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
五
到了1999年3月,公司拿下了澳门观光塔的钢结构施工項目。王宏总经理亲赴澳门督战,戴立先总工程师同在项目现场,陈振明也去了澳门。
这是陈振明独当一面的开始。他被委任澳门观光塔的钢结构设计与制作经理。
担子重了,责任大了,薪水也随之悄然上涨。在澳门工作拿的是港币,3000块钱一个月,拿到手里有一种发沉的感觉。
在澳门做观光塔,贴近了钢结构的一线岗位,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充满了挑战。建升和以制作和现场服务为主,加工构件在广州文冲船厂,澳穗两地相距不远。陈振明在那里待了两年。如此一来,他对所有的加工工艺,造船、油漆、焊接都很了解,在厂里他主要做管理,还要深化设计、制造及一应细节。曾经沧海难为水,现在看来观光塔吨位不大,不到2000吨,但当时可是一个大工程,架构很复杂,难度颇高。广州文冲船厂主要业务是修船,还有重工,其中有一项业务做钢结构。桥隧及大建筑,都需要钢结构。陈振明代表建升和公司,委托船厂加工钢结构。他是监管,包括深化设计、加工、进度、质量,用的是英标之要求,国际通用,要求很高。日积月累,终于得以顺利竣工。
下一个项目是澳门电厂。澳门塔项目中,陈振明是设计与制作经理,负责深化设计和制作;此时他的岗职是项目经理兼总工,升级了!
澳门电厂做的是一个很大的油罐项目。
澳门电厂在澳门的路环岛,位于澳门国际机场对面,山头上有一个基地,地偏则安。最大的油罐36米,标书上共有6个,工程量比澳门塔还大。此时的陈振明除了当项目经理兼总工,还职掌翻译,搞设计,抓业务。看图纸时,凭着这些年积攒的经验和敏觉,他发现设计院的设计有误,这原本与钢结构无关,为了赶时间,经对方认定之后,他着手修改,签字。彼时,距离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只有一步之遥。
历经澳门两个项目的磨砺,他最大的感受是积攒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境外工程是国际标准,要求严谨守规矩。不像境内有些工程,差不多或许就验收了。这是工作中的学习,学会的是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没有这个经历的同龄人,会感觉轻松,同时也会留下遗憾。在珠三角及澳门——现在同属于大湾区,转了一圈后,他再返深圳。
恰遇中建三局拟跟香港协兴集团联合上市,又把陈振明调去做筹备。钢结构公司在深圳,他须经常往返深港两地,当时尚无通行证,办的还是护照。很多对接文件要走流程,包括投标等相关工程都在他手里成形、报审。陈振明在澳门工作两三年,英语提高了,此时继续用上。外语这个东西,熟能生巧,常用才不会忘记。他后来到科威特去做项目,也不必带翻译在身边,这便是常用的好处。
陈振明在2004年一举拿下了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2003年考基础,2004年考专业。基础课相当于把本科的课程全部温习一遍;专业课比较难,一题一分,80个题目80分,他考了第一名。有了资质,方能放开手脚干事。2003年公司成立了设计事务所,他在设计事务所搞设计,此时的项目设计需求源源不断,钢结构公司做了包括深圳在内的很多城市的工程设计。设计师也会去投标施工项目,去现场解决问题。2004年10月,中建三局在整个中建钢构寻找懂设计、懂施工还懂成本的人,刚好他在经营科等多部门辗转腾挪,做过现场,搞过塔吊,拿过设计,又有注册结构工程师资质。上级眼睛一亮,把他调去北京准备投标众所瞩目的央视大楼——俗称“大裤衩”项目。
这又是一个难度很大、要求极严的项目,中建钢构志在必得,首先得搭班子选人。张琨是三局的总工,刚好也在建升和待过。陈振明说手上还有设计项目。张总道,没事,你马上到北京报到。三局把央视大楼的招投标看成一件大事。总工张琨找陈振明谈话,他说:“振明,这个项目如果中标了,你要来。”陈振明说:“可以,听组织的安排。”从10月投标到2005年1月3日,同去北京雁栖湖那边的酒店,投标还是保密的。合龙的关键技术是陈振明负责,单独跟张总汇报。再过几天中标了,快过年了,他就回家去了。张总最后一天又找他谈话,说:“你回去休息一下,这个项目肯定要中标的,你直接到项目来,不要回钢结构公司了。”
