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旭 黎明星
湘南学院 湖南郴州 423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一战略规划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强调了健康管理在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要性[1]。将体育和医学相结合,以及实施非医疗性质的健康干预,将有助于减少亚健康人群的数量,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而体医融合是体育学、医学、保健学的有机融合,是全新的健康中国理念与模式,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与生活质量,能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因此,在健康中国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医融合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体医融合作为推动健康中国的重要举措,需要体育和医学两方面的紧密合作。然而,尽管一些高校已经开展了体医融合课程,但它们在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上往往偏重体育技能和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与医学知识的融合不够充分[2]。因此,学生往往无法获得医学前沿知识,例如,对一些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方法和技能比较陌生,无法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尽管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一些涉及医学的课程,如运动处方、运动创伤防治、运动康复等,但这些课程往往只是选修课,这导致学生对体医融合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不够清晰,无法满足健康中国战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而制约了体医融合的发展[3]。
要确保高校体医融合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具备强大的资源保障。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引领者,其教学能力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型的体医融合师资队伍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确保课程顺利推进的基础。然而,由于体医融合在国内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教师的相关知识水平仍在不断提升中,他们虽然普遍拥有较高的学历,但在医学知识方面尚显欠缺[4]。例如,许多教师缺乏医学知识,无法充分理解和指导学生进行健康管理及疾病预防,只能传授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也使得他们难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亟待解决。加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缺乏体医融合所需的医疗资源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和经费保障,这些资源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体医融合发展的难度。
为了确保体医融合的顺利推进,政策的引导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政策的缺失成为复合型人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体医融合领域的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缺乏一套针对性的政策保障体系。例如,针对体育类专业学生而言,康复治疗师资格证书门槛比较高,诸多学生望而却步。虽然国家层面并未明确规定体育专业毕业生不能考取此证,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体育与医学分属不同学科,部分地区对学历以及相关专业工作证明有要求,这些限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类复合型人才的报考。在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考证难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直接导致人才就业出路变窄,就业不理想的情况普遍存在。
教学评价是检测教学成果的强有力手段,能为后续的教学方向提供良好指引。但实际上,多数高校只会在学期末进行一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考核评价,且评价多数采取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比较少[5]。此种评价体系与时代发展所需的人才并不适应,难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无法与时俱进。此外,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信息反馈受限,也会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全面性,难以对复合型人才进行有效的评价。加之在评价中较为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评价,忽视了体医融合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强有力载体,对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现阶段,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需在构建体医融合课程体系时,依据专业的特殊性与资源优势,考虑社会需求与就业方向。体育与医学的学术融合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关键途径,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要注重跨学科课程的构建,以真正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度开展。
首先,体育与医学融合。为了打通体育与医学两学科之间的学科壁垒,要适当地融入医学专业内容,拓宽体医融合的相关课程体系,增加医学课程的比重。在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使学生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例如,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可以发挥中华传统体育的特色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推广普及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体育项目,发挥其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新冠期间,中医药治疗与传统体育运动结合治疗收获了显著效果,结合此特点,可以将传统体育与中医结合,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创建校本课程,展现出独特的校本特色,突破单纯的西医与体育结合的方式,融入中医与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体医融合顶层设计。
其次,构建体医融合的基础性课程。为了确保公共体育课程的普及性、可行性和实践性,以及人才培养的效果,高校需将体育课程内容和医学知识相互渗透,探讨新的课程体系。同时,依据“双师型”师资队伍基础,邀请体育界和医学界的专家学者共同构建体医融合的公共体育课程体系,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标准。在教学内容方面,需要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以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兴体育元素为重点。例如,户外运动知识、定向越野、攀岩、野外自然生存等体育活动都可以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6]。此外,还需要将与体育运动健身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理论基础课程和体育教学实践体操课程引入公共卫生体育学科课程。例如,运动健身膳食合理营养、运动健身保健知识、运动健身康复损伤急救、运动康复处方应用内容、运动健身风险基因筛查、运动健身损伤伤害预防、运动健身心理卫生、运动医务管理监督等体医相互融通,形成模块化的课程建设资源共享体系。通过系列举措,加深学生对体医融合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
体医融合的推进需要多方面的资源保障,方能确保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医学知识良好地融合在一起。
首先,构建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近些年来,新入职的体育教师学历层次明显提高,在体育研究中也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教师需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与医疗知识双重教学能力,确保能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体医融合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例如,要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训,发挥医学教育资源的优势,确保教师能掌握运动生理、康复、救护等医学知识,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懂体育,不懂医学的局面,确保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7]。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展开学术教学合作,确保教师能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体医交叉的学科知识,让教学收获良好效果。另外,还要大力引进优秀师资,满足体医融合发展需求。例如,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具备体医融合复合型资质的体育教师,并注重引进医学领域的专业人才,通过聘请医学院校的教师或医院的专业医生来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深化学生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样的举措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在体育与医学领域的交叉学科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要不断加强学校资源建设,满足体医融合发展的需求。为了推动体医融合的高质量建设,学校应该加大对这一领域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完善相关的课程资源以及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和专业实验室等。这些资源的完善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备体医融合素养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例如,在资金投入方面,学校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为体医融合提供足够的支持,除了直接的资金投入,还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奖学金等方式来鼓励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参与体医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在课程资源方面,学校应该根据体医融合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设置。例如,引进优秀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加强与医学、体育等领域的合作,以提供更加全面和前沿的课程体验。在教学基础设施和专业实验室方面,学校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建设。例如,可以建立高标准的运动康复实验室、医学技术实验室等,以满足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的需求,并注重实验室的安全性和环保性,确保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
随着全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体医融合的发展已经由战略规划进入了发展中阶段。在这个背景下,体医融合成为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而政策的缺乏可能会影响其发展。因此,建立健全体医融合相关法律法规,为进一步推进体医融合提供法律依据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以国家层面为切入点,出台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细则与实施办法[8]。例如,包括制订详细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和措施、建立完善的政策管理链条等,利用详细细则与方法指导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展开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确保能融通国家到地方的政策管理条例。同时,各级政府应该出台针对复合型人才的发展规划细则与可操作性的政策。例如,在政策中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目标、支持措施等,让政策能落到实处,保障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为全民健康事业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
其次,打通体育与医疗两部门的行业壁垒,部门与部门间需紧密合作,培养具备体育和医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人才在各自领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例如,双方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加强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建立一体化资源共享平台等。通过合作,两部门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人才互通有无,为全民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其重要性无需赘述。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中,创新体医融合评价体系作为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优秀复合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明确价值取向,回归教育初心。例如,要重新定位评价目标,这意味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具备体育素养又具备医学知识的新型复合人才。
其次,拓宽评价指标维度,顺应体医融合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客观与全面地进行教学评价[9]。例如,在评价中不仅要涉及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实践能力的体现,评价指标应涵盖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再次,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具体而言,要重视阶段性评价,充分发挥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监督作用。例如,要依据评价反馈不断调整与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与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引入学生自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最后,要加强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交流,定期进行反馈评价。通过实习单位的反馈,不断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思考与创新,确保能培养出顺应时代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体医融合的协调发展。同时,实习单位也要通过反馈评价对人才培养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完善体医融合评价体系提供有益的参考。
综上,体医融合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强有力保障,需大力开展体育与医学的融合,确保能促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打破体育与医学间的壁垒,从而助推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