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季 李梦烁
红色文化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艰难岁月中不懈奋斗遗留下来的璀璨明珠,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优质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高校思政课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红色文化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助推力。湘江战役所蕴含的红色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内容具有融通性,在价值引领上更具契合性。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界研究红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较多,但针对湘江战役精神融入思政课理论的深度研究较为欠缺,缺乏对二者之间逻辑的详细梳理与理论归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入理解湘江战役中红色资源对思政课的推动作用,并通过红色资源对思政课进行赋能,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探索的历史征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就其理论逻辑而言,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是高校思政课有效开展的历史基础,思政课则是红色资源传承的特殊载体,二者应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进行有效融合。
(一)红色资源与思政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有效融合。湘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华民族在革命时期进行的艰苦战斗,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并以遗址、文物等形式作为其精神内涵的载体。高校思政课作为助力青年学生塑造坚定理想信念、秉持浓厚家国情怀、培育正确观念的重要课程,是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阵地。在意识形态属性上,红色资源与大学思政课有着高度的一致性,推动红色资源与大学思政课融合,有利于实现思政课堂的教化功能,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湘江战役红色资源记载了红军长征中共同战斗的光辉历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信念和中国共产党独有的红色烙印。而高校思政课是在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指引下,融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相融合有利于在思政课教学中彰显我党的初心与本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提升师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性认同。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智慧结晶,是集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一体的精神支撑与制胜法宝。新时代,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结合。
(一)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奋斗中砥砺前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爱国主义精神传承是其教学目标之一。红色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充满活力的教育案例和实践空间,有利于广大青年学生在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产生情感共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例如,在湘江战役中,在新圩、光华铺、脚山铺三大要地,我军以英勇无畏的姿态,冲破了敌军的包围圈,将革命的火焰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在新圩阻击战中,为掩护军委两个纵队渡河过江,红三军团第五师严格贯彻了“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到四天”的命令。湘江战役遗留下的红色资源,能带领青年学生重返革命历史,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使学生从百年历史中看清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成功及未来要如何前进,对中国共产党有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从而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湘江战役作为长征途中的重要战役,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重点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教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代表,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的核心内容。深入讲解其精神内涵,能在帮助学生对长征历程进行精准把握的同时,培养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其进一步解放思想、有担当、能创新。
(二)推动湘江战役红色资源发展,促进红色文化传承。习近平同志对红色基因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向人们讲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2]传承红色基因,对于实现革命事业的薪火相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红色资源具有历史见证价值。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在衣食匮乏的环境下凭借坚定的理想信念走出了革命长征路的见证。新时代,红色资源不仅是革命前辈理想信念的见证者,更是新青年继往开来的风向标。2.红色资源具有文化传承价值。在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之前,红军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团结统一,1934年11月红军总政治部发表《关于瑶苗民族中工作的原则指示》和《关于对瑶苗民的口号》,主张并着重宣传各民族的统一、各民族的平等、各民族的自主,反对各民族的压制,给予少数民族援助,促进各民族更加团结。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时发布《关于我军沿途注意与苗民关系 加强纪律检查的指示》,对当地的苗族、侗族同胞大力宣传并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民族政策的制定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借鉴,红色资源为现今民族团结贡献了历史经验,其所承载的军民鱼水情与民族情谊为青年学生展现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使其更为深入地理解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在我国建设发展的过程中,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继承和发扬湘江战役的红色文化,有利于推动广西区域内的红色文化建设,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作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政治信仰,促使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思政课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将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产与时代发展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起到正面的影响。
首先,思政课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大任务,反映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价值取向,对增强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增强“四个自信”起到了引领作用。湘江战役反映出的中国共产党“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的战斗精神,与思政学科的培养目的不谋而合,为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湘江战役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高校思政教师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纯粹的理论化教育存在着“理论化”“经验化”等特点,极易导致大学生的认识疲劳。湘江战役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其鲜活的形象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情境引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及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具体内容,促进学生从感性接受到理性接受的转变。
湘江战役红色资源要实现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辅助,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内容、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性转变与创造性发展,充分将红色资源融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发挥红色文化资政育人的功效。
(一)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堂有效融合的可行性分析。1.湘江战役红色资源精准切合高校思政课的育人目标。红色文化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其中凝聚了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和高尚的革命精神,蕴涵了中国共产党的英雄主义和红色基因,对当前高校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良好的启示作用。从本质上来讲,红色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程中的珍贵成果,有着独特的育人作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效的有力手段,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2.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高度吻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4]。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依托,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的源泉。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亦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有效载体。
(二)社会实践与思政课堂有效融合的途径分析。1.多种渠道实现文化育人。高校可与红色教育实践基地进行合作,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的作用,构建“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的教育活动,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高校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高效利用VR技术建立虚拟历史博物馆,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经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通过“人”与“物”的有机融合,让历史故事更为鲜活,从而构建出一种多维度、全景式、高参与、广传播的立体传播模式,让师生在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中感悟革命精神,磨砺精神品格,拓展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提升其教育性。2.积极开展红色社团活动。红色社团能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创建和发展红色文化俱乐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通过阅读红色书籍、举办湘江战役红色文化教育讲座等形式,能够有效充实高校社团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的内容,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度,增强其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湘江战役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的巨大精神财富,其有着强烈的意识引领作用,是高校思政课程开展的重要载体与生动教材。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功能,必须以红色资源赋能思想政治课程的逻辑为基础,探索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育人方式和途径,持续提升大学思政课的育人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