2005年3月中建钢构发生一个转折点,鲍总退休,王宏接班任总经理。刚好过年歇几天准备上班,北京张总又在催他早日北上。新的项目班子任命了,项目经理是王祥明(现华润集团董事长),张琨是总工,陈振明是新项目钢结构部副经理,30岁。3月5日中建钢构公司开职代会,他参会了。开完会第二天他就跟领导告别,北上参加央视大楼项目的建设,走马上任央视大楼钢结构部的副经理,经理是他师兄,年龄较大。巧了,央视项目的班子成员,属兔的居多,陈振明1975年属兔的,王祥明大一轮,1963年的,也是属兔的,还有不少负责人是1963年的,基本差一轮。一个项目班子成员,在料峭春风中齐聚北京。
央视体量大,设计新,最难的还是钢结构。张琨是整个项目的负责人,陈振明是钢结构的技术负责人。施工设计、施工控制、合龙技术、制作技术、塔吊安装等一应细节,有因袭,更须创新,国内用的吨位最大的塔吊都由他负责,这个庞然大物重达2000多吨,在高层中是第一次露面。不少工程师及领导都是搞混凝土的,他是做钢结构的,在监督设计和实施中,一做就是四年。
当时戴着安全帽最初进入现场的除了陈振明,还有本公司的执行经理和几位同事,一起进入现场共同见证与襄助一个令人瞩目的项目拔地而起。项目执行经理肖南,现任中建三局副总工的彭明祥——他当时的职务是项目技术部经理,许立三是技术员。接手这个项目,可以说是群策群力,一个小小的团队勇挑重担,共克难关,很多技术难题都是在一起商议解决的。如悬臂结构如何合龙、核心筒怎么挺立、76米悬挑底部怎么做直等难题,项目完工并验收之后,钢结构技术得到不少业内专家的夸赞,说陈振明是真不错。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很多总工,包括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总工也认为陈振明,技术上真过硬。
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建三局将第一个钢结构加工厂落户在江苏江阴的靖江。此前,公司已经在谋划建设加工厂了,张琨总让陈振明培训一部分人,说以后如果搞工厂了,技术部分要先准备。陈振明在2007年、2008年两年里开始筹备技术实力,为日后的工厂做准备。
2008年还有一个插曲,公司要陈振明回建升和,局里要让他去工厂。陈振明希望多有历练,多有挑战的人生,想到此前在办公室和施工现场待过,就剩工厂没有待过,遂跟领导汇报,请求前去工厂,这对将来做设计有好处,补上没有待过工厂的短板。得到组织上的许可,他在2008年7月去了中建钢构江苏有限公司,在江阴靖江工业园的工厂里一住就是三年多。陈振明在厂里负责工艺技术。工厂厂区前期600亩,后期又给了200亩,一共800亩,是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大项目,于2008年8月8日点火开工。
在工厂期间他也多次辗转北京、深圳,继续支持各种项目建设,一直干到2012年。三四年时间在工厂里做了很多大型项目构件,用于东南西北各地的项目施工,如天津117大厦、武汉火车站等。中建钢构如日东升,顾盼自雄,势头很猛,一年拿下四五十个项目,建了很多超高层,青岛北站、广州周大福大厦、深圳的大运会……都是那时的佳构。简言之,工厂是大楼的子宫,钢构件在这里孕育,主要的构件制造好了,运去各地吊装,很快一座座巍巍然的钢结构大楼如春笋一般矗立在城市之中,多半都成为当地一个新地标。
2012年陈振明调回深圳,筹建中建钢构设计院,任筹建副院长,院部设在车公庙。后来他当院长,意在把钢结构做强,登高一呼,招来很多博士。做设计院时还没有跟总部在一起办公,那时在总部隔壁楼租了一个办公地点,自负盈亏。
一路征程,从广东、北京、江苏又到深圳,那是珠三角一小圈,国内一大圈的足迹。2012年王宏总经理找他谈话了,说公司在迪拜阿布扎比接了一个机场项目,为了加大力量,派他到迪拜去,到阿联酋当机场项目的技术顾问。阿布扎比国际机场,彼时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机场,他们的钢结构由中建钢构承担。为了项目顺利实施,跟中东联合成立了公司。陈振明分管技术,负责整个项目的设计及施工方案。他束装就道,在炎热的迪拜待了半年,从工地探勘、工程构件,到安装过程,事无巨细,一一落实。临近机场项目竣工,公司总部又委派他赴科威特,负责该国NBK国民银行大厦300米高的钢结构建设,即任此项目的总工。
