的机会,从而使整个世界开始成为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整体。

在深入分析资产阶级开拓世界历史的过程当中,马克思也强调了了资本开拓世界历史所带来的进步意义,“资产阶级由于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入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他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6.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马克思指出:“所有这些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破坏性因素,到1840年在英国大炮的轰击之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题的过程。”(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693.“中国革命将把火星跑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的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一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5.虽然资本从一出生起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但马克思认为资本在用血与火开拓世界历史的同时却不自觉的成为了推动历史发展的工具,资本主义凭借着广泛的交往,把各个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落后民族强制性的拖入到了世界市场体系,并通过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自然经济,使这些国家和民族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社会结构以及价值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成为落后民族实现社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四)世界历史的目标机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世界历史的起点,它为世界历史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所以在历史发展的特定阶段,资产阶级成为了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因而,这一阶段上的世界历史也表现为按照资本机制运行的资本主义全球化,资本将一切都纳入到市场体系和交换价值当中,构建了一个以货币为轴心的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网络。但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不过是发展生产力并创造与这种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世界历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资本全球化只是世界历史的一种暂时形态,随着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展,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资本主义狭隘的所有制关系已经无法容纳它本身所创造的财富了,它必然要被高的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所代替,那时,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便告一段落,世界历史迎来了它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而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一运动是以建立在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基础上的世界历史为前提的,“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不这样的话“就只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存在处于一种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交往的任何扩大都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7.

与此同时,马克思将世界历史的前途与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与生活在其中的个人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演进最终还是依靠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人,因为“每个单个人的解放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这就意味着历史越是朝着世界历史方向演变,个人也就获得了更大程度上的解放。在前资本主义时期,虽然个人的发展表现为一种整体性,但这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狭隘的关系基础之上的,个人的自由被淹没在了共同体当中,表现为一种混沌未开的原始性;到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历史时代,以物的依存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瓦解了前资本主义时代人的依附关系,造就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个人的自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这却是以“物役性”为代价的片面的自由,个人的发展深受一种异己的力量所支配,资本主义狭隘的分工阻断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2.人成为了自己经济活动和创造物的奴隶。只有世界历史发展到了共产主义阶段,“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9.可见,在马克思眼中,个人的自由与世界历史的发展是一种同步、同态演化的关系,在世界历史浪潮的推动下,个人依次摆脱了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狭隘封闭性,资本主义时期物的依赖性,最终在共产主义阶段个人的自由得到了充分具体的实现,成为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启示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

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视野中,生产力因素始终是处于核心地位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其世界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民族摆脱封闭自守、落后愚昧状态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物质前提。因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加需要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不断吸取养分,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不断推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但是面对这些新的变化,我们依然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通过改革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脱胎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工业化程度较高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再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生产的社会化。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通过渐进改革逐步发展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还存在着各种矛盾,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民主法治还需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仍需进一步创新,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转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已成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要在坚持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做到质量与效率兼顾,在不断扩大优质增量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同时也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的革命力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深刻论述了资产阶级对生产工具、交通工具进行革命性变革的重要意义,公正而客观的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到的非常革命的作用。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空间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方兴未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加快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步伐。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天宫、蛟龙、墨子、悟空、大飞机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部分高科技产业如高速铁路、5G通讯、北斗导航、电动汽车等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总体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科技发展领域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顶尖科技人才相对匮乏,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科学研究质量不高,科技体制机制不够成熟等。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只有通过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多向协同,整体推进的科技创新新格局,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动力,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拓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网络,对小微型创新企业予以政策优惠或资金补贴,加强对知识产权以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和运用的力度,充分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弘扬创新文化,培养一大批具有尖端技术、国际视野以及奉献精神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实现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由跟跑,向更多领域并跑乃至领跑转变。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如果说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前提,那么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世界性普遍交往则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关键纽带,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推进了世界历史进程滚滚向前。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深入分析了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通过普遍交往,从而将整个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生动场景。资产阶级通过经济交往、政治交往、文化交往等交往实践活动,开创了世界市场、世界民族、乃至世界文学,导致落后民族和国家的原始封闭状态被打破,彼此之间的依存度不断加强。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交往的扩大,而交往的扩大则为保存已经创造出来的生产力创造了条件,因此,交往的扩大程度也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一样,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对落后国家的统治,形成以资本主导的中心——边缘格局,除了生产力方面的优势外,更重要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程度、开放程度远远高于以农耕文明为主的落后国家。可见,落后民族、国家要想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实现后来者居上,就必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世界历史潮流,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展开与多元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方针,从国际形势上看,这是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之举。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社会化、国际分工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交通和通讯行业蓬勃发展,超音速飞机、高速列车、卫星通讯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打破了人类交往的时空界限,日新月异的交往方式不断加速着全球化进程,跨区域之间的各种交往活动例如经贸、科技、文化乃至战争使得世界高度一体化,将整个世界联合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这已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模式。这说明,在当今时代,任何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的发展都必须要与世界携手合作,“鲁宾逊”式的孤立发展早已成为过去,开放与交流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这就要求我们要扩大对外开放的程度。从国内形势看,对外开放也是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契机,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世界先进技术、资金、人才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有助于我们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是有利的,但由于当前的全球化进程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因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在政治独立和经济自主的前提下开展国际经济交流,坚决反对任何有损我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贸易政策,不断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的能力,通过发展对外经贸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自主发展经济的能力。同时,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或者缩小对外开放的程度,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近年来,一股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开始抬头,但经济全球化依然是无法阻挡的大趋势,问题的争论不在于全球化是“陷阱”还是“馅儿饼”,而是在于如何对经济全球化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世界各国都能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因此我国积极促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伙伴关系,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和谐、共赢的国际交流环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在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出口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同时,以“一带一路”为标志的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体系已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积极响应。以“一带一路”为依托,我国与周边国家共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深化双向投资合作和国际产能合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不断提高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升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为探索全球经济治理新模式、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2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同相关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务实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开放包容的人文交流新局面已基本形成,为我国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增添了新的发展动力。

