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敖昌群;李砚
艺术歌曲属于一种声乐体裁形式,最早产生于西方的德、奥等地。而被誉为“歌曲之王”的舒伯特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继承人,同时也是西欧浪漫主义的开拓者,其将艺术歌曲带入了浪漫主义思潮,从而开启了艺术歌曲的鼎盛时期。
我国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但艺术歌曲真正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中的一颗璀璨之星。近代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可探究到20世纪,经过了模仿摸索的初期发展阶段,到取其精华创新再发展阶段,再到最后的逐渐成熟阶段。在20世纪初期,我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如《教我如何不想他》《玫瑰三愿》《花非花》《春思曲》《山中》《游子吟》等,其中《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创作的艺术歌曲,以刘半农的诗为歌词所写,讲述了当时中国青年大胆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思想。《玫瑰三愿》是黄自1932创作、1933年发表的作品,此曲借玫瑰的三个愿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期盼,同时黄自也有意识地发挥了声乐演唱的技法。《大江东去》开创了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的篇章,将我国歌曲创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带到一个新的创作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更多的优秀古诗词艺术歌曲出现,如《卜算子》《南乡子》《红豆词》《春晓》《枫桥夜泊》《青玉案·元夕》等。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一、背景介绍
《青玉案·元夕》创作于南宋时期的元宵佳节,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辛弃疾,宋朝诗人,字幼安,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豪放派诗人,一生写作了大量诗词。辛弃疾亦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英雄,他的很多作品都彰显出浓厚的爱国情怀。虽然辛弃疾有着满腔报国情怀,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将心中的悲愤、无奈、壮志难酬,交织于这篇诗作之中。
二、作曲家介绍
(一)敖吕群介绍
敖昌群出生于1950年,四川人,当代优秀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1982年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的作曲系,有着深厚的音乐底蕴,后又到美国等多个国家学习和考察,回国后在四川音乐学院任教。敖昌群一直都致力于音乐事业的发展,创作出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声乐歌曲《我爱你,中华》
《草原上的格桑拉》《太阳之歌》;器乐作品《b小调奏鸣曲》《纪念》《童年》;古诗词歌曲《青玉案·元夕》《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等。他的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善于中西结合,因此他的作品深受大家的喜爱。
(二)李砚介绍
李砚出生于湖北潜江市,中国新生代作曲家、音乐制作人。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后又进一步学习音乐作曲理论,并撰写了《心乐理》这一著作。他的音乐作品颇为丰富,并且对大量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及民歌进行了新的编排创新,使其有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如古诗词作品《春晓》《凤求凰》《白头吟》《青玉案·元夕》等,其中《青玉案·元夕》是由李砚、邓垚、白栋梁共同合作演绎完成。
三、音乐作品的异同之处
(一)相同部分——歌词分析
