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颖,王佳新,张雪旎,袁顺达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37)
成矿作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受到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因素控制(翟裕生,1999)。地质流体作为该过程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有助于定量探讨地质过程的物理化学机制(段振豪,2010)。因此,热液流体中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实验研究,是矿床学领域的关键研究内容,为研究成矿流体中物质迁移、富集及沉淀成矿机制提供重要的依据。目前,对热液流体中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种类较多,主要包括:①基于冷封式高压釜的双贵金属管法开展热液流体中溶解度实验及热力学模拟(Qi et al.,2020;Guo et al., 2020;袁顺达等,2021;Voigt et al.,2022;Zhao et al.,2022a;2022b);②基于金刚石压腔和石英毛细管合成流体包裹体等可视腔体与原位激光拉曼及同步辐射X 射线等光谱测试方法结合的高温高压实验方法(Etschmann et al., 2010;2019;Yuan et al., 2013;2017;Zhong et al., 2015;Zhou et al.,2016;Scholten et al., 2019;Schmidt et al., 2021);③直接以钛合金反应釜为容器开展的中低温条件下的溶解度实验及热力学模拟方法(Migdisov et al.,2014a;2016;Timofeev et al., 2018;Wang et al.,2021)。其中,基于钛合金釜的溶解度实验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Williams-Jones 团队得到了长期广泛的应用,为Sn-Nb-Ta-REEs-Cu-Au-Ag-Mo-Ga-W 等在热液流体中的迁移、富集及沉淀成矿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系列重要的实验依据(Williams-Jones et al.,2012;2014;Migdisov et al.,2014b;Migdisov et al.,2016)。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实验矿床学的研究,国内多个大学及研究院所与Williams-Jones 团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研究,并在国内多个实验室建立了这套技术方法,。该技术方法并通过热液流体中W、Mo 及Sc 等金属的溶解度实验及热力学模拟,识别出一系列重要金属络合物形式及其热力学参数,并通过成矿过程的模拟,在矿床成矿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认识(Wang et al., 2019;Shang et al.,2020;Wang et al.,2022)。
近年来,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的成矿作用研究和找矿勘查已成为国际矿床学关注的热点(Hu et al., 2012;Mao et al., 2019;2021;Zhao et al., 2022c;2022d)。其中,各种关键金属超常富集机制是当前备受关注的关键科学难题(Yuan et al.,2018;陈骏,2019;2019;温汉捷等,2019;2020;毛景文等,2019;袁顺达等,2020;熊小林等,2022;蒋少涌等,2022)。鉴于钛合金釜的溶解度实验和模拟方法在热液流体中金属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研究中的突出优势,有望成为解决该科学难题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在全面介绍各类热液实验方法的优点及应用局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方法及热力学参数计算过程,尤其详细地介绍了HCh模拟软件的应用,并结合已有的钪溶解度实验成果在成矿过程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全面系统地展示该方法在成矿过程研究中的重要潜力,以期推进该方法广泛应用于热液矿床中各类战略性关键矿产元素超常富集机制研究。
