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和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精神以及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大会精神,推动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职业教育强省,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4月12日,云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参与的办学格局更加优化;职业学校(含技工院校,下同)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职业教育强省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达到全国中等以上水平。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云南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能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高职院校的分布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直接影响。截至2021年6月20日,云南省高职(专科)院校共计50所。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昆明市辖区内32所,占比64%,其他州市18所,占比36%;按照办学性质划分,公办院校38所,占比76%,民办院校12所,占比24%;按照其他性质分类,理工院校14所,占比28%,综合院校10所,占比20%,医药院校8所,占比16%,农林院校4所,占比8%,财经院校4所,占比8%,师范院校4所,占比8%,政法院校2所,占比4%,艺术院校2所,占比4%,旅游院校1所,占比2%,体育院校1所,占比2%。
截至2021年1月,云南省高职院校共设置专业400个,涵盖了专业目录中的19个专业大类,专业布点总数达1 825个。其中,第一产业专业数30个,占专业总数的7.5%,专业点99个,占专业点总数的5.42%;第二产业专业数138个,占专业总数的34.5%,专业点606个,占专业点总数的33.21%;第三产业专业数232个,占专业总数的58%,专业点1 120个,占专业点总数的61.37%。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数呈现“三、二、一”的结构布局。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2021 年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三大产业对接情况
根据云南省2019—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2019年13.1∶34.3∶52.6,2020年14.7∶33.8∶51.5,2021年14.3∶35.3∶50.4,云南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呈现“三、二、一”发展格局。
从与三次产业结构的对接情况来看,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在三次产业中的布局排序与云南省产业结构总体是相符的,但具体到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仍然存在一定偏差。学者曹美苑和兰青提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偏离度计算模型”,对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适配性进行量化分析,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根据产业产值比重与专业结构比值进行计算,结构偏离系数绝对值越小越趋近于0,两者之间的适配性越好,反之,两者之间的适配性较差。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2021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系数分别为:1.638 4、0.062 9、-0.178 8。从结果可以看出,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绝对值最小,表明云南省第二产业与专业设置的适配性最好,吻合度较高,其次是第三产业与专业设置的适配性较好,第一产业与专业设置的适配性最差。这个结果说明高职院校在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上没有跟上第一产业的产值发展,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又超过了第三产业的产值发展。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集中在教育与体育、文化艺术、财经商贸等类别,主要原因是这些专业开办成本相对不高。
产业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以及发展程度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必须关注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科学研判区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布局等问题[1]。《云南省“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坚持“两型三化”方向,在万亿级千亿级支柱产业框架下,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引导,坚持走“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新路子,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数字云南”,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产业体系。《云南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主要目标:到2025年,建立健全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机制和平台支撑,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强的云南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由表2可知,“十四五”重点产业涉及13个专业大类共计230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7.5%,其中,在10所以上院校进行布点的仅有护理等9个专业;“十四五”改造提升优势骨干产业涉及6个专业大类共计120个专业,占专业总数的30%,其中,在10所以上院校进行布点的专业数为0。这说明云南省高职院校的专业布点不能有效满足“十四五”产业发展,由此带来的招生与就业也就不能充分满足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专业设置没有起到有效支撑并服务产业的作用。
表2 云南省高职院校布点最多专业与“十四五”产业发展匹配情况
由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数同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比值偏差幅度分别为6.8和8.88,说明高职院校第一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数没有跟上第一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第一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即两者之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而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数同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比值偏差幅度分别为-7.6和-10.97,说明第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布点数过度,相比于第一产业的人才匮乏,第三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处于过剩,即两者之间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这将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将面临就业拥堵和结构性失业。相较而言,第二产业的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数同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比值偏差幅度分别为0.8和2.09,说明高职院校在第二产业的专业布局满足第二产业发展的产业布局,两者的适配性相对较好,但专业布点方面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总体而言,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配度尚需进一步提升。
图1 2021 年云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偏差图
政府相关部门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2],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发展机制,鼓励支持重点行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形成制度供给充分、条件保障有力、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主要包括:在产教融合、投入机制、制度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制定支持职业教育的金融、财政、土地、信用、就业以及收入分配等激励政策的具体举措,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生态,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奠定坚实基础[3]。