两首不同版本的《青玉案·元夕》均采用了诗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诗词,本首诗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全篇共六十七字,上下阕各五仄韵。
该诗词的上阕部分是“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通过诗词可见,上阕主要是描写元宵节的夜晚灯火通明,众人狂欢热闹非凡的场景,短短几句诗词激发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嗅觉等多个不同感官。诗词首句的“东风”“花千树”等词就起到调动视觉的效果,讲述元宵佳节的花灯、烟火被一夜的春风吹过后,如点点繁星坠落,绚烂得如一幅画:下句描写宝马和女子从繁华的街道穿过留下片刻的飘香则调动了嗅觉,上阕的最后一句“凤箫声动”“鱼龙舞”等词代表乐器的声音,又带动了听觉,并能通过“宝马”“玉壶”等词感受到热闹非凡、令人眼花缭乱的豪华场面。而上阕所有的美好词句与画面也是对诗中女主的一种赞美。
下阕的第一句从头饰开始描写,不同的女子佩戴不同的头饰,每个人都是盛装出席,互相说笑逗趣,在这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场景中出现了让诗人眼前一亮的一幕,一个身影在人群穿梭后消失不见,回眸一看,在清静的角落发现了她,从她的身上诗人仿佛看到了自己,在一片热闹中凸显得格外孤寂,内心悲喜交加。下阕与上阕热闹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精妙的构思只为那个意中人,下阕表达出来的清冷,衬托出诗人怀才不遇、与众不同的一面。
(二)差异部分——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伴奏织体
敖昌群的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是一首A羽(清乐)的作品,全曲共45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由引子(第1-11小节)、A乐段(第12-32小節)、B乐段(第33-40小节)、尾声(第41-45小节)四部分组成。其中.A乐段是非方整型结构,由a(第12-15小节)+al(第16-22小节)+a2(第23-26小节)+a3(第27-32小节)四个乐句构成;B乐段是4+4的方整型结构,由b(第33-36小节)+b1(第37-40小节)两个乐句构成。
作品中的歌唱部分是从以A宫为主音的切分音开始,旋律较为平稳,隐约表现出哀伤的情绪,从而确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整首歌曲的节奏型也较为明确,使用了大量的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全音符,丰富了歌曲。在A乐段的部分,大部分在中音区,表达出一种平稳、柔和、略带哀伤的情感,在伴奏织体方面,作品从慢板开始,伴奏织体以柱式分解和弦为主,音域以中音区为主,且调性从a小调的色彩开始,种种表述皆营造出悲伤、愤怒的情绪,与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惨经历相吻合。伴随着第12小节人声的进入,音乐的速度从开始的慢板发展到行板,钢琴也以分解和弦的形式开始进入,在第15小节之后转变为柱式和弦,伴奏织体的变动使得伴奏更加多样化,也能起到拉动旋律声部的作用。除此之外,整个A乐段部分伴奏织体的音域跳动不大,伴奏织体多为重复或相似。歌曲的B乐段是整首歌曲的高潮处,音符的大量跳进,推动了歌曲的前进感,因此情感表达更为丰富。在伴奏织体方面,音区跨度相对较大,谱号是以高音谱号和低音谱号相互交替进行的,使得伴奏织体与旋律线条相互烘托,整个乐段的情感表达更加鲜明。
这两版《青玉案·元夕》都是五声性调式的作品。但与之不同的是,李砚的《青玉案·元夕》是#C角(雅乐)调式,加入变徵和变宫两个偏音,两个偏音的雅乐作为最悠久的音阶,不仅使歌曲的表现力更加突出,也增强了歌曲的层次性和民族性。全曲共59小节,由引子(第1-5小节)、A乐段(第6-24小节)、间奏(第25-26小节)、A1乐段(第27-54小节)、尾声(第55-59小节)五部分组成。其中,A乐段是由a(第6-14小节)+b(第15-24小节)两个对比乐句构成的;A1乐段是A乐段的变化重复,是由a1(第27-35小节)+c(第36-44小节)+bl(第45-54小节)三个乐句构成的。
作品中的歌唱部分是从弱拍的#C角开始,从弱拍开始演唱和多次偏音的使用让民族化特征更突出,呈现出柔和、哀伤的情感。在A乐段的部分,a乐句以缓慢的音乐描绘出元宵佳节绚烂的场景,b乐句则采用连线使旋律更加连贯,两个乐句的对比,丰富了A乐段的旋律线条,A乐段还采用了大量“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使作品的层次感得到了升华。而A1乐段作为A乐段的变化重复乐段,旋律上除了重复a、b两个乐句之外,还加入了一个全新的c乐句,从而进入高潮部分,情感表达更为外露和丰富。