(三)充分认识资本的历史二重性,以辩证的眼光正确驾驭资本

对资本全球化进程进行历史而辩证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超越各种形形色色唯心主义历史哲学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将以资本全球化为内容的世界历史视为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对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马克思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之上,批判了资本主义在开拓世界历史进程中对落后国家和民族所犯下的累累罪行,并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视野指出了资本主义被共产主义取代的必然性,从而对资本主义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予以了科学公正的评价。“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25)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4.从暂时合理性、必然性层面肯定资本主义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而从历史性、超越性层面否定了资本全球化并指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归宿,这就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闪耀的辩证法光芒,这种深刻的辩证视野对我们当今正确认识资本的二重性依然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一方面,在一个历史阶段,资本依然具有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资本的演化史同时也是一部资本的创新史,资本创新的内在动力来源于资本趋利避害的本性。资本为了摆脱危机,获取更多剩余价值,就要不断发明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模式以及新的产业链,从而使得资本的形态和功能发生了新的改变。从历史上看,正是这种资本创新推动资本由马克思时代占主要地位大工业资本经过银行资本的渗透、融合,进而在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资本,金融资本作为虚拟资本,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的各个要素都置于自身的控制之下,由此衍生出了各式各样的新型资本形态:知识资本、文化资本、符号资本、人力资本、生态资本等。只要创新能够使资本摆脱自身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危机,资本就会不断的去追求,只要创新能够给资本带来高额的利润,资本就会拼命的实现,如果没有创新,资本必然会灭亡,正是在这种周期性的危机和创新中资本才能在历史舞台不断出场。资本形态持续交替演变表明,资本在其发展的特定阶段,其外在形态会因其自身内在矛盾运动而发生改变,旧的形态的退场并不意味着资本本身的灭亡,相反,它意味着新的资本形态的出场,因而依然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资本的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微观主体所采用的,这是因为资本的历史进步作用尚未完结,特别是新形式的资本依然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规约下释放资本的活力,有利于加快形成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部门、企业按最合理达方式自由流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所带来的竞争机制能够有效激发各种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型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高各行业、部门、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我国自主引进的境外资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建设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不足,保障一批重点项目的顺利开展,通过外资建立“三资”企业能够有效增加就业,培养一批先进的管理人才。可见,在当前的历史阶段,资本对于我们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尚未完全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之前就强调彻底消灭资本,不仅有悖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同时也是一种“左”的错误,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始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历史上不可能永世长存,资本内在的固有矛盾最终会导致其被历史所淘汰。因此,在充分发挥资本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资本消极作用以及存在的暂时性。就我国现实发展而言,资本的活跃虽然极大的推动了经济的繁荣和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其负面影响也在进一步增强。虚拟资本的过度投机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泡沫,使得我国实体经济萎靡不振,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同时还产生了贫富两极分化,劳资矛盾加剧,公平正义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伴随着资本而来的各种西方思潮也在扭曲着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道德观,和谐稳定的社会风气遭到破坏。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论、普世价值观等西方意识形态更是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严重影响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要不断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对资本予以宏观引导和政策限制,要始终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秩序和法规,加强市场监管,保障公平竞争。要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总之,只有正确的利用资本、控制资本、驾驭资本,我们才能使资本始终沿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运行,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四)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与世界秩序的结构转化是一种对应性演化的关系,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是各个国家、民族、阶级关系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整合,从而形成不同的世界性交往规范,每一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交往规范主宰着整个世界秩序,规约着生活在其中的国家、民族、乃至个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世界历史的向前发展,从而也推动世界性交往规范的不断变革。与世界历史发展的阶段相适应,世界秩序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分散的无序状态—资本为主导的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共产主义的和谐统一。在世界历史尚未形成的前资本主义时期,各个国家、民族处在一种相互隔绝、闭关自守的状态,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落后的生产力制约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往层次与交往规模,因而使得这一时期的世界表现为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主宰全球的普遍性交往规范尚未形成。在资本主义世界历史阶段,资产阶级凭借着先进的生产力和广泛的交往开始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将原处于封闭状态的国家、民族置于以资本为核心的世界交往网络之中,形成了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在资本的统治下,先前的那种分散无序状态被打破了,各个民族、国家之间有了共同的交往规范,全球范围内的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开始形成,但是,这种统一的世界秩序究其本质而言,是一种体现资本扩张本性的不公正的世界格局,在自由竞争时期,它表现为殖民主义,在垄断时期,则表现为帝国主义,而在当代,又以后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等形态出现。西方发达国家始终处于全球的中心极,发展中国家处于全球的边缘极,巩固剥削和奴役是这一世界秩序的根本目标,这种秩序既造成了统一,又造成了国家、民族、阶级、个人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在共产主义世界历史阶段,以共产主义为主导的新型世界秩序扬弃了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旧秩序,原先在资本统治下分裂对立的世界重新统一,个人在资本压迫下所丧失的本质力量重新复归,全球性生产的无序状态也被共产主义生产的有组织性、计划性所代替,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促使全球的经济、文化,科技事业打破狭隘的界限旺盛发展。可见,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中,共产主义与和谐稳定的国际秩序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作为“总体性”的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形成的基本前提,而共产主义的实现则是对以资本主导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的否定。