长期以来,溶解度实验研究极大程度促进了地球化学的快速发展。尤其进入21 世纪以来,热液模拟实验研究在装置和技术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采用钛合金反应釜开展的溶解度实验研究,在络合物结构及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Migdisov 等(2014b)在200~400℃、1000 bar 条件下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含氟流体的迁移沉淀机制;Migdisov 等(2014a)在350~550℃条件下对低密度、含HCl水蒸气相中铜的迁移进行了预测;Timofeev等(2017)在100~250℃进行实验测定了钽在含氟流体的溶解度;Nisbet 等(2018)在150~250℃条件下研究了含氯流体中钍的溶解度。最近Williams-Jones 团队通过实验和软件模拟探讨了蒸汽流体在斑岩Cu-Au-(Mo)系统成矿过程中的,位素分馏展开研究,刻画了银从液相到气相的反应模型,也测定含氟溶液中钪的溶解度和络合物种形(Wang et al.,2022)。此外,依托原位观测技术,Pok‐rovski 团队结合XAFS 分析(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开展钛高压釜溶解度实验,通过X 射线衍射和电子显微镜检测反应器壁上形成的致密晶团与硬壳,获取结晶度和晶体形态等信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分析XAFS 运行前后溶液中金属浓度及溶解情况,而后基于密度模型和HKF 状态方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分析(Pokrovski et al.,2005a)。Pokrovski团队采用该方法研究了热液流体中Sb-Ge-Au-Ag等金属的赋存形态,对水-盐-气体系H2O-NaCl-KCl-HCl 在水热条件下的金属气液分配,硫配体对金属气液分配的影响(350~500℃条件下H2O-S-NaCl-KCl-NaOH 体系)展开研究讨论(Pok‐rovski et al., 2000;2005a;2005b; 2006;2008;2009;2013);近年来Pokrovski 等(2015)也利用原位拉曼光谱测定了热液中S-3的稳定性与丰度。Zajacz 团队则是通过在原位开裂石英片中捕获流体相的合成流体包裹体(SFI)方法进行采样,其中含有实验相组合的胶囊由贵金属合金管制成,实验时利用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分析获取金属的溶解度与流体/熔体分配系数等数据,实验的反应容器种类多样,包括Nimonic 105 合金冷封压力釜、钛-锆-钼(TZM)反应釜以及活塞圆筒实验装置等(Zajacz et al., 2008;2010;2013;2015;Yin et al.,2018)。在此条件下,对Au、Cu、Ag 的溶解度,共存流体和硅酸盐熔体中的元素分配,Cu-Sn-Co-Ag 气相输运与沉积(Hunter et al.,2020)开展了广泛研究。基于动力学模拟(MD)方法和X 射线吸收光谱,Brugger 团队研究了Cu-Au-Te-Bi-Zn-Eu 络合形态和热力学性质(Brugger et al., 2007; Mei et al., 2014;Zhong et al., 2015; Etschmann et al., 2016; Mei et al.,2016;Liu et al.,2017),最近也对硫在热液中钼迁移中的作用以及富氯热液中钇的络合开展了相关研究(Liu et al.,2020;Guan et al.,2020)。
综上,多元的高温高压技术以及分析测试方法为深入认识流体中金属迁移富集机制及定量化模拟成矿过程创造了条件。以钛合金反应釜为容器的实验方法是传统的金属元素溶解度研究方法,在国内外多个课题组中得以应用。
流体是热液矿床成矿过程物质迁移的重要介质之一,是研究成矿过程的精髓。目前,针对元素在热液流体中迁移形式的研究主要包括离位分析与原位分析(赵晓莉,2013)。前者以反应釜为容器,结合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用于固体及液体样品微量元素分析,后者利用可视腔体结合原位的紫外-可见(UV-vis)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核磁共振(NMR)光谱、中子衍射和散射方法、X 射线衍射和X 射线吸收(XAS)光谱等分析技术(Grun‐waldt et al.,2003),直接测定络合物的结构及相关物化参数。不同实验方法、分析方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见表1、表2),需要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
