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少武
安徽省建筑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 合肥 230031
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而随着人们需求的多样与多元,各个地区自然稀缺问题日益突出,而各行各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负面的影响。为了落实节能环保的理念,要积极探索技术更新、工艺完善的措施与方法。建筑项目工程要落实节能环保理念,需对设计,施工进行调整优化。给排水设计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设计中融入节能环保理念,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解决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作为建筑设计人员,要在充分考察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优化设计给排水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可靠施工保障良好的应用效果。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对建筑给排水系统进行设计,不仅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也可以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稳定建筑给排水设计背景,加强节能环保材料的应用,通过生活污水回用减少不必要的设计环节,使排水系统设计更加合理科学。科学合理地系统设计框架,不仅可以稳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可以实现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1]。
自然资源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随着人类进展水平的提升,对资源的需要会逐渐加大,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会减少。我们正在使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们的无限需求,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协调进展是无法避免的,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施。只有保证自然资源不枯竭,才能实现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给排水规划中既能有效地节约能源,又能有效地减少资源浪费,而且可以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不断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原因。
土建施工的材料选取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和使用年限,同理,给排水设计中配件和材料的选用也直接关系到给排水管网的运行效果和服务寿命。高品质的给水管道原材料,既能提高整体给排水系统的品质,又能提高其使用寿命,材料本身也环保节能,既满足了国家对相关材料的要求,又不会对水源造成污染及对墙壁造成腐蚀。从日常生活使用的角度来看,在整个给水系统中,水流结点的位置是高损耗区,主要是由管道的阀门、水龙头等附件组成;与管体相比,这些部位的损伤更大。因此,在挑选高磨损节点的原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材料的品质,而且还要考虑到材料的环保和无污染,因为大部分都是进水口;因此,在选择原材料的时候,既要选择高质量、高寿命的材料,又要对环境友好,还要有防水、防腐蚀的功能,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环保效果,延长整个给水系统的寿命。
当生活用水系统进行竖向分区时,由于某些卫生器具的配水点的水压超出了规定的标准,可能会导致超压出流的问题,这种情况往往被人们忽略。因此,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应根据流出水的压力,确定每个区域的最低配水点的静水压,以确保卫生器具的额定流量,满足用水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古老的建筑物的给排水系统缺乏创意,未能充分利用节约资源的思想。结果导致了严重的渗漏、过载、噪音污染以及安全隐患。且由于管道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使得每个用水点的距离变得极其遥远,从而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管线的安排和布局也十分重要,若安排和布局不当,将无法满足地漏水封的规范,从而引发严重的污染问题,并且可能伴随着巨大的噪音[2]。
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老旧小区也开始安装集中供暖管道,但部分小区由于给排水系统存在较大问题,不能够有效保障管道内的热水质量,这会造成很大的热量流失,进而影响使用的效果。当人们需要热水时,由于管道内存在大量的冷水,为了节约资源,必须将其进行回收利用,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这些冷水再次利用,导致大量的冷水浪费,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楼内给排水热水的回收利用,以减少资源的浪费。
第一,由于缺乏对供应商的严格审查,加上缺乏对材料的正确验收,从而导致了管道的渗漏,这已经被公认为一种普遍的建筑给排水系统的质量缺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由于采购者没能及时对供应商的资质及其产品的性能进行审验,从而将劣质的材料带到施工现场,并且由于一些外力的影响,这些劣质的管子可能会产生裂缝,从而形成渗漏。第二,由于施工人员对于质量的把握力度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后期的地面坡度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导致了管道的渗漏,这种情况的严重性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①施工操作的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从而导致了施工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②返工的存在,也导致了搭接部位的缺陷,从而导致了管道的渗漏。
