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洪 张少龙 陈炳才
企业走出去的背景发展
企业走出去,走向国际市场,不是今天才发生的事情。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就要求外商投资企业将销售市场放在海外,以获得外汇。1996年我国就开始出现家电产品的产能过剩尤其是遭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家电、纺织业产品的产能过剩尤为突出。政策上在1998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走出去战略”,但那个时候走出去是政府和政策要求企业走出去,尤其是到海外投资,主要是轻工消费品产业。浙江温州和义务的商人早期在海外市场直接销售生活消费品。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从更大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此时走出去,不仅是企业走出去,政府也成为走出去主体,即政府之间签署协议,为企业海外投资、贸易等发展搭建规范性政策平台以及各种便利,包括建立海外投资产业园,政府合作主导下进行项目投资和开发等。这个阶段走出去不仅有消费品产业,更多是建筑业、工程承包、钢铁、有色、大型机械设备企业,当然,能源、交通、港口、电信设备等基础设施企业也是走出去的重点。
经过四十多年的走出去发展,我国走出去的主体和走出去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从早期的外商投资企业、贸易企业扩展到内资企业,从主要是国有企业扩展到民营企业,从传统消费品走向现代消费品,从传统制造走向现代化制造。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性产业和我国产能制造优势产业,民营企业走出去占据重要地位,对走出去的要求也不同。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第十八条指出:鼓励提高国际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在走出去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目前,我国真正走向国际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小。截至202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27851亿美元,规模不算低。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香港就达到15497亿美元,剔除香港,只有12354亿美元。如果将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的投资存量剔除,真正对外投资4917亿美元,对整个欧洲的投资累计1348亿美元,非洲442亿美元,拉美694亿美元。分摊到一些国家,规模就更小了。区分投资的企业性质结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规模会很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源类、矿产类企业。因此,我国海外投资潜力巨大。
为什么要走出去
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开辟新的市场,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也是当前经济形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国内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和产能过剩,必须到海外拓展市场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基本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后期阶段,其标志是服务业占经济比重超过第二产业,且比例相对稳定,制造业比例大体稳定在GDP规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后续每年进入城市的人口从2017年前的2000万人以上,下降到1000万人乃至以下,城市的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能够满足未来城镇化人口的需求。后工业化、后城镇化的发展阶段,我国出现了持久的产能过剩,绝大部分传统产业钢铁、有色、水泥、玻璃、工业制造品、化工产品等国内市场趋于相对饱和,可以开发的市场空间有限,年度增长较低,表现为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持续下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基本完成,经济增长速度趋向持续下行,这从2010年以来尤其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从10%以上下跌到5.5%以下。供给方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结构性调整、新技术、新产业和运用现代化技术(包括互联网、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即实行结构转型升级和运行新技术企业带来的增长,出口扩大带来的增长。由此可见,民营企业要获得可持续增长和更高的利润,必须开拓国际市场,实行国际化,才能有新的发展空间。事实上,最近多年,出口企业和走出去的企业,其业绩和转型效果好于纯国内市场的企业。
(二)从人口和经济增长看,国际市场潜力巨大