在伴奏织体方面,作品同样是从慢板开始,伴奏织体一开始以右手高八度的分解和弦为主,前四小节从不受节奏、节拍限制的“散板”开始,采用两处装饰音来模仿古筝的音色,伴奏以较弱的力度缓慢进入,将作品的意境烘托出来,第四小节与第五小节是不同音区的相同元素,钢琴部分通过不同的力度进行对比,由此在引子部分需要注重力度的对比,营造出回声的感觉。而在第五小节,伴奏织体也采用了主音的分解和弦,不难看出这种织体在歌唱中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A乐段的伴奏采用柱式和弦与分解和弦相互交替进行,在节奏上多次使用二分音符,用缓慢、连贯的音乐对A乐段进行更好的叙述。从第24小节开始,歌曲进入了快板,速度稍快,伴奏织体鲜明,左手以四个八度的十六分音符进行,突出强弱对比,使乐曲更有节奏感。A1乐段钢琴的速度逐步变快,把情感推向了高潮。整个乐段采用了戏曲中“紧拉慢唱”的音乐形式。尾声的伴奏采用重头轻尾的方式,直到最后伴奏缓慢消失,达到诉说、感叹的效果。
四、演唱分析
(一)以字行腔
以字行腔是我国传统音乐演唱方式之一,是通过语言文字与音调、节奏结合的方式将作品的韵律表达出来。这种演唱方式比较注重音与字之间的关系,不仅能让听众清晰地听清歌曲当中的内容,而且能传达出歌曲的情感。
敖昌群版的《青玉案·元夕》“风”和“放”字时值比较长,加上又是后鼻音,在演唱时需要保持连贯性,不能换气,保持后鼻音的归韵至下个字。第29-30小节的“蓦然回首”连续重复了两次,在演唱的时候,第一次的弱唱像是不经意回首发现,第二次的强唱更像是再次回首的确认。“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尽管是一字一音,但演唱时需要注意句子的连贯性及完整度。
李砚版的《青玉案·元夕》中,上阕“夜”字要带些单韵母i音的发音,“落”字带些单韵母o音的发音,“香”字的归韵需要稍快,在演唱“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这句时,全句需要保持好高位置,每字转换时,突出字头的重音,“舞”字注意气息需要落下去,同时归韵到ong上。下阕中“蛾”字比较难咬,可转向单韵母a音:“雪”字在演唱时要直接打开,同时带些单韵母i音的发音:“黄”字要保持在腔體里,“缕”字归0需清晰,“却”字的字头不可过于生硬、直白;“珊”字在咬字时需要跟“阑”字位置统一,在口腔内靠前,高潮部分的“啊”字,演唱时单韵母a音中带些单韵母o音的感觉,每句的“啊”可张弛有度地交替演唱。
(二)情感表达
情感是一种心理体现,在音乐中尤为重要,一首作品的所有技巧与技术都是为了服务作品本身.使作品的情感更好地表现出来。《青玉案·元夕》这首歌曲总的基调是表达诗人哀伤、惆怅及怀才不遇的情感。
敖昌群版的《青玉案·元夕》在旋律线条上与原词的节奏更符合,小调呈现的情感是略带忧伤的。第11-20小节的旋律走向平稳,演唱时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元宵佳节绚烂的场景,同时将听众的情绪带动起来,沉浸歌声中。从第21小节开始,节拍变换为2/4拍,力度变为中强,此时情绪应是焦虑。全曲三次“蓦然回首”进行了三次情感的递进,第一次像是不经意回首发现,第二次更像是再次回首的确认,第三次更像是对自己的喃喃低语。
李砚版的《青玉案·元夕》寄托着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傲品格。在演唱A乐段时需要注意诉说感和亲切感,第一句以轻柔的感觉缓缓进入,第二句演唱时的情感比第一句更递进。总的来说,A乐段以静、稳为主,与A1乐段形成对比。A1乐段音乐呈现出磅礴的气势,速度采用快板,演唱时句与句之间形成对比。尾声伴随钢琴缓慢淡出,充满经历曲折后的结束感。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古诗词为基础,传承和弘扬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青玉案·元夕》就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宋朝古诗词艺术歌曲,本文通过对不同作曲家的《青玉案·元夕》的分析,得出敖昌群版的《青玉案·元夕》篇幅较短、难度较小、更易学习掌握;李砚版的《青玉案·元夕》则需要演唱者掌握更多的技巧。由于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不同、经历不同,所以创作的风格与技巧也有所区别,使得《青玉案·元夕》有了两种不同风格的演绎。
通过本文能够进一步加深相关学者对作品的认识。首先,通过背景介绍和歌词分析了解诗人辛弃疾;其次,通过对两首歌曲的分析,使得演唱者日后演唱两首作品时,情感表达更为准确和丰富:最后,希望更多学者扛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大旗,使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加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