表1 研究金属络合物在热液流体中地球化学行为最常用的实验方法(据Chou,2021a修改)Table 1 The most commonly used experimental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geochemical behavior of metal complexes in hydrothermal fluids(modified from Chou,2021a)
表2 研究金属络合物结构及组成的常用分析方法(据Brugger et al.,2016修改)Table 2 Common analytical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metal complexes(modified from Brugger et al.,2016)
实验矿床学研究方法颇多,针对岩浆-热液成矿过程的实验模拟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冷封式高压釜的双贵金属套管法、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方法、可视腔体原位观测法(表1)。其中冷封式高压釜实验方法基于矿物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FIs)信息,可以模拟合成流体包裹体(SFIs)与热液流体反应,研究流体中的金属元素迁移(Qi et al.,2020)。并且基于该方法制备实验样品复现天然样品,可还原地质条件,在地质灾害监测上有示警作用(Voigt et al.,2022)。此外,通过该方法研究熔体-流体相间分配系数,可指示金属成矿(Zhao et al.,2022a、b)。虽然该方法能够满足高温高压条件的实验研究,但焊封的贵金属管容器容量相对较小,且淬火后很难快速将固体与溶液分离,淬火过程中沉淀于贵金属管壁的金属难以有效回收。其次是以金刚石压腔、熔融石英毛细管胶囊(FSCC)以及石墨反应腔等“可视腔体”为反应容器的,此类实验装置的突出优势是与原位观测结合,能够直接获得高温高压条件下各类金属元素在流体或熔体中络合物结构信息,其中利用HDAC 开展熔体包裹体均一实验得到广泛应用(李建康等,2011)。近年来,为攻克低温条件下氧化还原反应控制的难题,研究者将样品密封在FSCC中,并放入HPOC(高压可视反应腔)中,待反应装置升温至目标温度,开启氧逸度控制装置通入氢气实现氧逸度控制,随后结合拉曼光谱技术实时获取原位分析数据(Chou et al., 2021b)。基于钛合金釜直接作为反应容器的溶解度实验方法,对于不同流体体系中金属元素迁移机制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成果丰硕,在下一节中将展开系统介绍。
随着实验技术和实验设备的发展,溶解度数据的测定方法更加多样,主要分为原位观测和离位分析两种方法。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原位分析方法多样,包括:电化学、紫外可见光谱、振动光谱、核磁共振、中子/X 射线衍射和散射和XANES&EXAFS(表2)。其中,应用最早的电化学方法常用于研究氧化物的电子结构以及氧化还原过程(Lin et al.,2014)。然而,电化学分析时需要将物质本身当作一个特殊电极,在测量过程中电极表面电化学信息会被掩盖,限制热力学数据的测定(Lange et al.,1993)。相对于电化学方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反映价电子跃迁,常用于过渡金属配位化学的研究,若电子从配体到金属的跃迁非常强烈,对络合物浓度的检出限可低至10-6级别,而当d-d 跃迁能量低时,光谱将无法识别出络合物结构(Sulei‐menov et al.,2000;Brugger et al.,2016)。因此,紫外光谱对于特定电子跃迁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振动光谱主要有2 种: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可以确定复杂的晶体结构,是水溶液中络合物研究的常用分析手段,在相态识别等方面有突出优势(Gillet,1996)。并且,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对数据进一步处理,通过电子结构计算,可以得到矿物的热力学稳定性和振动光谱(Efthimiopoulos et al., 2017),进而实现理论建模。然而,拉曼分析需要络合物本身具有强拉曼活性及较高的浓度,当实验温度过高时荧光效应有碍光谱分析(Reynard et al.,1994)。
