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强自拟药对经验举隅

2024-03-13 11:40:51张文静李丛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江西省国医名师谢强传承工作室南昌330006
江西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肿节风辛夷牛膝

★ 张文静 李丛 谢强(.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 330004;.江西省国医名师谢强传承工作室 南昌 330006)

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 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1]。药对以“七情相合”为配伍的理论基础,其组成、作用与应用规律较为固定,比起单味药有着增强疗效、减轻毒性、直达病处的作用。早在《素问·腹中论》便记载了以四乌贼骨一芦茹治疗血枯[2]153,初具药对的雏形,至《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如栀子干姜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等多个以2 味药配伍的经方,并被当做药对沿用至今,奠定了药对理论基础。

谢强教授是旴江医学谢氏五官科第六代传承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国医名师,从事临床工作近50 年,临床用药巧妙灵活,尤其对药对的使用独具心得。他不仅擅长使用经典药对以调和阴阳、整体论治,还传承了古代旴江医家用药思想,凭借对药物组合配伍的独到见解自拟药对,拓展了药对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为治疗五官科疾病提供更多思路。现将其经验整理总结如下。

1 自拟药对运用分析

1.1 肿节风-生甘草

肿节风,又称九节茶、草珊瑚,据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肿节风苦、辛、平,归心、肝经,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3]现代研究也多将肿节风及其制剂运用于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化脓性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4]。甘草,被称为“药中国老”,《雷公炮制药性解》载:“甘草味甘,性平,无毒,入心、脾二经。甘草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诸药。”[5]肿节风、甘草皆入心经,循经过咽喉,且甘草缓和,二药合用可引药达病所,增强解毒利咽之效又不至于损伤正气。

谢教授临床常用生甘草与肿节风配伍,一方面使生甘草泻火解毒效果更强,另一方面生甘草药性轻灵,具有流通之力而不至于壅滞,更能发挥肿节风活血通络的作用。江西省三面环山、气候湿热,境内人们容易体内伏热而发温病,表现在咽喉上则容易出现热证的喉科疾病,江西人就地取材,常用道地药材肿节风来防治喉病。谢教授从中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出发,注重发挥肿节风-生甘草这一药对在咽喉疾病上的良好功效。如治疗急咽痹风热侵袭证、肺胃热盛证时,用以祛风清热通络;治疗实证喉喑风热侵肺证、肺热壅盛证时,用以增强清热消肿开音之效,还可配伍清泻肝火的菊花、黄芩等治疗喉喑的肝火上炎证;更可增加肿节风的用量治疗会厌痈,以突出凉血活血消肿之效;治疗急喉风时,也可以肿节风为君药,配伍生甘草解毒通络,疏散喉窍聚集的风邪火毒。

1.2 菊花-牛膝

《本草经解》载:“牛膝气平,味苦酸,主寒湿痿痹……逐血气。禀天秋降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得地木火之味,入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络经。”[6]15“菊花气平、味苦,入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可制风木,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6]53菊花轻清上升,牛膝引药下行,二药性味归经相似,相须相使,一升一降,可条达肝气以使耳清目明。元代沙图穆苏的《瑞竹堂经验方》中便记载有菊花与牛膝合用的夜光丸,治疗“肾虚血弱,风毒上攻,眼目视物昏花不明,久而渐变内障”[7]。基于“肝受血而能视”的理论,合用清肝明目的菊花以及入肝肾阴分的牛膝,可起到养肝明目的作用。

谢教授临床将菊花与牛膝作为药对使用,在治疗聚星障的阴虚邪留证时配伍蝉蜕等用以明目退翳。此外,因牛膝入肝经,菊花可制风木,且肝胆互为表里,循经部位过耳,所以他认为此药对可疏理气机、降火聪耳,治疗耳鸣、耳聋的肝火上扰证。又因《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虚者,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2]100可见肺气的畅达与耳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肺气不得宣肃或不得充沛均可导致耳病[8],故用菊花-牛膝药对配伍解表药物散肺经邪气可治疗耳鸣、耳聋的风热侵袭证。且肺开窍于鼻,故治疗鼻衄诸证时也可用此药对,结合菊花疏风清热、牛膝引血下行的特点,调气清热的同时加以理血,治疗鼻衄的肺经风热证。用药上,谢教授认为川牛膝活血通利之力更强而怀牛膝更善补肝肾、强筋骨,因此在治疗鼻衄的肝火上逆证时,常用川牛膝配伍菊花以清肝凉血止血,治疗鼻衄的肝肾阴虚证时,常用怀牛膝配伍菊花以调理气机、养血止血。

1.3 杏仁-辛夷

谢强教授认为,五官科疾病病位在上,用药宜轻灵,辛夷这类芳香宣通之品可引药入病所,通窍散邪。配伍杏仁降肺气,不至于发散太过。《本草纲目》载:“杏仁甘、苦、温,气薄味厚,浊而沉坠,入手太阴肺经,降气润燥消积。”[9]218“辛夷辛、温,气味俱薄,浮而散,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温中解肌、利九窍,通鼻塞涕出。”[9]247二药合用,一升一降,能更好地宣肃肺气。李时珍又曰:“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也”,故杏仁-辛夷药对可用于治疗鼻部诸病。

