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福建理工大学,福建 福州 350018)
以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信息革命,赋能文化产业不断升级,呈现出应用领域多元、内涵属性多元、参与力量多元等“数智化”新特征,也对文创人才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亟需两大类人才:既通晓创意产业内容又擅长经营管理的管理者;灵感迸发、创意迭现的创作者。”[1]为了顺应“数智”文创新变化,满足新时代文化人才新需求,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强文创课程建设,着重围绕“创意+创新”核心,增强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特别在创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有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大多集中在理工科领域:“目前主要应用于理工农医领域,而在文科领域应用较少。教育部2013年开始评审立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这一政策引导文科类实验室开始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虚拟仿真实验。”[2]而在开发过程中,文科特别是文创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普遍存在“ ‘重理论轻实践’ 的误区”。[3]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理工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课程为例,分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践路径、实现技术、应用成效等,为高校文创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提供参考借鉴。
福建理工大学人文学院于2018 年开设《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该课程以策划系统论、设计美学、产品语意学等理论为基础,旨在指导学生理解文化创意内涵运用设计思维,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完成文创产品的创意策划与设计开发。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有关文化创意、传播策划等就业创业选择,具有积极意义。
区别于传统文创课程,该课程具有鲜明特征:一是深化理论知识,加强创意思维训练。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与先导课程如《文创案例评析》《项目策划与创意》等课程的关联性,注重文创理论的前沿性、发展性。二是重视实践训练,强调创意设计的原创性、创新性。落实在实践过程中,尽可能丰富实训内容、方式,突出情境体验感、互动交流性。三是强化价值应用,促进产品策划和创意设计的成果转化。体现在考核评价中,构建多元考核测评体系,引导学生了解并紧跟市场发展、行业趋势、产品更新,真正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但有学者指出:“很多学校的文化产业课程设置比较混杂,存在较大的随意性。”[4]《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课程设置时间较短、经验不足,教学资源有限、课程内容单薄、实践训练简单等问题比较明显。因此,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从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测等全方面,深化课程教学深度、拓展实践应用广度,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福建理工大学积极探索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5]主要以虚拟现实、多媒体数据、人体交互工程、网络通讯等高新技术为基础,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构建高度仿真的多样化虚拟教学场景和实验对象,让学生在可视化情境活动中,以人机交互、多感体验方式,完成综合实训任务,实现理论教学、实验训练、实践应用三者的有机统一。其内涵正与《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课程强调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情感教育有机统一的要求互相契合。因此,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具有切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首先,针对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单薄、理论前沿性不强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可构建立体生动的“视—听—触觉”一体化虚拟环境和交互对象,实现文创案例的多维立体呈现,帮助学生提升沉浸体验,增强对于抽象文化和创意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促进文化创意知识的通专结合。
其次,针对实践训练中,思维训练困难、内容形式单一、资源条件有限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可以3D 建模、动画模拟、人机交互等技术手段,实现文创产品的可视化流程演示和仿真效果呈现,解决创意策划和产品设计粗糙化、同质化等情况,提升学生原创设计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水平。
再次,针对考核评价中,沿用传统的课堂表现、平时成绩、期末考核“三段式”结构,导致测评体系不健全、市场关联度不足、价值转化缺乏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可以信息数据收集、整合、开发为基础,构建集教学考核、实践训练、市场应用、客户体验等于一体的多元评测体系,引导学生紧跟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及时完善产品设计更新,广泛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种社会实践,促进设计成果的应用转化。
最后,针对该课程与先导课程关联性不足、信息资源有限且更新不及时等问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可开发由模式程序、实验单元、工具和参考资料共同组成的系统,集合讲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远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构建具有扩展性、兼容性、前瞻性的管理和共享平台,为促进跨学科、跨区域资源共享和高效管理,加强教育的多元化支撑,提供助益。
参考专业培养目标,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确立《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目标为: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应用为转化,建构适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的“层次化+梯度式”虚拟仿真教学体系,实现理论应用、思维训练、技能实操、价值转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具体实践路径包括:
根据文创策划思维和产品设计过程,设计教学程式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制作文创专题展示模块。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以GIS 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设置“影视动漫”“旅游会展”“数字游戏”“创意园区”“博物馆文创”等若干专题,指导学生以分组协作形式,采集整理相关数据信息,并借助近眼显示、感知交互、渲染处理、内容制作等技术手段,将传统的PPT 案例片段化展示,转化为集文字介绍、影音资料、立体模型展示等于一体的文创专区展示。截至目前,共制作了包括“IP 改编影视”“迪士尼影业”“日本动漫产业——‘京都动画’ 到‘吉卜力工作室’ ”“韩国游戏产业——NEXON 的休闲网游和网石游戏的移动手游”“演艺旅游——‘印象’ 系列”“会展旅游——新加坡旅游产业”“乡村振兴旅游——休闲小镇”“台湾文创”“北京798 艺术区”“故宫文创”等10 个专区。同时,依据专区内容,设置仿真任务,包括例题习题、市场考察、用户调研等,学生通过任务打卡等方式,提炼文化元素、设计目标定位、建构思维导图,促进与策划系统论、产品语意学、文化美学等先导课程的贯通融合。