核磁共振则是另外一种强有力的原位分析物质结构的方法,可以探测配体交换与络合物形成动力学参数,但由于磁铁高温退磁限制实验温度(≤150℃)(Cusanelli et al., 1996; Grundler et al., 2013)。中子衍射和散射方法因中子极强的穿透力适用于极端条件下的原位观测,并且,对磁性物质研究有明显优势(Xia et al.,2017)。此外,中子衍射还能区分热运动信息与结构细化中的位置占用信息(Rinaldi, 2002;Dove, 2002; Rinaldi et al., 2005),但是中子衍射波相对较长,导致其分析结果偏离真实值且较为分散。基于这些限制因素,上述两类分析方法在热液成矿研究的应用较少。
X 射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原位物质结构分析技术。其中,X 射线衍射不仅可以获得晶体内部原子分配规律实现晶体结构分析(Waychunas et al.,1990),而且还可提供溶液和溶质径向分布函数信息(Neilson et al., 2001)。X 射线吸收(XAS)光谱的可探测到核能级电子的激发,适用于水溶液配位化学研究(Bunker, 2010)。但是,在高压高温条件下探测器收集大散射角有限制,需要高浓度溶质,并且热液流体的高温与侵蚀性会限制XAS 测量的X 射线光谱。根据吸收边的位置,将X 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分为X 射线吸收近边结构谱(XANES)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EXAFS)。其中,XANES 可以补充EXAFS 的数据(Benfatto et al., 2002; Teste‐male et al., 2004),对原子的电荷分布与配体信息敏感,广泛用于高温原位化学实验以及金属络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Liu et al., 2007; 2011)。而EXAFS 可反应中心原子周围的径向电子分布特征。但X 射线只适用于部分原子,对配体的鉴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LA-ICPMS(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是一种无机元素分析技术,能分别对淬火后的溶液、固体产物精准测定,且动态范围很宽(>10个数量级),具有极低的检出限。其中LA-ICP-MS 直接用于固体样品分析,激光剥蚀损害小属微损分析。
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是通过获取金属浓度与T、mL(L 代表F-,Cl-等阴离子)、pH、f(H2O)、f(HCl)、f(O2)等,在不同的热液流体系统中达到反应平衡后各组分含量(郑海飞等,1983),结合观测数据来模拟成矿的迁移富集机制,为成矿作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与实验依据(刘吉芳等,1984;何江,1993;张生等,1995)。
钛合金反应釜法直接将钛合金釜作为反应容器,可在釜体内部同时放置固体反应物和氧化还原缓冲剂,不仅可以有效控制中低温条件下体系的氧逸度,还可以实现实验流体样品的高效回收。结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ICP-MS)和发射光谱分析(ICPOES),可以测定回收流体的微量元素组成,同时利用质谱法也可以分析同位素组成(Liebscher,2007)。基于ICP-MS技术获得的元素配位比范围更广,检测限可以达到0.1×10-9,有利于构建成矿模型(熊小林等,2022)。因而,这种方法在对热液流体中溶解度极低的元素的溶解度及络合行为的研究具有独特优势。并且,通过设定浓度梯度,改变初始流体组成,使得热力学模拟配体与金属络合的信息更全面。与利用原位光谱或波谱直接获取络合物结构信息不同,基于这种实验方法得到的大量溶解度数据,可以用来有效推导在热液体系中元素迁移沉淀的热力学模型(Brugger et al.,2016)。得益于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的多组分、多梯度、多变量等特点,其在定量模拟成矿过程中数据分析更全面。
溶解度实验是一种测定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实验方法。通过一系列实验推测金属络合物,计算相关热力学参数可以进一步模拟成矿过程,其中热力学第二定律是计算热力学参数和模拟实验的理论基础:
式中,G代表吉布斯自由能,V为摩尔体积,P表示体系压力,S为熵,T为热力学温度,μi为偏摩尔吉布斯能,Ni为体系中的粒子数,K为体统中组分数量(Cottis et al.,2010;White,2013)。
在热液系统中,金属元素主要以各种络合物形式存在于热液流体,而络合物在流体中的配体和配位数决定溶解度,为更好地利用实验获取的溶解度来解译元素的迁移行为,需要结合配位化学的理论基础来理解热液流体中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配位化学是研究金属原子或离子与有机、无机的离子或分子反应形成配位化合物的科学。在溶解度实验中通过测定反应平衡后溶液中金属元素溶解的浓度,确定该金属离子以配位键结合配体的数目(Han et al., 2023),以钪的羟基络合物为例:
由此,Sc 与OH-结合形成络合物的配位数(n∑[Sc(OH)n3-n])可通过以下公式换算得出:
此外,Pearson 于1963 年提出的软硬酸碱理论(HSAB),也是推断络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组合稳定性的重要理论支撑,其原理为硬(不可极化)阳离子将优先与硬阴离子(离子键)结合,软(可极化)阳离子将优先与软阴离子(共价键)结合。目前,热力学第二定律和配位化学仍是认识金属络合行为的重要理论基础,Pearson 软硬酸碱理论也是理解和预测热液流体中金属元素迁移行为的理论依据。
基于上述对比分析,钛合金釜溶解度实验方法对于研究金属元素在热液流体中的迁移、富集及沉淀行为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促进该方法在热液金属矿床成矿作用研究中的应用,我们下面将系统介绍实验及热力学模拟的方法流程。
实验所用设备包括高温加热炉、钛合金反应釜(图1)、特氟龙反应釜(含氟体系时使用)和K型热电偶等。
图1 实验反应装置示意图(据Wang et al.,2022修改)Fig.1 A sketch of the experimental set-up(modified from Wang et al.,2022)
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反应容器预处理和平衡实验。首先对耐腐蚀高温高压钛合金反应釜进行钝化处理,并将钛合金反应釜等与反应溶液直接接触的装置进行24 h 酸浴,再用去离子水浸泡24 h 后进行干燥处理。其次,实验开展前为确定体系达到平衡的时间需要提前进行平衡实验,最低实验天数为目标元素浓度稳定(在误差范围内波动)所需时间。在实验中保持反应釜中实验溶液浓度、pH以及反应炉中反应温度不变,仅改变反应时间。实验持续时间从1 天到14 天不等,分别间隔2 天取出反应釜淬火并对反应后的pH 值和溶质浓度进行测定,由此可获得待测金属元素浓度与时间的变化曲线,溶液中元素浓度达到最大并趋于稳定的天数即为实验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实验开始先向“holder”(由石英管或特氟龙管制成)中加入反应物固体粉末,利用移液枪沿反应釜内壁加入实验溶液,利用氩气排出反应釜中空气后密闭再放入预热至实验温度的反应炉中。经过一定反应周期后体系到达平衡状态(持续时间由平衡实验确定),将反应釜快速取出并放置在冷水中进行淬火。待反应降至室温后可处理实验溶液,取3 mL反应釜中的溶液测定pH 和阴离子配体的含量,随后沿反应釜内壁逐滴加入定量的硝酸(或其他浓酸)清洗沉淀物,静置至少2 h 后取出溶液用于测定金属元素浓度。当实验体系为含F 体系时可在钛合金反应釜中加入特氟龙内衬,将实验的样品与溶液放置在特氟龙管中反应,并且,封闭钛合金反应釜前,需要在钛合金反应釜与特氟龙反应釜之间加入适量去离子水以保证加热及淬火过程中内外压的平衡(实验步骤参见图2)。
图2 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流程图Fig.2 Flow chart of solubility experiment in titanium alloy reactor
在溶解度实验中热力学常数计算通常包括:络合物与离子活度的计算、络合物平衡常数和形成常数的计算。
(1)络合物与离子活度的计算基于1923年提出的Debye-Hückel 离子互吸理论,在溶解度实验反应过程中,配备的起始溶液与成矿金属元素反应获得反应平衡溶液,当溶液模型处于动态平衡时,利用离子强度计算溶液中络合物及离子的活度,计算方程为(Helgeson,1969;1981):
式中,Ⅰ代表实验溶液整体离子强度,z 为实验溶液中络合物或离子的价态,A 和B 参数为方程常数,å 为实验溶液中离子间最小间距,b 为溶液扩展参数。在不同的流体体系实验中,实验溶液中络合物的形式也存在差异。因此针对不同的阴离子配体及其络合物种类展开研究,可以通过定量溶液中阴离子浓度来讨论不同络合物形式的溶解度变化。
为了获得有效的热力学形成常数和溶解度常数,根据Nelder-Mead simplex 模型(Nelder et al.,1965; Dennis et al., 1987)对最小化误差函数进行计算,其表达式为:
式中i表示数据库中的第i个实验点,CTheoM是实验测定的金属元素(根据实验研究对象替换)的浓度,CexpM是用理论计算出来的浓度(Migdisov et al.,2007;Timofeev et al.,2015)。
络合物形成常数计算,需要结合金属阳离子、阴离子已有的吉布斯自由能及实验获得的两者浓度关系,通过如下状态方程获得:
式中ΔGr(T)为反应方程吉布斯自由能,R 为常数,T是实验温度,lnβ是形成常数。