只有走出去进行國际化的发展,才能打开新的市场空间。2022年全球人口达到了80亿人,其中发达国家人口10亿人左右,我国14亿人多,如果以收入水平合计,全球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口估计不超过30亿人,还有50亿人口没有实现工业化,其收入水平有待提高,无论是经济规模、贸易规模和境外直接投资等发展潜力,都很巨大。不仅如此,过去的30年,全球平均每十年增加人口8亿~8.4亿人口,预计未来40年内全球人口还将增加20亿~30亿人口,未来全球人口将达到105亿~110亿人。但这些增加的人口不在我国,我国人口2022年下降85万,2023年减少200万以上,我国人口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有测算数据认为到2100年,我国人口可能下降到10亿人不到甚至更低。
从一般生育率(全部育龄妇女生育率)看,2021年非洲国家相对较高,大多在千分之三到千分之七之间,如尼日尔(人口2525万)6.82,索马里(1707万)6.31,尼日利亚(21340万人)5.24,发达国家相对较低,法国1.83,美国1.66,德国1.58,我国1.16,印度2.03,印尼2.17,巴基斯坦3.47。由此可见,未来的人口增加主要在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印尼、非洲等诸多国家,其人口出生率远远高于我国水平。人口是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故未来国外的市场潜力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潜力远远大于国内和发达国家,民营企业应该及早准备。
(三)我国经济对全球市场将产生巨大、持久影响,走出去是必然
1760~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人口从800万人口不到增加到1800万左右,一战前夕的英国人口也不过4300万;1816年美国才850万人口,1840~1890年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吸引全球移民,1894年美国经济规模上超越英国,1900年美国人口7500万,1913年9951万人。德国、法国工业化结束后的人口都没有超过6000万人口。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的工业化对全球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人口从1978年算起,达到了9亿人,从建国以来算,也是6亿人多,现在是14亿人口,故我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将远远超越英国和美国。可以说,我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尚处于起步阶段。
英国、美国等工业化过程,伴随着金本位制度,其汇率相对较高。英镑、美元通过高汇率可以获得廉价的资源和消费品,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黄金和英镑的短缺,其购买力有限。不仅如此,英美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销售的产品和出口的产品也是价格高昂,其技术转移价值昂贵,发展中国家难以进行普及和提高,这也是主要发达国家控制其他国家发展的一种方法。
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模式不同,采取的是廉价的土地、劳动力、技术、汇率,因此,工业化产品、技术、设备的输出相对很廉价,尤其是我国又大量企业,从事同类产品制造,因此而采取了价格竞争模式,薄利多销,与欧美高昂的垄断价格不同。这种发展模式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模式更容易被广大发展中国家接受,更有利于推动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实现。而且,发达国家由于长期的高汇率、高附加值,难以适应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难以推动其工业化发展。因此,中国模式在发展中国家将与发达国家模式竞争,并获取市场优势。目前,我国在工程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港口、码头、发电设备、电站建设等领域,其投资成本和供给价格以及建设周期、回报周期上占据优势。
(四)走出去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往往是产能扩张和发展的过程,工业化、城镇化进入相对成熟阶段以后,产能和投资扩张往往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英国、美国、日本等都曾经经历过。英国工业化过程,伴随着战争、侵略、殖民地,因此而化解了产能过剩,到一战前夕,英国殖民地是本土面积的110倍,达到3350万平方公里,并建立了英镑贸易区。美国1840~1890年经历了工业化,1894年以后经济超越英国,美国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劳动力短缺,通过移民增加和持续流入,解决了劳动力短缺问题。当美国出现产能过剩,由于美国移民特征,存在着血缘关系的全球化优势,在后来的一战和二战中,美国利用这种优势,在保持中立的同时,与交战双方进行贸易,提供军需物资,为交战双方提供美元债务和战后债务援助、经济建设支持,化解了美国产能过剩。经过一战二战,美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建立了战后贸易经济秩序,实行有利于美国出口的关税和贸易制度以及国际货币体系、汇率制度,化解了美国产能过剩,后来又通过转型升级,在全球实行分工,美国提供贸易逆差,实行资本账户顺差,长期解决了产能过剩问题。
我国的工业化结束后,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和产能供给以及产能过剩国家,我国不可能依靠殖民地、战争以及血缘关系优势来开拓国际市场,我国利用现有的国际贸易秩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进入国际市场。但今天,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4年后出现的,我国的产能过剩,就是全球产能过剩,因为没有一个比我国市场更大的市场来化解中国的产能过剩。当初英国、美国等工业化的时候,是世界的领先国家,其他国家尤其是人口大国尚未实现工业化,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利于化解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乃至进行分工发展,而我国目前没有。除印度外,其他市场相对我国来说,都是小众市场,难以容纳中国巨大的产能过剩,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出路,新的全球化发展思路。