谢教授临床在治疗鼻渊肺气虚寒证时,常加大辛夷用量,再配伍细辛、桂枝等以温宣肺脏、散寒通窍;治疗肺经风热证则配伍桑白皮、薄荷等,散风清热、宣通肺窍。针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具有反复发作特征的疾病,将内治法与外治法相结合。根据现代研究,辛夷及其挥发油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10],谢教授运用杏仁-辛夷药对组成的中药制剂外用,直接作用于鼻腔,通过鼻黏膜吸收[11],迅速起效,再配合口服药物,最终增强疗效。《金匮要略》中记载:“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12]故鼻腔纳药法吸收快,能更迅速直接地发挥药物芳香辛散温通的功效,适宜各年龄段患者。

2 病例举隅

2.1 病案一

患者郭某,女,55 岁,2020 年10 月25 日初诊。患者自诉咽喉肿痛、干痒,咽中有异物感半年余,偶有双侧耳鸣。平时舌部有灼烧感,吐黄脓痰,口干目干,纳可,寐略差(谢氏家传方)难入睡,易醒梦多,常有害怕情绪。另伴有头汗、后背多汗、脾气急躁、思虑重、记忆力减退。舌略暗苔略黄腻,脉略滑,颈部淋巴结肿大,咽峡侧索肥厚,双耳鼓膜稍内陷。诊断:喉痹、耳鸣,证属肝胆湿热。治疗采用针药结合法,先用针刀点刺咽部肿胀及有滤泡的部位至轻微出血,再以少许玄薷散(谢氏家传方)喷患处。再针刺合谷,强刺激,泻法,继之针刺天突、廉泉、承浆、印堂、百会、太阳、听宫、翳风,弱刺激,补法。继之耳穴贴压内耳、肝、肺、脾、肾、内分泌、肾上腺、神门,每次贴一耳,隔日1 次。最后予内服药方:肿节风12 g,土牛膝12 g,柴胡10 g,黄芩6 g,浙贝母8 g,竹茹10 g,西洋参6 g,生甘草20 g。7 剂,水煎服,早晚2 次分服。嘱患者避风寒,清淡饮食,注意休息,注意保持心情愉悦。

2020 年10 月31 日二诊,患者诉咽痛稍减,脉细,苔薄黄。守初诊方加玫瑰花6 g,针灸、耳穴治疗如前。

2020 年11 月7 日三诊,患者诉诸症微,脉细,苔薄黄。守首方加瓜蒌皮12 g、西青果10 g。针灸、耳穴治疗如前。3 个月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再发作。

按语:患者属肝胆湿热证,药用肿节风-生甘草清热解毒利咽、散结活血通络。柴胡、黄芩清肝胆热,和解少阳。浙贝母、竹茹化痰清热之力强,土牛膝较牛膝清热逐血、引热下行之力更强,适于治疗湿热较重的患者。配伍西洋参,益气养阴、顾护津液,适用于久病伤阴患者。二诊,咽痛稍减,加理气解郁、活血散瘀的玫瑰花,在初诊清热化痰之后调畅气机。三诊,症状明显好转,加西青果增强清热生津、利咽解毒之效,加瓜蒌皮增强利气宽胸之效,全方清热利湿化痰与行气并重的同时还可顾护阴津,治疗效果良好。

2.2 病案二

患者刘某,女,35 岁,2021 年6 月5 日初诊。患者诉双耳耳鸣半年余,伴清涕咳嗽、咽喉炎4 年。现左耳有蝉鸣声,右耳有杂音,安静时、夜寐时加重。发病前曾咽炎发作,无口干口苦,无听力下降。平时脾气急躁。大便每日1 次、成形,纳可,寐差、难入睡、多梦。月经周期不准,本次月经推迟未至。舌略红苔薄黄,脉弦细,双耳鼓膜稍内陷,双侧下鼻甲肥大,咽峡侧索肥厚。中医诊断:耳鸣、鼻鼽、喉痹,证属肝火上炎,卫外不固。治疗采用针药耳穴结合,先用针刀点刺咽部肿胀及有滤泡的部位至轻微出血,再以少许玄薷散喷患处。针灸及耳穴治疗同前。最后予内服药方:柴胡6 g,郁金10 g,香附10 g,黄芪12 g,白术10 g,防风6 g,菊花8 g,生甘草12 g,金樱子12 g,红花5 g,川牛膝6 g,磁石25 g,西洋参10 g。7 剂,水煎服,早晚2 次分服。嘱患者忌食辛辣刺激,忌酒,避免受风寒,避免处于嘈杂环境中。