海外项目经理也是他们这个团队的,此岗职要盯全过程,时间太长了。公司王总安排陈振明去海外,除了搞技术,管工程,还担任公司的代表。换言之,是代表公司乃至代表国家去的,负有某种政治责任。内外有别,需要遵守很多在国内没有的规矩。安全第一,其中除了生产安全,还有政治安全。如夜晚不能一个人外出,多人一起行动。海外公司租了三四台车,尽量用公司的车出行。租了一栋别墅,地下三层,地上五层,办公在一起,吃住在一起,彼此照应。技术方面,他全权负责。当时有一些设计工程师在迪拜,他到科威特之后,经常需要往返1000公里,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中东的两个大项目如期完工,他应召返国,回到深圳,继续执掌设计院。这期间,他已经把海外的技术部经理培养成副总工,进一步培养成总工接班,他就不再兼职总工了。一旦遇到问题,依然会一起在线上交流与讨论。
2017年,中建钢构要做总承包,把设计院整合了。陈振明离开设计院,即任中建钢构有限公司技术管理部的总经理,主抓科研,负责整个公司的技术把关,涵盖总承包、钢结构、技术方案、科技攻关等。此工作更为庞杂,也笼括了更多的技术含量。此岗位做了两三年,公司要成立钢结构BG,要把钢结构分为钢构和科工两大块,陈振明在钢构这一块做总工,即中建钢构的总工。2021年下达任命文件,实际上2019年就做这些工作了,原来不叫中建钢构,叫钢结构BG(Business Group);不叫事业部,叫事业群。当时兼任了一段时间,后来又不兼了,科工总部认为不要技术部,学华为——华为没有技术部。那就做专一点,陈振明做钢结构BG事业部总工,再后移步到坪山新址任总工程师。
中建钢构自此揖别位于深圳后海登良路的中建科工集团总部,迁往位于坪山的城投芯时代大厦,时间在2021年7月28日。
六
我想更进一步了解陈振明在中建钢构的发展历程中所闯过的事业难关,有哪些项目给他出了难题,同时也使他得到历练,事业从此步步走高。
他略一思索,告诉我:
第一个,在澳门做观光塔。塔的八条腿是他设计的,难度真的很大,都靠手算,还是他签字画押的,如果出了问题当然由他承担责任。当时他心里并不托底,堪称如履薄冰,反复运算,着实花了很大的力气。现在他每到澳门,都看看那个塔怎么样了,心血力作是否别来无恙。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那个塔坐落在澳门大桥边上,是一个奖杯造型,上面一个塔。塔桅的加工,难度比较大,6米直径到4.2米,又到600米直径。它是一个粗—细—粗的建筑,加工方法的精度要求很高。
第二个是澳门电厂。这个项目对他也是一个挑战,主要是提升现场加工。他是本科毕业,学过很多工民建及建筑的课程,那是基础理论,实践中的学习或许更重要,边做边学。在澳门他也学了很多技艺,如焊接、切割等。澳门电厂项目上,他尝试用当时最经济的施工方法把工程做起来,不像现在有很多吊机及现代化设备,以前较难做的事情,现在就相对容易操作了。
第三个是建央视大楼。遇到的事情比较多,如解决了一个材料问题,就节省了約7000万元。以前各种材料缺乏国标,主导材料要想替换成高性能的材料,材料的性能指标确定后必须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应用;如央视大楼这种结构形式的国家质量验收标准没有相关内容,最后这个验收标准是由他主抓的。此外,顺利解决了构件的精度要求、安装偏差、核心筒垂直度问题,还有高强度的脚锚杆选用问题。这些特殊材料本来想用国内的,最后还是选择了法国的,锚杆的强度很高,精度要求更高,那时国内的材料难以满足工程的要求。
第四个是工厂。在江阴靖江建工厂,他当时是部门负责人,负责企业里的技术。总工是他师兄,他是学焊接的。他组建的第一个中建钢构实验室检测中心就在靖江,现在依然在运转。后来建了中建钢构的第一个设计院,包括又衍生出很多研发的分支机构,解决了很多项目难点,另有一个培训中心做项目技术培训。项目相关的技术细节太多了,技术研究是打开难题的钥匙。
我想知道更多的各种工程中遇到的难题,陈振明与他的团队如何做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忽然又绝处逢生,他告诉我,这类细节太多了。
如深圳南山后海的体育场,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设计,钢结构是弯曲的,现有软件解决不了深化设计的难题。时间紧迫,项目要求很急,深化设计的时间十分紧张,国内又没有替代软件,当时只有机械软件,做出来太慢了,成本也太高了,如何是好啊?他们日夜攻关,熬红了双眼,终于编程出一个软件——中建钢构深化设计软件,一举拿下这个空间结构的设计难题,实践中不断强化升级,现在已经有2.0版本了。如果把工业设计看成一个平面,深化设计才是纵深,纵横交织,才可以映射与凸显细节的精致。