2013年我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得到了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的支持和呼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强调各国之间是命运共同体,倡议加强“政策沟通、基础设施联通、贸易流通、资金融通和人心沟通”,尤其是基础设施的联通,这是全球化的硬件设施建设,不同于既往世界贸易组织的软件建设——谈判机制和制度开放协议,而且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同时中国还提供大量进口品市场和资金、技术、设备等支持,这些是目前经济全球化机制所没有的、缺失的,因此更受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欢迎。这一新型全球化的思路,就是带动全球全部人口进入工业化、现代化文明,而且是以廉价的工业化、现代化技术,这不仅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也能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解决我国产能过剩。
故民营企业走出去,就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和支持国家战略实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和发展。
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几点思考
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结果就是国际化、全球化,只有融入全球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中国近代的落后,就是没有融入全球化。后工业化社会,中国必须融入全球化,才能真正适应时代的潮流。有些民营企业已经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而且很成功,但只是少部分,还需要大量的企业走向国际化,才能真正解决当下中国经济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为此,建议:
(一)企业要有国际化发展的意识和战略准备
企业走出去,必须有发展国际市场的意识和期望、准备,否则,不可能实现国际发展。也只有具备了国际贸易和走出去的意识,才会开展进出口业务和海外投资。同时,对国际化的发展,要进行设想、规划,至少要做一个五年十年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规划,没有国际化发展的雄心和壮志,就不可能有国际化的行动和投入。
首先要考虑的是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准备。要根据业务发展和需求,吸引和招聘贸易和海外投资专业人才,既要懂外语,又要懂业务。如果招聘人才成本太高,就企业培养和培训(包括给予学习外语机会或者鼓励学好外语),乃至对海外投资项目进行人才、就业人员的当地化管理和培训,适应融入国际社会尤其是东道国的要求。
其次,要做好境外市场尽职调查。就贸易来说,需要了解企业产品的市场规模、价格、成本、利润,行业发展情况,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也要把握,同时了解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布局情况,真正做到知彼知己。提前做好产业发展布局、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申请。如果在当地设立企业从事贸易和投资,了解相关国家的法律制度和产品技术标准、投资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税收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确保企业行为合法、合规。关键资料和重要信息,市场尽职调查最好是企业自己去完成,对贸易国、投资过的宏观经济形势、企业股价和资产价格、债权债务等都要详细了解。当然,尽职调查中的宏观数据和政策等,可以委托给中介机构取完成,并要求标准调查信息來源,便利企业以后上网查用。
最后,要研究前期同行投资的经验和教训。接受前期国企和民企投资的教训,考虑周期,做出长期战略和规划,合作投资,战略设计,目的在于振兴当地民族产业。在当地形成产业园、工业园,专业园区。
(二)走出去要从贸易开始,逐渐拓展到海外直接投资
民营企业国际业务发展,可以首先从出口、进口开始,通过开展对外贸易,积累国际经验和人才。以前没有出口的,要将产品质量提升,可以出口,甚至进口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以促进出口。鉴于出口利润相对较低,或者成本较高,可以根据情况,将出口转化为投资,到出口国当地设立工厂,乃至将出口设备作为股权进行投资,或者进行设备租赁。有了国际业务发展的人才和经验,将来可以将贸易、投资结合起来,在海外进行进出口、投资、兼并收购等业务。
考虑到我国企业相互杀价竞争和产品价格低廉,容易遭遇反补贴、反倾销的双反调查,这反而不利于出口。故在贸易难度增加的同时,注意将贸易品转化为股权投资和设备租赁。特别需要指出,无论是在国内进行贸易,还是海外进行贸易,都要注意利用网络工具,这可以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和数量,条件成熟,企业可以组建自己的专业化产品网络,巩固自己的客户。
在战略上,企业要有清晰的意识:走出去要做到内外结合,以外部市场开拓积累利润,支持国内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推动企业进行现代化的转型升级,改变过去依靠价格竞争缺乏利润积累和研发投入的局面。改变竞争模式,要从价格竞争走向服务竞争、售后服务竞争、技术竞争、人才竞争。