时至今日,以资本为主导的旧的国际秩序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障碍,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南北发展失衡,人口暴涨,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等。为了顺应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成当今时代全人类共同的期盼。正是在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习近平同志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作为时代新秩序的代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旧的霸权主义世界秩序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经济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基础不是建立在垄断资本对别国的经济掠夺之上,而是通过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在平等互利的经济往来中共同打造的。中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始终坚持互惠互利,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性质的国际产业链和金融链,以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为核心,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纽带,积极促进资本、劳动力、技术、能源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以中国的优势产业造福世界,尊重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平等地位,“坚持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2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2-63.第二,在政治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它与历史上存在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有着根本区别,后者是少数大国通过建立军事联盟、政治集团,政治附庸等手段称霸世界的威权政治体系,而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是世界各国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平等协商、包容互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它不仅全面发展与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的友好往来,尊重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权益,同时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协商化解分歧,坚决反对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积极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贡献中国力量。第三,在文化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西方中心论”的翻版,也不是“文明冲突论”的再版,而是推进世界文明大繁荣、大发展的优秀模板,它尊重世界各国文明的多元性,文化发展道路的差异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吸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以求同存异的态度推动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第四,在生态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走那种通过产业转移掠夺他国资源、污染他国环境的邪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它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倡导世界各国用科学、负责的态度加强全球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把生态治理置于全球治理的关键地位,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问题。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代的最新出场形态,它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科学内涵,同时也将这一理论转化为实践,将其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成为中国引领时代发展进步、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伟大旗帜,为世界历史向共产主义阶段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百余年的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已经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世界理论的深刻性与前瞻性。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过时,相反,它在新的历史语境下依然彰显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活力,成为我们及时解答时代问题,不断拓宽时代视野,总体把握时代方向的正确指引。

猜你喜欢
生产力马克思资本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VR 资本之路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