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建华
(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061400)
近年来,随着生猪产业结构的调整,规模化养殖产业得到显著发展,而当前各类疾病已经成为影响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细菌性疾病是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点。为最大限度上减少细菌性疾病的不利影响,需要展开细致分析,结合养殖生产实际案例明确症状并做出准确诊断,进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提升疾病治疗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某养殖场饲养30 kg 左右育肥猪70 头,近日有3头出现了跛足的情况,在注射安痛定后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几日后,又陆续有7 头猪出现类似症状,初期主要表现为跛足,随着病情发展,部分猪开始出现行走困难的情况,严重的无法站立,并且已经出现死亡现象。
生猪在感染猪链球菌病后,出现食欲减退、呼吸加快、流泪、粪便干燥等症状,部分猪体温可升高至41℃。病猪因关节肿胀出现跛足的情况,触碰时会因疼痛而大叫。部分病猪还会出现红斑,集中在耳尖、四肢、腹下等位置。
猪链球菌病是生猪饲养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传染性较强,为加强疾病控制应采取有效的诊疗手段。在对该疾病进行诊断时,需要全面了解临床症状,猪链球菌病由链球菌引发,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通常情况下,慢性猪链球菌病会出现关节炎、淋巴结化脓等症状;急性猪链球菌病则会引发脑炎、败血症等疾病。具体来看,慢性疾病会导致病猪淋巴位置出现病变,包括肿胀、流脓等;脑炎会导致病猪出现发烧、抽搐等症状,伴随较高的死亡率;而败血症则会在没有明显征兆的前提下突然发病,出现嗜睡、流泪、腹泻、尿血等情况[1]。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猪链球菌病,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猪链球菌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感染后仔猪及怀孕母猪死亡率较高。
猪链球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不仅会造成生猪大量死亡,还会对养殖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目前,尚没有针对猪链球菌病的特效治疗方案,因此在日常养殖中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定期做好消杀工作。在用药方面可以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对于病猪关节炎、跛足等症状可通过磺胺类药物预防;病猪出现淋巴结脓肿后,可在进行处理后涂抹30%双氧水及碘酊进行消毒杀菌;针对脑炎、败血症则可以通过青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
某养殖场饲养断乳仔猪600 头,近日气温突降,养殖人员关闭卷帘进行保温,导致养殖区域空气不流通,且室内温度较室外更高。部分仔猪开始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退、行走缓慢的症状,还伴随着关节炎以及跛足等。
仔猪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后,随着病程推进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发病初期,病猪会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的情况,体温可升高至40.5~42℃;发病中期出现呼吸急促、眼睑水肿、关节肿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瘫痪的情况。部分病猪还会出现皮肤潮红的症状;发病后期,病猪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最终导致死亡[2]。
病猪出现四肢肿胀、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伴随脑膜炎、胸膜炎等疾病,关节内有液体分泌,进而可初步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在确定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后,养殖人员应在第一时间对病猪进行治疗,按15 mg/kg 剂量给病猪注射头孢塞呋钠,并按照1500 g/t、500 g/t 的比例在饲料中加入强力霉素以及电解多维,帮助病猪提高抵抗力。此外,养殖人员应及时对病猪进行单独隔离,并做好对圈舍的消杀工作,可喷洒2%氢氧化钠溶液,2 h 后喷洒百毒杀,消毒工作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消毒4~5 d。为避免细菌残留,养殖人员应及时清理病猪粪便,并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某养殖场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有猪出现打喷嚏、流鼻涕的情况,且部分出现鼻甲骨萎缩的症状,初步认为是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养殖户立即进行疫苗接种,并对病猪采取治疗与防控措施,实现对该病的有效控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仔猪为该病的高发群体,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症状越严重;而8~72 周龄及以上的猪以亚临床或无症状居多。仔猪在感染该病后,初期以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为主,后逐渐演变为鼻塞、气喘等,随着病程推进,打喷嚏时会有分泌物从鼻孔喷出,甚至还包括鼻甲骨碎片。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最为显著的症状就是鼻部的变形以及鼻甲骨生长受阻,若两侧鼻腔受损程度一致,则病猪鼻腔长度缩小,整体呈现出“上撅”状态;若一侧鼻腔受损更严重,则鼻部会向受损一侧偏斜[3]。猪群在感染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后,其生长发育会受到明显阻碍,生长迟滞率约在5%~20%,最高可达30%以上。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要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发,各年龄段均有患病概率,且该病不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这大大增加了防治难度。作为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除猪以外,鸡、鸭等禽类甚至人都有可能感染。仔猪患病后出现鼻塞、喷嚏、流泪等症状,长期的可出现明显的颜面变形,进而可诊断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在分析临床症状基础上还可以配合细菌学检验来提高诊断正确率。此外,由于该病会限制猪的生长发育,因此会延长出栏时间。