尽管我们的国土范围很辽阔,拥有大量的资源,这给我们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尽管我们的饮用水资源数量庞大,平均每个公民的饮用水都将有限,并且,我们的淡水资源分配非常不平,东方地带的饮用水资源较多,而中西部地带则极为贫乏。因此,优化给排水设计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并改善居民生活的关键。并且据统计数据显示,建筑行业的水资源使用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30%,因此在建筑给排水中应用节能环保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引入环境友好的技术和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建筑的给排水系统,尽可能地减少对水的消耗的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提升其使用效果。然而,目前的实践表明,现如今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比如说,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对于资源的过分消耗、给排水系统管道设计不够完善,相关配件缺乏节水功能等,导致了当前建筑给排水系统面临巨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改变思维方式,采取更多措施,大力推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并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实现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3]。
中水是排水在处理之后符合水质标准的水资源,可以应用到生活、市政、环境等方面的非饮用水中。缺水的城市或者地区可以建设中水再利用项目,在当地配置相关的中水利用设施。中水设施应该和建筑主体同时设计,并且同时施工和应用。雨水利用主要是通过雨水渗入系统实现,通过收集回用以及调蓄排放系统得以利用,也可以实现组合性使用。建筑施工区域内地雨水利用系统是目前建筑综合性系统的重要组成结构,节水效果好、环保生态价值比较高。因此,创建出合理的中水利用系统,形成雨水系统,可以有较高的节水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效益都非常高。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也更为普遍,而高层建筑中给水性能,又与给水水压相关联。给排水系统设计中,为了保障高层的稳定用水,一般会采用增大水压的方式,但由于项目是系统整体的,在给排水系统中增加水压也会带来一定的弊端。低层用户面对的水压超标、水流增速等问题,也会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落实节能环保的要求,可以通过减压技术的应用,结合项目的特征、建筑物的特点,针对性地选择减压技术,解决水资源供给压力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减压手段的合理应用,解决由于水压变化所带来的水资源浪费问题。
在给排水设计中,可以应用减压水箱对于减压设备参数及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的计算,在减压设备有效应用的基础上,降低限定范围内的给水压力,达到资源节约的目的。
在本工程进行给排水环保节能设计过程中,针对性地应用了污水处理技术,为了建筑内的污水排放影响水体质量。本工程自主设计了污水排放系统控制系统,在其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应用的过程中主要设计了调节池、水解酸化池、沉淀池、消毒池等模块,并利用相关消毒技术完成了对其污水的综合处理,确保其污水处理更加有效,在完成污水处理后在进行排放可以实现了建筑物的排放控制,确保其技术应用更加合理,也能够实现给排水系统的污染防治。
当今,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城乡居民的饮用水需求急剧上升,因此,使用先进的节约能源设备,例如使用复合管,能够大大减少对水的消耗,并且有着良好的耐久性和耐磨性,是建筑行业的最佳管道材料。并且为了减少设备的噪音噪声,第一,应该采用旋螺消声管道来减少空气的摩擦声。另外,为了提升安全性,应该采用先进的钢塑复合重力自流管,它与传统的水泥管相比,有着更长的耐久和抗腐蚀性。第二,除了采用陶瓷芯的节水龙头,使用新一代的技术也可以实现20%的用水减少。第三,采用新一代的节能型喷水头,也能极大地节省水资源,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第四,要结合建筑物的给排水实际问题,我们可以考虑采取一些先进的措施,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我们的工程师们会尽力采取措施来保证工程的高质量,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在城市中,如果由于水压问题无法保证供水,我们应该考虑使用水箱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种技术既保证了安全,又有效地利用了水,有助于降低污染。我们希望,这种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目的。当前,许多建设项目都使用了传统的水管供应,但这种做法容易造成水流泛滥,从而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推荐使用水桶来提高项目的供应能力和安全性。除了在建筑的排水系统上采取措施来降低污染,我们也应该积极推广节约资源的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其中,从而让更多的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日常家庭清洁中获取更多的清洁资源,从而有效地降低污染物的消耗,保护环境。
与传统的化石燃料热水工艺相比,太阳能加热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减少产生温室气体,通过节约能源,可以充分满足各个家户的生活需要,全面降低燃气爆炸或中毒,应用电发生漏电率,更可靠的安全。该方法可如下:由于其独特的加热回用系统,在屋面平铺集热器,对一年四季的热水而言,充分能满足实际需要。水分蒸发后形成降雨,对水分利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外,太阳能是一种自然清洁能源,是一种可持续地提供资源的可再生资源,是一种节能工具,它可以用于建筑在排水设计中的热水。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给排水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同时给排水系统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中包括污染问题以及能源问题。所以在开展建筑给排水设计项目的过程中,务必要将节能环保理念充分地融入每一处设计当中。从而使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建筑项目施工发展需要。另外,通过对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只有将环保绿色低碳的新型建筑技术以及科学合理且节能环保的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使整个建筑项目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