二是设计实践训练模块。利用数字化模型的仿真显示、快速成型、虚拟交互等优势,开展影视动漫及游戏文创、数字影像及媒体文创、非遗文创、乡村文创等主题的策划与设计VR 实训。包括VR 素材采集和内容制作、目标用户虚拟画像、思维模型建模、设计产品手板快速成型制作等,促进思维训练,提升设计实感,创新交互体验,有机整合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
三是构建多元测评模块。以“HTML5 融媒体”等为平台,通过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多端发布,展示虚拟目标对象、应用场景及使用方式,通过提炼分析市场需求参数、用户体验度等要素,开展可应用测试实验,指导学生完成产品创新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研究。(如图1 所示)
图1 课程多元测评模块
遵循个体知识建构、协同知识建构、基于点评讲解的高层次认知建构的交互循环逻辑,建设以慕课等为核心的智慧云教室和数据资源库。其中,智慧云教室主要包含文创知识介绍与要点评析、创意策划研讨、设计创作展示解析、应用反思交流等内容,通过再现预约、实时监控、过程回放等技术条件,可基本实现教师在线讲授、学生分组研讨、教师点评及总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数据资源库主要包括虚拟仿真教学文档、学生创意设计作品及音视频、学生参赛作品和社会服务作品等。
对接学校产学研平台如“国家虚拟仿真实验室”“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民族宗教信息数字基地”等,结合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及有关课题项目,设置科学性、规范性、可应用性的测评标准,促进“纯理论”单一式教学向“理论+实践+应用”一体化教学转变。主要包含两级指标:一级指标以“参与协作”“任务项目完成”“产品策划与设计”等显性量化数据为参照,教师针对学生课堂表现、区块任务完成量和完整度、产品策划和设计作品完成度等进行评分,占总分数的80%;二级指标考量价值转化应用,主要以学生课题项目参与、竞赛参与和获奖,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情况为参考,占总分数的20%。详见图2 所示:
图2 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文创策划与创意》课程自2021 年10 月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坚持“学生中心、问题导向、创新实践”的教学理念,依托智能化信息平台,整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方式,优化互动式、多元化、创新性全流程智慧式教学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显著成效。
课程改革通过专区模块协作制作、实践训练研讨交流、成果测评优化更新等方式,组织学生参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和维护,引导学生做好内容选择、要素提炼、素材收集和整理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案例和产品设计多维立体展示,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抽象或复杂的文创理论、文创案例的理解和掌握。从试卷考评结果来看,以应用教学改革成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2019 级01、02 两个班级为例,比较教改之前(2020—2021 学年第2 学期)和教改之后(2021—2022 学年第2 学期)成绩,按照成绩提高率= (本学年教学指标÷上学年教学指标)×100%的测算方式,学生总体成绩明显提升。其中,80-90 分数段人数分别提高了10%和16.7%,90分以上分数段人数提高了7.5%和7.1% (详见图3-4)。特别在有关“如何理解‘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 ”“简述当前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相互融合的路径与策略”等主观论述题的解析方面,学生的回答在完整性、准确性、连贯性、逻辑性等四个维度均有明显提升。
图3 2019级01班教改成绩
图4 2019级02班教改成绩
受条件、资源、技术等限制,原《文创产品策划和创意》的实践训练,大多为策划方案和设计报告撰写,以及简单的产品设计和演示等,形式单一、内容单薄,难以达到锻炼实操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的要求。课程改革以来,人文学院与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等加强共建,依托本学院多媒体中心和数字音控室,结合其他学院较成熟的DEAVR 虚拟设计协同工作平台、激光交互追踪系统、大幅面3D 主动立体LED 显示屏、无人机等硬件,以及DB、IES 等绿色建筑设计软件、风景园林实训等教学软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了渲染处理、内容制作、感知交互等现代技术,较好弥补了文科学生技术能力薄弱、实操训练不足等问题。
此外,课题组以“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基础,重点围绕“文创知识理解”“文创思维训练”“文创产品设计”“设计应用评测”等4个方面进行主体调查和访谈,发放并实际回收问卷82份。其中,认为平台有助于“文创知识理解”平均达73.8%;有助于“文创思维训练”平均达51.2%;有助于“文创产品设计”平均达60.7%;有助于“设计应用评测”平均达52.75%。64.1%学生认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实践训练,对于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有帮助。
据统计,课程改革应用以来,仅2021-2022 学年第2 学期,汉语言文学2019 级共82 名学生,19 名参与省级、校级文创类科研项目,6 名在省、市、区等各级文创竞赛中获奖。《文创产品策划与创意》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他们采集分析数据、开展虚拟产品展示和实训协作、模拟应用评估等,提供了积极协助。此外,学生依托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赴罗源县八井村、福安市东山村、福鼎市赤溪村等闽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撰写了《福建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生存与发展状况》《福建畲村的现代文创产业开发》等调研报告,资料丰富、数据扎实、建议合理;设计了“畲享人生·福创茶具”“闽闽之中巧遇你”等“福文化”系列文创产品,具有创新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纷纷表示:“ ‘文创产品策划和创意’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为文创策划和设计提供了很大助益,有助于大家更积极参与福建地方文化建设。”课程改革推进产学研创新融合,促进课堂理论教学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延伸,成效明显。
2017 年教育部开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2019—2021 年计划完成1500 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定工作。[6]可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创课程优化发展的必然方向。福建理工大学《文创策划与创意》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先行先试,在弥补传统教学实践缺陷、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等方面,作出了良好的示范。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文创课程促进专业合理布局、实现开放共享畅通的新文科教学创新,以更好地发挥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