又如坐落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的天津高银金融117大厦,高达597米,117层,钢结构用的是Q390钢材,一根柱子的横截面覆盖76平方米,怎么快速分开,再组装到一起?分到哪个部位,对整个结构影响多大?不可胜数的焊接点,焊缝有多大,影响有多大?面对诸多新技术,需要很多的合力攻关,他和华东院的设计师,以及国内多位结构设计大师,反复研讨,甄选出最佳方案,落地生根,迎风绽放。
钢结构的连接,主要分为螺栓连接和焊接连接两大类。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措施,焊缝质量是百年大计。有一个单位在贵州做某个商场项目,出了质量问题。一天领导给他打电话,命他立刻赶去贵州,当时他并不知究竟,一大早赶去贵州,才知是一座商场坍塌了。经调查,发现是整个项目包括商场里扶梯的焊接出了很多问题。安全问题人命关天,岂只是简单的财产损失,當天得形成报告,向上级主管单位汇报怎么决策。在未发布消息之前属于保密阶段,封锁场地。那是商场里面一个很厚很大的截面,翼缘厚度达到70厘米,钢梁现场焊接处断裂导致楼层坍塌了,原因何在?陈振明来到现场把脉,把内在原因准确而及时地寻找出来。这与一位外科医生面对病人打开的腹腔,需要稳准狠地找到病灶并及时施治同理。
陈振明还跟我谈了自己参与的深圳市内外两起事故调查,其间既有经验的考验,同时也有技术含量的呈现。
深圳体育中心2019年出了一个“7·8”事件。2019年7月8日,福田区笋岗路深圳市体育中心在进行拆除作业时发生一起坍塌事故,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
市政府紧急组织专家调查组,陈振明作为专家一员参与此事故调查。当时这个体育中心还没有倒下去,事故调查结束之后,只找到了坍塌的原因,问题并没解决。结果它成了一个倾斜的危楼。政府包括业主找了很多知名专家去解决这个危楼难题。一些专家解决不了,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可行,没有实施性。最终还是请中建钢构出面助力,公司又派陈振明去了。因为前期他参与了事故调查,危楼的状况了然于心。他出了一个方案,向政府汇报:一台底台吊,一台汽车吊,派几个工人用设定方案安全放倒危楼。方案被采纳了,危楼放倒过程还拍了视频,可备存为成功的案例。政府、业主和施工方都觉得满意,支付给了中建钢构50万元咨询费用。如果说业主所请其他的专家给出的方案都是以理论构想为主,那么陈振明他们贡献的方案是实用型,可操作的。
再一个事故是2020年泉州欣佳酒店倒塌。2020年3月7日,用作疫情防控期间集中隔离的泉州欣佳酒店发生坍塌,事发时楼内共有71人被困,大多是从外地来泉州的需要进行集中隔离健康观察的人员。经过救援,42人得以生还,另外29人不幸遇难。四集电视专题片《正风反腐就在身边》2021年1月23日晚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集《坚守铁规》,揭开了福建泉州欣佳酒店“3·7”坍塌事故背后的内幕。
酒店倒塌之后,中建钢构参与了救援。当时的新闻报道严厉指出:“国务院事故调查组的调查结论表明,这是一起主要因违法违规建设、改建和加固施工导致建筑物坍塌的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陈振明便是国务院调查事故专家组的成员之一。他是国务院派出的专家,既非中建钢构的,亦非中建科工的。2020年3月抵达现场,组长也是一位钢结构大师侯兆新,加之应急管理部、住建部、全国总工会以及多个国家部委下属单位等都参与了调查。国务院要求彻查事故原因,对调查组工作的技术含量要求很高。要把坍塌大楼采用的施工技术,楼的尺寸、偏差都搞出来,把源头挖出来。每一项工作都要经得住复查、检验,不留把柄。如果调查不深入,结论不对,是要打官司的。当时他们把砖都挖出来了,深入分析,把整个结构搞得清清楚楚,同时做了很多实验。
酒店是7日七点半倒的,五点半焊工加墙。为什么隔了两个小时坍塌?他们要做实验验证为什么七点半倒。为了搞实验场景,选了几个工厂做焊接实验。刚好焊完冷却的时间,两小时,五点半焊完,七点半倒塌。别人问为什么五点半工人撤场,别人没什么事,七点半倒了,都要攻关验证。楼倒的时间,具体到多少秒都要验证,所有调查过程都有视频,一一验证清楚,调查报告的成果提交专家严格论证评审。此时,还有不少知名专家也在网上猜想塌楼的原因,面对各种质询,还须解答问题,新闻发布会要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方面陈振明及其团队要做很多攻坚克难的工作。