(三)要做好信用管理,提升国际信用和信誉
企业走出去,要特别注意信用建设。信用是企业的生命,国际上特别强调企业信用尤其是信用评级,企业一旦丧失信用,就会面临资金断裂和资产价格暴跌的危机。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要按照履行合同职责和要求,及时提供产品和服务,及时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要提升品牌效应和企业声誉、信誉,让国际客户和消费者了解本企业技术、产品、企业文化,尤其要做好售后服务。要规范经营,做到合法、合规,这是最大的信用。遵守东道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好企业信用形象,树立客户至上、终身服务客户的观念,或者让顾客成为永久的客户。这些都要形成规范有效的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人。要履行好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今天这个时代,国际化的企业要特别注意发布ESG报告,让客户和社会从多方面了解企业,一个走出去的企业,不仅仅是海外投资和贸易、工程承包,还要能够走进去,当地化、法人化,促进当地就业和居民收入增加,这是最重要的信任和信用,同时要走上去,获得当地民众的良好口碑、好评,得到当地政府政策的认同、支持,推动其民族产业或地方产业振兴和发展。
兰州黄河铁桥被称为“万里黄河第一桥”,由德国泰来商行在1907年4月至1909年8月建造,该企业承诺,桥梁完工之日起,保固80年,其间有损,泰来商行负责赔修。企业在桥墩的旁边建了一座仓库,里面准备了80年保固期内可能维修时所需的部件,这座仓库现在还在;山东青岛档案馆人员在德国考察时,发现了记录青岛城市建设的原始档案——《胶澳发展备忘录》,该档案记录了1894~1914年青岛原德国租界建设地下管网系统的情况,百年不淹。后来,青岛地下管网的一些接口的零部件需要更换,但老公司已经不存在,于是写信咨询,德国人告诉他们在管网接口周边3米内,应该有存放零部件备件的小仓库,经查果然如此,备件光亮如新。
主要发达国家100年乃至200年以上的企业很多,我国百年以上的企业很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经营观念几乎都是一锤子买卖,东西卖出去了,不想长期负责,虽然有三包,不少企业对于客户的投诉、退赔等也是尽量躲避,没有把客户反映的问题和需求作为技术研究、开发、创新的出发点,更没有真诚的意愿给客户建立长期的档案进行追踪服务,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企业的客户也不稳定,企业对新产品市场的未来趋势也不确定。
民营企业走向国际化,就要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树立起信誉和信用,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善于学习、借鉴跨国企业经验,形成自己的供应链、价值链
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才刚刚开始,在文化、管理、内控机制、研发设计等方面经验不成熟,故要不断学习国际跨国公司经验,学习中国本土跨国企业的成功经验。在发展企业集团、产业集群的同时,要进行分工、专业化协作、集成,将内部、相互间的分工外部化、链条化,并进行供应链、价值链的重新设计。
分工、专业化、协作和系统集成,在现代工业和技术创新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我国企业这方面还很欠缺,无论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内部以及海外投资的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和协作,也就缺乏自己的供应链。中世纪的欧洲,早就萌发了分工思想和行为。以书籍抄写为例,公元600~1200年,欧洲大部分书籍由僧侣抄写和绘制,比如人们抄写《圣经》是用山羊皮、绵羊皮或羔羊皮制作的,这种纸可以长期存放,如果需要,可以刮掉重写。随着大学兴起,書籍制作走出了修道院。书商雇佣非教士抄写员,以商业化方式制作书籍。每座大学城的抄写员都组成了行会,手稿的不同部分被分别装订,以便抄写员进行劳动分工,并让多人同时进行,书籍的产量从几十本提高到数千本。地理大发现时,西方人到东方探险,《马可波罗游记》人手一册。工业化生产以后,分工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对行为动作的拆分和研究,推动了机械化、自动化、比较优势、流水线、供应链、价值链的形成。
制造业走向智能化,需要在专业化、分工和零部件安装等程序、工序基础上,对动作进行拆分,然后进行自动化、数据化、智能化,仅仅依靠传感器远远无法实行智能化流水线生产和制造。今天运用大数据、痕迹数据技术,通过观察、分析、试验、测试等记录、档案和历史数据,寻找出冶炼、提纯、生产和制造等过程在质量、技术、精密度、误差等方面与国际的差距,进行改造和完善,可以大大缩短原始创新时间。
(五)企业走出去,必须走现代化、数字化、绿色化、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企业走出去,显然不同于10年前,更不同于20年前。
1.要发展现代化技术
当今的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互联网、物联网、数字化、智能化、无人化、App化的时代,企业国际业务和发展,必须能够使用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和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物料采购、合同签署、生产和仓库储存、部门人员工作流程及薪酬发放、物流和售后服务、效能管理、客户管理等。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尤其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产品和技术的研发设计、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缩小与国际同行差距,将中低端产业和产品转化为中高端和高端产业和产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直接使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
