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2024-03-13 13:49黄扬东刘三梅张漫霞夏云黄跃昭谢斌周炯斌
广东气象 2024年1期
关键词:揭阳市雷暴区划

黄扬东,刘三梅,张漫霞,夏云,黄跃昭,谢斌,周炯斌

(1.揭西县气象局,广东揭西 515400;2.广东省气候中心,广东广州 510640;3.惠来县气象局,广东惠来 515200;4.揭阳市气象局,广东揭阳 515500)

雷电灾害属于联合国公布的10大最严重的灾害之一。长期以来,揭阳市雷电防御工作只侧重于工程防护,而对于雷电灾害风险分布研究工作比较滞后。揭阳市“一城两园”位于广东省惠来县,规划总面积146.6 km2,其中“一城”由惠来老城、粤东新城组成,面积78.9 km2,“两园”包括大南海石化工业区42.4 km2、惠来临港产业园25.3 km2,同时还包括高铁、高速、高校、石化、海上风电、LNG天然气等一大批重要重点项目。揭阳市并未做过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该方面的研究。

对于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从雷电机理、雷电活动特征、雷灾风险区划与评估、雷灾监测与预警和防雷工程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1-2],如刘三梅等[3]对广东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程丽丹等[4]对河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及风险区划研究;程萌等[5]对菏泽市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吕海勇等[6]对广东省雷电灾害易损性分析与风险区划研究。揭阳在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方面研究较少,本研究也算填补揭阳在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研究方面的空白。

以往关于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研究多以雷暴日资料为基础,仅考虑致灾因子与承载体的影响对区域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区划。本研究将以闪电定位仪资料为基础,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防灾能力4个方面全面分析区域雷电灾害风险;选取适当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GIS技术绘制“一城两园”地区雷电密度和强度分布图,并绘制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旨在充实揭阳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内容,为揭阳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编制奠定基础,为揭阳市雷电风险评估和雷电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主要采用雷暴日数据、雷电数据、雷电灾害数据和经济数据,其中雷暴日数据来自惠来国家气象站1956—2013年的数据;雷电数据来自广东省雷电监测定位系统(2011—2020年)[7];雷电灾害数据来自于广东省雷电灾害实例汇编(2011—2020年),包括雷灾起数、人身事故、建筑物受损、经济损失等;经济数据来自惠来统计局年鉴2020年数据。

1.2 方法

本研究利用地闪定位数据,提取近10年的揭阳市雷电监测定位数据,采用归一处理法[8]、层次分析法[6],结合揭阳市“一城两园”地区地形地貌、雷暴日分布、雷电灾害分布、城市经济发展等相关因素,探讨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选择评价指标,根据指标确定权重比例因子,建立雷电风险区域划分模型[9],并把模型进行数学公式化,形成一个加权函数的数学公式,借助GIS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和插值原理,按照气象等级分类进行分层设色,并制作揭阳市“一城两园”地区雷电灾害风险分布图,得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电活动时空分布

1)雷暴日分布。

雷暴日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是在指定区域内一年四季所发生雷电放电的天数,用td表示。不同年份雷暴日数也是不同,可能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多年的平均值。相对雷暴日多的地区,遭受雷击的可能性也较大。

地区雷暴日等级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为少雷区、中雷区、多雷区和强雷区。根据惠来县1956—2013年雷暴日数资料统计可知,惠来县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5.1 d,属于多雷区。

2)雷电空间分布。

(1)地闪密度分布。

地闪密度指每平方公里年地面落雷次数,用Ng表示。地闪密度直接体现了该地区雷电分布情况,值越大,分布越密集;值越小,分布越稀疏[3]。地闪密度还体现了地区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值越大,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越大,存在的雷电风险就越大。

图1为惠来县2011—2020年地闪密度空间分布情况。

图1 惠来县2011—2020年地闪密度空间分布

由图1可知,惠来县粤东新城地闪密度大部分在6.6~7.9次/(km2·年)区域,少部分处在8.0~9.3次/(km2·年)区域,大南海石化区地闪密度相对较高,有部分地闪密度在10.8~12.1次/(km2·年)范围内,临港产业园地闪密度则相对较低。

(2)雷电流分布。

95%雷电流处于0~50 kA之间,多年来,雷电流均值处于比较平稳阶段,没有明显增强趋势。在雷电活动特征分析时,它是一个重要参数,雷电流越大,造成的危险越严重,特别是极大值,一些重大雷灾事故发生都由极大值造成。