综合调查结果显示,坍塌的欣佳酒店,从2012年地基开挖的第一天起,就是一栋违章建筑,它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存在。报审造假、加建违法,以及不专业的焊接加固作业的扰动,一系列的失职失察失守,最终打破了处于临界点的脆弱平衡,引发连续坍塌,29个鲜活的生命随之骤然而逝。
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每一栋楼的坍塌,每一条鲜活生命的失去,都是钢结构大师们心头长鸣的警钟。
七
中建钢构移师坪山,陈振明领衔建了一个三层楼的制造实验室,重点研究制造,攻关内容涵盖制造全产业链的加工、安装的技术设备等,都在攻关之列。加之历年的研发成果,目前国内所有钢结构工厂都在推广应用他们的攻关技术,前不久他们还斩获了广东省发明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近几年公司签约了深港交界的河套地区的援港医院,援港医院跟国内的医院要求不一样,要求比较高,构建稳固之外,也不能有滴漏等小瑕疵。为此,陈振明去过很多医院考察,包括去外地的医院做踏勘、比较。国内的一些后建的医院,看似堂而皇之,一些细节经不住推敲,台风暴雨过后,漏雨、渗水等状况颇为常见。援港医院要求解决管道铺设、施工安全、标准化、消防以及防渗漏诸问题。首先遇到的是墩子问题,箱房上的墩子不平,并且,下水管道没贯穿。陈振明考虑到以下因素,墩子上打混凝土可能不平,墩子的变化高度如净高多少,怎样才适合人机安装,管道可以在上面走。综合考量之后,他精心设计,推出一项发明,做出的墩子适合调整又方便人走,高度也适合,下面又好埋设。他做研发强调经济性与可操作性。工程的细部施工,你自己满意还不行,还须得到大家的支持。首先,工人支持你,有利于施工,毕竟现场的工人才是施工主体;其次,搞商务成本的支持你,成本预算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最后,精心设计,未雨绸缪,力争得到领导支持,不能出现到了设计阶段领导觉得不好,又要改回去的情况。本来箱房自带防水,如果两个或更多箱房叠加在一起,接缝处容易漏水。他便在屋面做了一个防水。以前的防水都是工人踩在上面,把一楼都踩坏了,他就搞了一个屋面攻关,再做一个计算。还有整个制作长度、计算防风、防雨、排水,之后做两三栋验证一下,好不好施工,工人好不好平,进度如何,质量怎样,一项一项攻关,一项一项验证。整个援港医院,屋面做得非常漂亮。一年多了,没有发生问题,预计用二三十年也不会出问题。以前的屋顶漏水,得到了根本解决。这个攻关项目申报了专利,英文论文收入SCI。援港医院就在福田的对面,有一万多张床位。
钢结构不断有挑战,也须不断创新,它的塔桅、顶升、测量……都有技术难点,需要攻关和创新,获奖很多。有创新,方能拿奖;技术革命,全赖创新;唯创新,才有未来。
科技人员应该是最有创新精神的人。
施工技术的要求说简单也简单,按时完成任务,盈利就行了。但科技领域不一样,它要求不断创新。如某个工程项目,施工团队想报一些科技成果。陈振明一般追问你怎么报科技成果?该项目有无创新策划?你这个项目里有多少工程技术问题?要一一组织攻关的。企业发展叫战略导向,导向一定要明晰。
他的同学有一些是搞科学研究的,那是专注0到1的突破,很重要;那些同学未必擅长工程技术问题,因为他们不在施工现场,对具体工程中遇到的问题没有针对性研究。陈振明经常做内部人员培训,叫“四创”(创新、创效、创优、创人才)。如你是技术人员、科技人员,会创新;创新带来企业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叫创效;如果创新且经济效益很显著,那是创优,包括凭借成果申报各种奖励;企业给行业做贡献的同时,也可以培育人才。除了科技人员,工人队伍里也可以出工匠,包括全國技能型人才。广东省有很多这方面的人才扶持计划,如特支计划、政府青年人才,千人、万人计划,这样才能不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中建钢构搞了“四创”,这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中建科工的领导、总工让陈振明去做创优点评,看是否达到这个要求,创新、创效、创优、创人才——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一根充满生命力的链条,须得环环相扣,才能稳健生长,枝叶葳蕤。
八
采访接近尾声,我想到现在大学教育常见的一个共性问题:大多时间在课堂,无论文理工,都缺乏田野调查和工厂实操,遂问:现在大学对于工科的教育是不是过多地停留在书本上,奔赴工地、车间实践的机会太少了?
