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潍纤 赵怀清 杨 阳 马 珊
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处,云南昆明 650500
学分制起源于德国,发展于美国,兴盛于欧洲,近年来在我国高校得到应用和发展[1]。学分制依托于选课制,将课程分配不同的学分,以学分作为学习的计量单位,学生修读的课程合格,则取得与课程相对应的学分,以总学分达标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在学分制管理下,学生在课程组合和学习进度、修读年限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自由度和弹性[2]。中医药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院校现行的学分制需要适应“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3-4]。中医药课程本身的先后逻辑顺序特点和医学生培养模式导致中医药院校实施学分制有其特殊性,中医药院校实行学分制,需结合中医学教育自身特点,探索出适合中医药院校特有的模式[5]。本研究就云南中医药大学学分制改革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举措进行介绍,以期为中医药院校提供参考。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对培养较强综合素质的医学生起了较大促进作用。实施学分制是适应“新医科”发展建设的需要,是科技创新和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需要,也是中医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学分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师教学能力,与全国同行中医药高等院校加强学习交流,加强同城市高等学校之间校际合作,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医学生起了较大促进作用[6-7]。云南中医药大学坚持传承为本,发展为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中医药高等教育基本要求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了富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学分制改革制度。
当前我国属于高等教育普级化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受文化多元化及科技信息现代化等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更多要求,需要资源共享,多学科交叉,为学生个性化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学分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爱好及自身条件选修课程,选择教师,弹性学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8]。选课制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与学年制比较,学分制顺应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9]。
学分制改革实现了高等教育核心的转移,从根本上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选择,学生由“让我学什么”变成“我要学什么”,充分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关系。学分制改革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10]。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内涵建设,调动了教师的竞争意识。促进教风和学风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11]。
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医药院校实施学分制过程中会出现诸多困难,中医药院校教学安排和课程设置有严格先后逻辑顺序,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的基础;很大部分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阶段、实验与实践课阶段;学习期间还穿插课程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阶段,医学生要顺利毕业除了课程的学习,还需要专业实践、临床阶段实习、临床技能综合训练、毕业实习,最后进行毕业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合格之后才能顺利毕业。这些实践实习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学分制改革对学生实行4~9 年的弹性学制,中医药专业课程的先后逻辑顺序,限制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学生想要弹性学制提前毕业,较为困难[12-13]。反之,如果没有计划好年度修得学分,很可能推迟毕业。
学分制改革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顺利毕业,但是部分学生选课不考虑自身专业发展需求和学科特点,避重就轻,哪门容易拿学分选哪门,单凭情绪和兴趣选课;或者选择的课程配置缺乏学科应有的相关性和个体适用性,影响了学习效果和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中医药学生应以患者的健康为己任,如果没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经过严格实践训练,很难胜任本职工作。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配置,避免学生随意选课是中医药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配合学分制实施,很多中医药院校引进了新的教学管理系统,包括了选课系统、学籍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调课、实验预约、教学评价等,教学管理系统管理功能强大,大大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要让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都熟练应用存在一定困难。教务管理人员将每年选课分为3 个时间段:预选课阶段、正式选课阶段、补选课阶段,即便如此还是有学生漏选、错选课程,耽误学生课程安排。学生有时选的几门课程时间冲突,最后只能根据课程时间安排来进行选课;选课期间学生常常到学院及教务处反映问题。
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弹性学制,云南中医药大学进行了系列课程改革,课程设置紧紧围绕,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医疗知识技术,传承创新中医传统文化、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的中医药学应用型人才。云南中医药大学采取“前期导入,后期回归”课程整合方式,将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效融合,将通识教育倡导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教育目标贯穿于中医药教育中,有助于医学生中医思维和人文情怀的培养[12,14]。通过课程的整体规划设计,将爱国主义、创新科技、医学人文、健康中国、心理健康等课程与中医药课程交叉融合,将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类、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类、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类、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类、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类、艺术赏析与审美体验6 大类型。再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每学期滚动开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如:中国古典医学专著、医古文、医学伦理学、护理伦理学、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临终关怀等课程,将中医文化、身心医学等通识课程融入中医药专业课程,丰富中医药为主的学科知识体系,努力打造一个有“知识高度、创新力度、情怀温度”,符合认知规律、专业知识结构完整的立体化通识课程体系。
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模块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的一部分[15]。中医药课程严谨的前后逻辑顺序,需构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立体多维度课程设置[16]。为了使学生有更多的课程资源和选课机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选课数量的需求。云南中医药大学将课程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点、课程的难易程度进行整合、分类、打包。第一,必须在同一学年学期修读的课程,整合为一个课程包,学生根据学校课程安排来跨专业选课。第二,前后逻辑顺序联系紧密的课程,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实践课等分为不同的课程包,学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跨年级来选课;第三,逻辑联系不紧密的课程,学习进度比较灵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来选课。
云南中医药大学通过实行跨年级、跨专业、跨学校“三跨”选课制度。改革中医药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为了学生能选到更多适合于自身发展的课程,2019—2022 年学分制改革以来,云南中医药大学每年增加新课程资源,从2019 年的3 050 门增加到2022 年的3 815 门。课程类别系统化、模块化,学生既能科学系统地学习中医药课程知识,还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学业规划选择公共通识课程,线上线下课程,校内校外课程。见表1。数据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管理系统。