此外还可通过HCh 软件的“Unitherm database”功能依据反应方程得到Helgeson-Kirkham-Flowers(HKF) 模型状态方程或Ryzhenko-Bryzgalin(RBM)模型状态方程,进一步得到络合物平衡常数logK。
地球化学系统的物理化学过程模拟需要了解体系组分的热力学性质,通过程序可以高效地计算推演反应平衡状态模拟预设的地球化学系统,计算机算法具有极高的准确性(Oelkers et al.,2009)。从实验数据中获得流体组分的热力学性质,并通过程序代码进行热力学计算是地球化学建模的关键。表3列举了几种模拟程序,通过结合热力学数据库可快速计算出各种地球化学体系中的矿物溶解度和溶质络合物形式。
表3 地球化学模拟程序(据Oelkers et al.,2009修改)Table 3 Geochemical modeling codes(modified from Oelkers et al.,2009)
成矿过程模拟可以定量化描述金属元素在流体中的迁移富集及沉淀过程,本文主要基于HCh 软件介绍成矿模拟过程,HCh 可以模拟不同的体系中多组分的化学平衡,是溶解度实验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目前在程序中主要应用的两个功能为数据库程序(Unitherm database)和主程序(Main program)(图3)。
图3 HCh程序交互方案(据Shvarov,2008;Wang et al.,2022修改)a.氟化钪络合物和氢氧化钪络合物关于aH+和aF-的活度图解;b.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型(注:细箭头表示信息传递,双箭头表示控制传递;其他转换结果显示为虚线矩形)Fig.3 Interaction scheme of components of the HCh(modified after Shvarov,2008;Wang et al.,2022)a.Activity diagrams of scandium fluoride and scandium hydroxide complexes for aH+and aF-;b.Fluid-rock interaction model(Thin arrows correspond to information trans-fer,and double arrows show the transfer of control.Additional components are shown as dashed-line rectangles)
数据库程序(Unitherm database)设计主要用于编制和处理热力学数据库,添加反应物(Items)以及反应方程(Reaction)都是通过该功能实现,而地球化学系统和过程的模拟是通过主程序(Main program)创建模拟文件进行的,主要内容包括:系统组成(System)、系统反应物(Blank)、参与反应的溶质与溶液(Input)、模拟的控制流程(Control)等,其中以“Control”的应用较为突出,常用于模拟算法和处理模拟结果。应用时利用“Items”添加反应物,“Reaction”输入反应方程,来获取不同温压条件下反应的pK 值(图3)。也可通过设置“System”和“Blank”文件来设置体系中组成成分,随后计算时启动吉布斯程序(Gibbs program)模拟即可,它会利用主程序编制的文件与数据库(Unitherm)中的络合物性质来计算离子活度,进而完成多种热力学计算,其中反应的离子强度会受到体系内的主导组分和pH 控制由系统内置影响因子(b-gam‐ma)决定,反应进程则由“Control”文件预设的地质过程控制。
基于实验测定数据与计算的络合物热力学参数,可以探讨不同温度和pH 条件下热液流体中络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也可以结合已有的络合物热力学数据绘制相图(如图3a),由此可直接获取不同条件下(温度、压力、pH 等)热液流体中主导金属元素溶解度的络合物种形。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过程中,金属元素浓度也不断发生改变,结合络合物的溶解度可以模拟水岩反应中金属元素的沉淀过程(如图3b)。当前模拟软件的开发愈发成熟,热力学数据也在不断更新完善,未来这些计算程序将在更好地了解金属的能量性质及其在热液中的行为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矿过程的本质是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成矿过程模拟主要是基于地质观察和热力学数据,模拟成矿流体在经历降温、流体混合、水岩反应等过程时所运移的金属元素溶解度变化及矿石矿物结晶沉淀的过程。本研究主要基于HCh 软件如何开展上述模拟过程进行简要介绍,并且结合钪矿床的研究实例针对水岩反应过程进行具体示范说明。
