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洪伟 崔璀璀
宓宓是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不知从何时起,妈妈要求宓宓做事的时候,她养成了说“等一下”的习惯:要她写作业,她会说“等一下”;要她吃饭,她也说“等一下”;早晨快要出门了,妈妈要她抓紧换衣服,她也会说“等一下”。妈妈很不理解,孩子为何不能立刻执行呢?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常说“等一下”,可能出于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对时间的感知模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时间的概念和感知还比较模糊,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才涉及时间的认识和计算,就是因为这个阶段他们才有关于时间的模糊概念。所以当家长和他们说“一会儿”的时候,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到底是多长时间,这段时间到底能做哪些事情,所以会用“等一下”这样的词来应对。
其次,被动接受父母的指令。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家庭中还处于依赖状态,对于父母的指令可能会感到被动和无能为力,因此会说“等一下”,表示自己需要时间来作出回应。比如孩子正沉浸于拼拼图,这时候你和他说快来吃饭。他突然接到这个指令,还很难从之前的沉浸感中抽离出来,所以会说“等一会儿”来缓冲一下。
最后,由于蔡加尼克效应的影响。心理学家蔡加尼克发现了一个人类的行为规律,又称为蔡加尼克效应,指人天生有一种办事有始有终的驱动力。如被一本侦探小说迷住了,哪怕明天早上有一个重要会议,也要读到凌晨上点仍不释卷。在心理学中,这种本能或倾向又称为“完成欲望”(need for closure),指人类在面对不确定性、模糊性、不完整性等情境时,倾向于寻求一种确定性、结论或完成状态的心理状态。孩子这种本能意愿更强烈,比如看一部动画片,快要看到结局的时候,大人让他去做另外的事,这时他肯定是不愿意的,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抗情绪,于是会随口说“等一下”,然后继续把动画片看完。
当孩子说“等一下”时,家长该如何应对呢?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了解原因。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需要等一下,需不需要帮忙。这样你就可以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想法,孩子也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他会认为你和他是一伙的,你们在共同面对问题。
第二,让孩子看见时间的长短。如果短时间内还不能结束手中的任务,父母需要限定一个时间,并且要指导孩子看到这段时间的长短,可以借助数字计时器或番茄钟定时器。这样他就能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长短了。
第三,给予奖惩。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一起設立一个契约,如果孩子能够在规定时间结束手中的活动,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如果孩子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从当前的活动中抽离出来,那就给予相应的惩罚。
第四,避免蔡加尼克效应。家长在给孩子安排活动的时候,尽量让他能够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完成手中的任务,比如允许他看一集动画片,而不是只看十分钟;提醒把拼图拼完就来吃饭,而不是只允许拼五分钟。尽量让他能够完整地完成手中的任务,避免蔡加尼克效应对孩子的影响。
总之,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来说,培养时间观念是需要耐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习惯的养成,伴随着父母适当的引导,他们一定会慢慢养成守时、律己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