2021 年6 月12 日二诊,患者右耳耳鸣改善,脉细,苔薄黄。守方加钩藤12 g,其余治疗同前。

2021 年6 月19 日三诊,患者耳鸣改善,自述昨日右耳鸣突然出现1 min 后消失,未再鸣,脉细,苔薄黄。守二诊方,其余治疗同前。

2021 年6 月26 日四诊,患者诸症微,脉细,苔薄黄。守二诊方,结合耳穴贴压巩固疗效。3 个月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复发。

按语:患者平时脾气急躁、舌红脉弦,肝火旺盛,但又易外感而咽痛,药用柴胡、郁金、香附行气解郁、解热清心,黄芪、防风药对益气固表,配伍白术健脾补虚。菊花-川牛膝药对引热下行,降肝火以聪耳、疏散外邪,磁石镇静安神。患者咽喉病久,易耗伤津液,以西洋参益气养阴、金樱子益精固精,可顾护阴分。配伍少量红花活血补血,入肝经畅通经络。生甘草调和诸药,清热解毒。全方疏肝清热的同时固表益卫、调畅气机、升降相宜。二诊,患者脉细,苔薄黄,耳鸣改善,加钩藤增强清热平肝之力,速去肝风。三诊,耳鸣改善,偶有发作,其余症状未有明显变化,守方再服。四诊,症状缓解更多,守方再服,巩固疗效。

2.3 病案三

患者陶某,男,40 岁,2020 年10 月11 日初诊。患者诉4 年来反复打喷嚏、流清涕,打鼾甚,伴咽部不适,痰黏量少,咳嗽。平时不怕冷,大便每日2 次,不成形。苔白夹少量黄苔,脉细。双侧下鼻甲肥大,双鼻黏膜水肿。咽峡侧索肥厚,双扁桃体Ⅱ度肿大。中医诊断:鼻鼽、喉痹,证属脾虚湿盛。治疗采用针药耳穴结合,先用针刀点刺咽部肿胀及有滤泡的部位至轻微出血,再以少许玄薷散喷患处。针灸治疗同前,继之耳穴贴压内鼻、风溪、大肠、肺、脾、肾、内分泌、肾上腺、神门,每次贴1 耳,隔日1 次。最后予内服药方:法半夏10 g,陈皮6 g,茯苓10 g,炙甘草6 g,炙黄芪12 g,辛夷花10 g,杏仁10 g,菟丝子12 g,西洋参6 g,桂枝10 g,白芍12 g。7 剂,水煎服,早晚2 次分服。嘱患者避风寒,忌食虾、蟹、花生,清淡饮食,忌劳累。

2020 年10 月18 日二诊,患者诸症有缓解,苔略白腻,脉细。守方加苏叶5 g,其余治疗同前。

2020 年10 月25 日三诊,患者打鼾症缓,清涕大减,脉细,苔薄黄。守方加浙贝母10 g,其余治疗同前。

2020 年11 月2 日四诊,患者鼻症微,仍有轻微打鼾、咳嗽,脉细、苔薄白,守首方加紫菀12 g、鱼腥草15 g,其余治疗同前。3 个月后随访,上述症状未复发。

按语:患者为脾虚湿盛之证。方中法半夏、陈皮、茯苓配伍,取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辛夷-杏仁药对利肺通鼻窍,引药入鼻。桂枝、白芍益气固表、调和营卫。配伍黄芪增强补气效果。菟丝子补肾利肺的同时可顾护津液,且菟丝子可以调节神经功能,缓解打喷嚏和咽喉不适感。二诊患者苔略腻,加苏叶解表发汗、除寒湿,以轻清之品疏通气机。三诊观察患者舌苔较二诊薄,用浙贝母等药继续加强化痰湿利肺气的效果。

3 小结

谢强教授对五官科疾病的治疗颇具心得,组方用药灵活,3 组自拟药对拓展了药物的作用范围。肿节风-生甘草药对增强清热利咽之效,攻而不伐,肿节风为道地药材,能更好地减轻地理气候因素对体质的影响。运用菊花-牛膝药对时,根据病因病机以及归经理论,条达气机、清肝养肝、升降相宜。运用杏仁-辛夷药对时,抓住了药入病所的关键,宽胸理气的同时宣通鼻窍。对于突发的急病以及慢性顽固性疾病,多将内治法与外治法结合使用,使疗效发挥得更强、更迅速、更持久。

猜你喜欢
肿节风辛夷牛膝
肿节风抗肿瘤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当归-牛膝防治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
你好,我叫乌鸫
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肿节风治疗流行性感冒的药理作用机制
中成药(2021年5期)2021-07-21 08:39:06
鼻塞不通食辛夷花
基层中医药(2021年9期)2021-06-05 07:14:18
肿节风药材的鉴别研究
鼻炎防治良药——辛夷
基层中医药(2020年2期)2020-07-27 02:46:10
肿节风提取工艺研究与探讨
中医药学报(2019年5期)2019-10-28 02:27:20
牛膝化学成分及其对细胞增殖影响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16
牛膝鸡爪/明·冯梦龙《广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