开展模拟降温成矿过程,第一步基于详细的地质观察分析,确定成矿流体成分组成、温度、压力。第二步通过HCh软件中“System”选项确定成矿流体初始元素。第三步通过“Blank”选项确定成矿流体中可能涉及的络合物。第四步通过“Input”选项确定成矿流体中所含成矿金属元素浓度。第五步通过“Control”选项确定成矿流体起始温度和降温梯度。第六步通过“Result”选项分析降温过程对成矿流体中金属溶解度的具体影响机制。模拟流体混合成矿过程前三步与降温过程相似,第四步通过“Input”选项确定成矿流体中金属元素浓度和与其混合流体的流体成分。 第五步通过“Control”选项确定两者流体混合比例、温度等具体混合过程。第六步通过“Result”选项分析具体成矿机制。模拟水岩反应过程通过Input 选项确定成矿流体中金属元素浓度与新鲜未蚀变围岩成分,通过“Control”选项确定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氧逸度等物理化学条件后,模拟成矿流体沿着围岩中流体通道进行运移或者沉淀成矿,最终通过“Result”选项分析具体成矿机制。
针对稀土矿床中钪金属的富集成矿,Wang 等(2022)基于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确定了含氟热液流体中钪元素的溶解度和主要络合形式,并开展了成矿过程模拟。首先,需要明确含氟流体与钪含量的相关性,对此模拟250℃和500bar 条件下Sc2O3(s)在1mol/kg NaCl 初始流体中的溶解,在此过程F-以2×10-6逐级加入。第一步,设置流体成分为1 mol/kg NaCl,pH 为3 的流体与Sc2O3(s)反应,形成饱和溶液,由此可知在不含氟的条件下,初始含钪流体中的钪浓度。第二步,向体系中加入F-,随着F 含量的增加含钪络合物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通过上述模拟过程可获得在此条件下含氟流体迁移钪的最大含量。现结合其水岩反应成矿过程模拟实例进行示范说明。首先,成矿流体成分是通过设定1mol/kg NaCl, 氟含量2000×10-6的含钪饱和流体(1.2×10-6),在250℃,500bar,pH 为9.15 的条件下与碳酸盐岩反应确定。其次,选用含90%白云石和10%氟磷灰石的白云岩代表碳酸盐岩。第三步,设定100 g 成矿流体与1 kg 碳酸盐岩围岩进行反应,并回收反应后的固体矿物。第四步,设定100 g 成矿流体与第三步中反应后剩余矿物反应。第五步,重复第四步。第六步,分析上述模拟结果。Wang 等(2022)通过上述模拟发现在此条件下Sc-F 络合物更稳定占主导地位,研究结果表明含氟流体在250℃、500 bar 和pH 为3 的条件下可以溶解高达2.9 ×10-6的钪,提出水岩反应是形成具有经济价值钪矿床的重要过程。同时基于该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含氯体系中Sc 的迁移机制(Wang et al.,2023)。
基于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和成矿过程模拟,有效助推了钨矿床(Wang et al.,2019)和钼矿床(Shang et al., 2020)成矿机制研究。综上所述,基于溶解度实验和成矿过程模拟研究为揭示成矿机制提供重要实验依据,对助推找矿预测工作有重要意义。
开展热液成矿模拟实验研究有助于理解认识金属成矿过程,钛合金反应釜溶解度实验是研究金属在热液流体中地球化学行为的有效手段。在充分认识该方法研究现状、原理及应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关于钪多金属成矿的研究现状和关键金属富集机制等科学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认识与展望:
(1)基于钛合金反应釜的溶解度实验方法可以满足实验溶液的高效回收,对实验过程物化条件的精准把控,以及低温下氧逸度的有效控制,将该方法与ICP-MS结合测定组分含量,计算热力学参数更全面、更精准,在热力学数据库的建立与热液成矿模型的理论研究方面有突出优势。
(2)通过溶解度实验研究获取不同物化条件下元素的络合形式和相关热力学参数,可以了解金属元素在流体中的迁移行为,进一步开展成矿模拟,为金属超常富集成矿机制研究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有望助推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理论研究取得突破性认识。
(3)当前,通过模拟建立理想化模型是结合地质事实简化后的单元体系,下一步需要增加多元组分的探讨,以支撑复杂热液体系中金属元素的溶解度与络合物种形的研究。基于最简化模型的有效外推区间,也需要根据地质条件进行限定以保证数据的普适性。
致 谢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专家就当前热液体系实验研究现状与成矿过程模拟提出的专业修改意见和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