在进行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治疗时应以预防为主,对15 日龄仔猪根据20~30 mg/kg 剂量喂食金霉素或土霉素,连续喂药20 d;也可在怀孕母猪分娩前4 周至分娩后2 周按100~125 g/t 剂量将磺胺噻唑添加至饲料中,均可呈现出良好的预防效果。在用药治疗上,可向病猪喂食磺胺甲氧嗪100 g、金霉素100 g、土霉素50 g 的混合药剂,连续喂食4 周左右,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还可以促进体重回升。此外,还可使用0.1%高锰酸钾清洗病猪鼻腔。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以直接接触、飞沫为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容易造成大规模感染。在日常养殖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该病的预防工作,同时采取有效的卫生管理措施。一方面,养殖户应尽可能采取自繁自养模式,若需要外部购入应确保来源地为非疫区,并先进行2~3 个月的隔离观察;另一方面,养殖人员应做好饲养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通风等工作,为生猪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某养殖场饲养仔猪500 头,近日有25 头出现食欲减退、畏寒发抖、皮肤苍白、呕吐腹泻等症状。养殖户在饲料中加入乙酰甲喹粉剂并对出现上述症状的仔猪进行乙酰甲喹肌肉注射,并未取得明显成效。2 d 后,仔猪症状明显严重并出现死亡情况。该养殖户为自繁自养模式,且已经完成一系列疫苗的接种,至接诊当日,发病率达50%。此外,猪舍粪便未及时清理,有着明显的腥臭味。
仔猪在感染副伤寒后,出现精神萎靡、结膜潮红、眼角有分泌物流出等症状;病猪会出现间歇性发热的情况,即体温升高至40.5~41.5℃后,还会降温至正常情况。发病初期出现便秘的症状,随着病程推进,逐渐转变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下痢,稀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并伴有恶臭,有时粪便中会带有血液或坏死组织。患病后,仔猪生长发育受到明显阻碍,不断消瘦直至死亡[4]。
仔猪副伤寒也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细菌性疾病,由沙门氏菌引发,仔猪副伤寒的死亡率较高,在出现相关症状后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往往会带给养殖户巨大的损失。仔猪副伤寒以1~4 月龄仔猪为主要患病群,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等症状,离心端皮肤出现紫红色,并有下痢的情况。临床可将该病分为急性副伤寒与亚急性副伤寒,其中急性副伤寒为败血型,病猪体温可升高至42℃,出现眼角膜溃疡、有分泌物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仔猪副伤寒的病症极易反复,并导致病猪体重减轻,严重的会死亡。
临床治疗仔猪副伤寒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4.1 药物治疗。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分别按照50~100 mg/kg、5~15 mg/kg 的剂量喂食土霉素以及新霉素,每天喂2~3 次,连续喂食3 d,4~7 d 后可出现明显好转。
4.4.2 大蒜治疗。将大蒜5~25 g 捣碎喂食,每天喂食3 次,连续喂食3~4 d。
4.4.3 注射治疗。对病猪进行硫酸黄连素100 mg 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 次,连续注射2 d。
在日常养殖管理中,还应做好对该病的防治工作。首先,养殖人员应加强饲养环境管理,保证猪舍温湿度适宜,必要时应采取一定的保暖措施;其次应及时进行猪舍的清洁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避免细菌的扩散;再次,考虑到新生仔猪的免疫力与抵抗力较弱,在进行断奶分群时不应更换猪舍;最后,仔猪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第一时间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感染范围的扩大。此外,在进行仔猪喂养时还应采取一定的保健措施,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金霉素,剂量为100 g/t。
某养殖场近日有45 头断奶仔突然出现食欲减退、精神不振、行走困难、左右摇摆的症状,发病猪大多身体健壮。部分猪在出现症状后,短时间体温升高至40℃,并出现死亡的情况。养殖户使用庆大霉素等药物进行治疗后,效果不稳定,停药后病情反复,且患病率不断增加,死亡率达到50%以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生猪在感染猪水肿病后,大多体温没有明显变化,少数病猪体温升高至40℃以上;触碰病猪皮肤后会发出大声尖叫;患病后,行走困难、左右摇摆的情况比较严重,甚至会长时间卧地不起。发病后期,病猪还会出现口吐白沫、结膜充血、全身水肿等症状,按压后会出现痕迹。排便方面,大多病猪无明显症状,少数病猪会出现轻微腹泻。
5~9 周龄仔猪为猪水肿病的高发群体,特别是群体中体质好、生长速度快的个体更易发病。猪水肿病发病无明显征兆,发病初期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的症状;发病中期开始出现水肿、走路摇摆以及口吐白沫等症状;后续仔猪会对皮肤接触表现敏感,触碰时会发出尖叫或嘶哑叫喊,48 h 后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大猪也有患猪水肿病的概率,病程通常为5~7 d,死亡率高达90%以上。在对病死猪进行剖检时,可发现其胃部出现明显水肿且胃底部有出血的情况;结肠、盲肠黏膜明显水肿,小肠黏膜水肿的症状比较轻,但伴随出血的情况。与此同时,病猪的肺部、脑部以及肾脏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剖检时接触空气后会呈现出胶冻状。本案例中,对病猪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开展了解剖与病原分离鉴定,得出是由大肠杆菌感染引发的猪水肿病。
综合来看,引发猪水肿病的原因较多,会受到环境卫生、气温气候、喂养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仔猪断奶或突然更换饲料种类;第二,饲料中含有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不足;第三,短时间内气温气候出现明显变化;第四,清理猪舍不及时,生猪饲养环境条件不佳。
一旦发现生猪感染猪水肿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方式。日常应做好对猪水肿病的预防工作,在仔猪断奶后,可通过喂食青饲料来促进猪免疫力及抵抗力的提升。生猪在患病后,会因血管扩张出现明显的血压降低的情况,因此可以进行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与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静脉注射[5]。在此过程中,应对注射的速度进行把控,若速度过快,容易造成病猪心脏骤停的情况。与此同时,还可以使用醋酸泼尼松25 mg进行口服,首次服用应分成三次进行,可以有效起到舒张血管、促进心脏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维生素C 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通常剂量为0.5 g/头。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配合治疗,按照病猪体重使用2000 IU/kg,每日用药2 次,连续用药3 d。通过上述治疗方法可取得明显的效果,并对恢复身体机能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细菌性疾病是生猪养殖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对产业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养殖工作中,应积极开展细菌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实现对病情的有效控制。当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包括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仔猪副伤寒等,病原种类十分多样,在进行诊断工作时应明确判断其临床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确保治疗手段可以取得应有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