1.深化产教融合,继续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云南省高职院校在产业发展需求侧与人才培养供给侧之间还不能完全匹配,导致专业服务产业在结构、质量、特色、成效等方面不同程度存在“两张皮”问题[4]。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机制的作用,强化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学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实行混合式教育教学改革。
(1)强化企业主体作用。一是通过“引企入教”,让企业深度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包括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资源建设、实习实训的实施与管理等工作。二是推进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联合组建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以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训基地为平台开展生产性教学。三是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企业引领作用,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四是以学校为依托,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更好服务企业和社会。
(2)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度改革。一是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二是改革创新实践课程体系,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实践假期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
2.以产业需求结构为导向,建立健全专业预警与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
一方面,专业是链接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变量。面对动态、混沌、多层次的复杂经济结构,学校设置专业需要在短时间内敏锐感知,准确应变。然而,现实情况却是专业调整存在滞后、匹配度不高等问题,致使职业教育往往成为被动追随者。另一方面,专业结构同产业需求结构完全契合只是一种理想、一种愿景,两者之间是一个无限逼近的过程。2021年,云南省高职院校依据招生计划完成率、报到率、就业率、就业竞争力、专业相关度、满意度等指标实行专业动态调整,新增150个专业,停招101个专业,撤销38个专业。云南省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以此推进专业优化升级,但也仍然会出现一定的偏差[5]。为此,以下几项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一是适应性原则,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使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需求链,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间的结构平衡与良性互动;二是前瞻性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所明确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适度超前部署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专业;三是稳定性原则,相对稳定的长线专业要与时俱进,在稳中求变,灵活机动、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四是整体性原则,长线专业与短线专业并存,主干专业与辐射专业贯通,实现专业类别、数量等的整体优化。
1.提高服务宗旨站位,聚焦发展,精准发力
学校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6]。相关部门应将职业教育与行业进步、产业转型、区域发展捆绑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等问题。
2.以职业院校关键能力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提高专业发展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要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进行宏观指导,切实提高专业设置与专业布点同产业发展的整体匹配度,及时对接云南省产业发展,尤其是关注支撑重点产业与支柱产业的专业发展[7],以政策倾斜、资金投入等方式鼓励高职院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同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找准现有生源相对比较集中专业的社会需求点,实施差异化培养,充分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升优势特色专业社会知名度和持续发展能力。
3.围绕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建设,助推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
当今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产业更新迅速,科技创新层出不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水平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具有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周期调整的基本能力[8]。职业教育数字化“1+5”体系即:职业教育决策大脑系统和决策支持中心、专业教学资源中心、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虚拟仿真实习实训中心、职业学校治理能力提升中心。学校应围绕“1+5”体系建设,使数字技术在助教、助学、助管、助研等方面的智慧教育理念、方法和手段能够在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等环节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职业性、大众性、产业性和跨界性等基本属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一线管理服务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要承担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职责,开展应用技术创新,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社会、行业企业提供广泛的社会服务和技术支持。高职院校只有将自身的资源贡献服务于社会,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践性,确保行业标准与教学内容的紧密对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培养行业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9]。积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是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发挥服务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能力,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搭建“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平台,加强各方的合作深度,探索合作共赢的有效途径,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三是构建服务运行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教师从事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在类型教育、体系教育、质量提高和服务能力提升的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需要我们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而不只是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探讨与研究,注重实效。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狠抓内涵建设,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教育部“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坚持扶优扶强与提升整体保障水平相结合,建设一批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学校”的目标定位为引领,深刻把握产教融合在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等方面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多主体协同的产教融合,加快形成产教深度融合圈,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