陈振明认为确实是这样。他现在担纲总工,却经常盘桓在项目工地,同时在华科兼教授,在深大和东南大学是博导,在华南理工和四川大学是硕导。他说:“学校里的教材,我也跟他们交流过,力学等基本的教材理论还是要学的。可是很多专业教材落后了,特别是设计的、施工的,没跟上行业的发展。行业在高速发展,进步的节奏没有跟上,教材没有及时更新。现在很多学校也有压力,有的老师希望我来编高校的教材。编教材要花很大的精力,公司也很忙,答应人家如不能按时交出去也很麻烦,慢慢来。
“在实践方面,我也跟很多大学在沟通,他们实践太少了,到现场的教学太少,本科更少。以后的工程技术需要更多应用技术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像德国那样。德国很多汽车厂,比如奥迪、大众,员工多是从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坪山有一所大学叫深圳技术大学,性质是应用技术,专门为企业培养员工。”
现如今更多的大学老师,多半是博士读下来便直接进了课堂教书,主要的讲课内容就是理论知识,没有实操经验。陈振明这种重点工科高校毕业生,直接在工地接触各类工程施工,积攒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类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对于工科来说,尤为需要,尤为难得!
陈振明也认为,如果本科增加实习时间,一年或以上的实习,硕士一年在学校,两年在工厂或工地,那一定会受益颇多。目前受限制的是,没有那么多工厂或工地接纳。本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人又多,很难大面积实习。深圳技术大学很想跟中建钢构联合,到这儿来联合办学。到这儿来实习,研究生或还可以,本科生就接收不了。
陈振明进一步分析:研究生动手能力较强,在企业还能帮他们做点事情;本科生做不了太多事情,企业还要顾及学生在工地的安危。研究生大致在课堂学了做研究的方法,知道查询。研究生三年学成,头一年把基础课学完,第二年在企业锻炼,第三年可以在高校和企业联动的活动中准备毕业论文。最好是读研二时,企业帮学生出题目,历练学生能力。很多高校教师对陈振明说:“陈总,做什么研究才好啊?学生很难把所学和研究结合,研究提炼出一个论文题目。”学生长年都在学校里,不知道工程里有各种待研究的实际问题,他们当然也希望企业给出研究的课题。
现在还存在一个现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互济共生。大学城的一位副教授找陈振明,说是如今学生难养。现在教授还能养得活学生,很多副教授自己也难养。首先,自然科学经费很难拿到,横向课题也不容易拿到。每年还有几个或一批硕士生,既有课题要求,还要给做课题的学生发工资,养不活,希望匀一些给企业来养。这不是个案,很多年轻副教授存在此难题,有的高校教师从国外回来,很快升为副教授。某位副教授如果不是一个团队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科研组,单打独斗,很难生存。不少副教授找他,有的是清华毕业的,有从国外回来的,一年招两三个研究生,养不活自己。讲师则更难。学校老师难,学生也就很难。此外,还找不到实习的方向,有的老师申请了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钱也不多,二三十万,或三四十万,要做大课题谈何容易啊。
不知不觉间,天色向晚,我们已经交流了三个多小时。窗外的通衢大道、广场社区,次第亮灯,勾勒出一座城市夜色中硬朗又柔美的轮廓。如果说日臻完善的各式建筑提升了无数当代人工作、学习与休憩的生活品质,那么钢结构大师们的汗水、心血与奉献,则深刻而永久地镌刻进每一幢钢结构建筑的线条、棱面与肌理。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请记住钢结构大师们——当我们仰头瞩目每一座现代化建筑之时。
责任编辑:杨 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