表1 2019—2022 学年云南中医药大学课程数(门)
为了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高校间文化交流、校际学术沟通,云南省教育厅为进一步推进呈贡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及学分认定工作顺利实施,2022 年秋季学期开始呈贡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位于呈贡大学城的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艺术学院,7 个高校共推荐343 门课程,平均每个高校近50 门课程提供给7 个高校所有学生校际间选课。推荐的课程中,按照课程教学形式分为3 种:①在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智慧树、超星等在线课程平台上开设的线上教学课程80 门;②在线下教室授课,同步使用腾讯会议、雨课堂、学习通等教学辅助工具开展直播课程138 门(学生不需要到开课学校上课);③学生到开课学校进行线下课堂上课125 门。开课学校和选课学校积极沟通,开课学校做好服务,选课学校学生遵守开课高校的规章制度,按要求完成课程修读和考核。跨校修读课程学生的学业导师加强学生的学业指导和督促,帮助学生完成跨校修读课程。各高校制订完善课程选用、教学、评价、督导和学分认定等管理制度。学生取得课程成绩后,所在高校根据各校规定进行成绩和学分认定。2022 年秋季学期云南中医大学2021、2020 级学生有1 137 人次选其他高校课程,90%学生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数据来源于云南中医药大学教务管理系统。见表2。
表2 2022—2023 年秋季学期各高校推荐跨校选课情况(门)
制订出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征、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17]。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学校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保证教学活动达到培养目标[18-19]。基于学分制改革,云南中医药大学2018、2020 年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中医药学科特点,在新方案中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模块是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部分,体现学校学分制改革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及可操作性。同时学校还出台了学分制改革配套管理制度,包括教学运行管理类;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文件类;专业、课程、教材管理类;实验教学管理类;实践教学管理类;考试评价管理类文件26 个,保障学分制改革顺利实施。
成立“学生中心”,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通过规章制度来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自由与学业自主的权利。云南中医药大学制订和修订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时,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出发点,从传统的管理学生向为学生服务观念转变。出台了学生主修、辅修、重修、转专业弹性学制等学分制改革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选择辅修专业,鼓励学生跨专业学习,同时完善学分标准体系;建立跨校学分互认、课程替代等。
为学生多元化及个性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入学后在生活管理方面,仍以行政班级为单位进行学生组织构建、学生团队建设活动开展、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课程设置上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上课班级分散化,学制年限灵活化,考试动态化,学生感到学习的自主和自由,又体现行政班集体带来的主人翁意识,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20-21]。
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需求是一个双向的选择,两者相辅相成[22-24]。云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培养,开展校级各类讲课比赛、技能大赛,选拔出优秀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各类讲课比赛,技能大赛,线上线下培训继续教育机会,鼓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授能力,开出数量充足、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的高水平课程,每年进行师德师风考核,通过师德建设,影响学生的品德修养;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授风格,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新生入校后,学院为其指派学业导师;为了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业导师会根据专业课顺序和学生特点,建议每学期修学分范围并对学生学习过程全方位指导,学校每学期都会对学业导师进行培训,学业导师必须掌握新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学生熟悉学校环境,诠释学分制制度,解答转专业和学习进程问题,宣讲校纪校规等。第二学期后,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名学生配备全程学习专业导师,专业导师会针对进入专业学习的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解答专业选择和学习进程问题,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提供选课、职业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规划、毕业论文指导,建议就业方向和推荐继续深造等。学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由各学院统一委派,学生不适应可以提出申请更换。
学分制改变了学年制“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承认个体差异,尊重个性化发展,从中医药学生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体现中医药课程特色,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课,明确学习目标,有效促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变化明显,提升了学习效果。事实证明,学分制改革以来,大学英语过关率从以前的个位数,提升了10 多个百分点,职业医师过关率从学分制改革前的14%,提升到24%,研究生升学率逐年提高。
在学分制改革下,学生改变了行政班的课程模式,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并有自己的课程表,学生通过自主选择教师、选择课程、制订学业计划,可以达到学生选择好的、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学分制的实施,为实行辅修专业和修读双学位创造了条件。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按照“自愿、有偿、注册管理”的原则,修读辅修专业和第二学士学位,为学生开辟了多样化学习渠道。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有了更清晰的学业计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清晰自己职业发展规划。
学校建成智慧教室、翻转课堂、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验室,使用慕课、智慧通、智慧树等互联网学习平台,采用多形式、多样性的授课形式。如:智慧教室让学生课堂连线门诊,学生观摩学习临床医生看病过程;翻转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灵活互动,角色互换,增强学生处理问题和实操能力;虚拟仿真实验室提供学生近150 门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学生实现沉浸式学习,解决了真实实验中实验器材消耗大、实验结果伤害不可逆、现实实验难完成的问题;学校先后引进近300 门优质的慕课资源,丰富了课程资源、课程形式和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配合学分制改革,学校建成了各种教学管理系统、平台,涉及学校教学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考试管理等,要求学校的党政领导、行政部门、教学部门、财务等部门紧密配合协调,信息畅通,提高了学校教学管理水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师资建设为依托,学生、课程、教师3 个主要方面的制度改革协同配合,深化学分制改革,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机会,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能力,同时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是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学分制改革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作,涉及诸多因素,在实际执行中需要学校内部和社会外部各项条件和要素的全力配合。接下来云南中医药大学将进一步严格专业导师、学业导师的遴选和业务培训及增加导师考核制度,以此提高学生选课质量,做好学生学业规划,继续做好学分制改革实践,也为其他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经验。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