由图2可知,揭阳“一城两园”平均雷电流大多在30 kA左右,其中粤东新城达到35 kA以上,雷电流相对较大,造成的危险也较为严重,所以更要重视。

图2 惠来县2011—2020年平均雷电流分布

2.2 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及分析

1)雷电灾害风险形成机制。

从灾害学的角度出发,形成雷电灾害必须具有以下条件:(1)形成雷电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2)存在诱发雷电灾害的因素(致灾因子);(3)雷电灾害的作用对象(承灾体);(4)致灾因子与承灾体的相互作用。雷电的作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直击雷、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和雷击电磁脉冲4种形式来对承灾体产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

2)雷电灾害风险区划。

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是指在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因子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为了反映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的地区差异,根据风险度指数的大小,对风险区划分为若干个等级。考虑到各评价因子对风险的构成起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本研究采纳气象、气候、电力等相关专家的建议,将雷电灾害风险所涉及的因子权重系数加以汇总,如图3所示,然后根据雷电灾害风险指数公式求算雷电灾害风险指数,具体计算公式为

图3 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风险区划权重分布示意图(括号中数据为权重)

其中,TRI(typhoon risk index)为雷电灾害风险指数,用于表示风险程度,其值越大,则灾害风险程度越大;H、S、V、R分别表示风险评价模型中的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承灾体的易损性和防灾抗灾能力各评价因子指数;α、β、δ、γ分别是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α+β+δ+γ=1,权重系数的大小依据各因子对雷电灾害的影响程度大小,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取得,适当根据专家建议,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讨论确定。

对于危险性,由于雷电密度和雷电流对雷电风险影响最大,赋值0.35;雷暴日对雷电风险有一定的影响,赋值0.20;雷电灾害频次相对来说,对雷电风险的影响小一些,赋值0.10。

从雷电灾害形成的原因和数据的可得性,雷电灾害孕灾环境主要考虑地形等因子对雷电灾害形成的综合影响。地势高,其雷电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越高。同时,雷击区与该地区地质结构有关,在电阻率小的地区,雷击的几率较大,一般水的电阻率比陆地要小,因此离水体越近的地区越是容易出现雷击。选择地形地貌和水体密度作为雷电灾害孕灾环境敏感性指标,分别给予权重为0.7和0.3。

承灾体的易损性包括物理暴露度和脆弱性,而暴露度和脆弱性通过地均人口、地均GDP和耕地比重等体现,分别给予权重为0.40、0.20和0.40。

防灾抗灾能力是受灾区对气象灾害的抵御和恢复程度,是为应对雷电灾害所造成的损害而进行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考虑到这些措施和工程的建设必须要有当地政府的经济支持,主要考虑了人均GDP和防雷面积比例,权重分别为0.40和0.60。

各风险指数和评价因子的确定如图3所示的有关雷电灾害风险权重分布系数。

采用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各地雷电灾害风险指数,利用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将雷电风险指数按5个等级分区划分(高风险区、次高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低风险区和低风险区)[10],并基于GIS绘制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图4)。

图4 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风险区划图

正确合理地划分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风险分布图,需要做到几点:①空间上要求区域单元格式合理、面积大小合适,与地图及雷电定位系统的精度相符合;②等级划分上,范围覆盖完整,能包括揭阳市“一城两园”的雷电密度,界限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③风险区划分布图层次清晰,可在地图上明确标出,且直观明了便于使用。5种颜色代表着5个风险区:低风险区、次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次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惠来县粤东新城雷电风险处于高风险区,是雷电灾害防御的重点区域,所以应该重视和加强防雷减灾工作;惠来临港产业园处于中风险区及以上,大南海石化区风险相对低点,但是大部分也处于次低风险区以上,有部分地方也处于高风险区内,所以在进行雷电灾害防御时应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避免和减轻雷灾事故的发生。

本研究得出的揭阳市“一城两园”雷电风险区划图,给揭阳市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和雷电预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持,也给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而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最为关键的是选取合理的评估指标及确定权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指标和权重也是动态变化的,但是受资料和数据等条件限制,本研究选取的指标及确定的权重可能有一定局限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期为社会提供更准确的决策防雷服务和公众防雷服务。

猜你喜欢
揭阳市雷暴区划
汕尾市老促会
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
参观消防站
最时尚的潮流
新德里雷暴
林芝市雷电风险区划
基于“三线一单”的环境功能区划实证研究
阜新地区雷暴活动特点研究
川渝传统民居区划的环境蕴意
广西富川县雷暴气候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