使用互联网和平台企业已经重视,但更重要的是趋向物联网,即机器设备都安装有芯片、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能够进行遥控和安装调试。欧洲很多企业已经做到了,民营企业走出去,要看到这个趋势。
数字化需要突破。肯德基进入中国以后,配置薯条的番茄酱是进口的,中粮集团向肯德基推荐自己制造的番茄酱,但没有被接受。于是,企业将美国的番茄酱买回,用进口的食品光谱色泽分析仪,对番茄酱的色度、酸度、盐度、甜度等成分进行检测,然后再不断组合实验,获得了成功,得到了肯德基的认同。该企业也经营茶叶,观察到砖茶久放会生金花,茶叶价格也会大大提高。运用该仪对砖茶金花进行数据分析,发现那是一种微生物,并掌握了微生物的制造技术,可以对砖茶任意配置金花,这就实行了饮食产品和技术的数字化、配方化、标准化、科学化。
食品、饮料、酒类以及钢铁等制造业都可以数字化,关键在于要寻找到数字化的路径。
2.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要求,它要求减少和降低碳排放,不仅企业自己要减排,符合国际标准和要求,而且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要做到绿色低碳。原则上,企业需要在年度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者ESG(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报告中说明企业减排目标和计划、行动,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承诺2050年实行净零排放,至少要在2060年前实现零碳排放,尤其是要促进所在东道国的碳减排目标实现。
碳减排,除了调整能源结构,使用和发展清洁能源,节能降耗,尤其是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品使用寿命、提高产品回收利用率。阿斯麦(ASML)的一台光刻机2亿美元,极紫外光刻机EUV 0.55 NA的价格达到4亿美元,光刻机是半导体制造设备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价格占设备的25%~30%左右。为降低客户成本,该公司进行模块化设计,用户系统升级,不必整体更换,就可以现场进行,大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公司销售的94%光刻机系统依然在客户现场使用,一台光刻机可以使用数十年。公司设定目标: 2025年将废物强度(收入产生的废物量)比 2019 年基准年降 50%,材料回收率提高到 85%。公司专注循环采购,制定了减少、再利用和回收废旧资物的解决方案,不将废物送到焚化厂。使用过四年,还能够进行正常工作的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赋予赋予第二次生命,有缺陷的计算机,回收后分离其再生塑料、铁、钢、铜、铝、玻璃和贵金属等,2021年公司回收废物材料超过 3万公斤,比 2020 年的 2.4万 公斤增加了 25%。可见,发展循环经济,在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这不仅有利于低碳绿色发展,也有利于增加企业利润,减少资源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六)注意规避和缓释各种风险
企业走出去不仅是机遇,也面临各种风险,尤其是与国内市场发展不同的风险,这些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政治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包括生产经营、竞争、价格、利率汇率等)。
政治风险往往容易被企业忽略,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常出现政局动荡变化,乃至军事政变、内部战争、党派执政更替,甚至面临被外部制裁、不能进行贸易和投资的交易,企业海外投资何收购兼并尤其要予以关注。我国能源企业在委内瑞拉、伊拉克、伊朗、利比亚等的投资教训深刻。
政策风险主要是政策变动和调整,一方面是党派不同,不同党派执政更替带来政策承诺、投资项目的取消,另一方面可能会遭遇国有化或项目股权变更等调整,我国境外矿业投资的政策风险较为突出。这方面,要加强市场分析和对当地政策的了解,尤其是加强与当地有关部门的沟通,加强与当地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咨询,企业自身要加强有关方面的信息收集和跟踪。
市场风险突出表现为价格风险,包括股价、企业资产价格。由于国外纯市场经济机制,其价格波动机制与国内不同,幅度往往极其巨大,超越我们的思维方法。2010年中铝入股澳大利亚力拓时,力拓的股价为137.0澳元/股,交易完成后一年,力拓的股价严重缩水,低至46.6澳元/股。不仅期货等大宗产品、股价和资产价格如此,汇率也会因种种因素大幅度波动,俄罗斯的盧布、委内瑞拉、拉美某些国家的汇率因为通货膨胀,汇率会出现大幅度贬值,非洲某些国家也存在汇率剧烈波动,给企业收汇和支付带来巨大损失。
对市场风险,企业要成立研究和分析小组,研究其规律。对于大幅度贬值货币,不要急于兑换为本币或者美元,可以长期持有,并存款于当地银行,可以获得高额存款利息,其利息远远高于企业利润回报。可等待时机,如汇率升值时,再结汇成为本币或者美元。如果有进口或者本地劳工支付,可以将收汇在当地使用。使用远期结售汇仅仅是规避汇率风险的一个手段,还有很多其他选择,包括进行利率置换、开设外币资金池,企业内部币种匹配和外币调剂。要尽量减少结汇、购汇,因为其汇兑成本也比较高。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也有利于规避汇率风险。
(责任编辑 李秀江)
章晓洪:温州商学院副院长
张少龙:中国消费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陈炳才: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