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代表建议选粹

2024-03-10 12:42张琳琳
人民之声 2024年2期
关键词:养老服务建设

张琳琳

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把握和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合理诉求,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本次大会与会的省人大代表们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深入调研、广泛收集民意,在养老、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提出各种民生建议,积极为群众谋求更多福祉。

关键词:“长者饭堂” 养老服务

● 陈艳:推进粤东西北地市“长者饭堂”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爱老年群体的有关精神,我省以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长者饭堂”建设。截至2023年12月,全省长者饭堂数量有3000家,但各地市分布不均,其中粤东西北地市老年人基数较大,如深圳60岁以上人口占5.36%,而湛江占比为16.79%,欠发达地区“长者饭堂”数量相对不足。

“长者饭堂”建设涉及场地改造、就餐运营、送餐补贴等方面,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经费不足制约项目的建设;老城区场地不足,制约了长者饭堂的建设;配送餐人手不足,无法全面满足配餐和提供送餐服务。

建议:

(一)构建全覆盖的老年助餐服务网络。以“因地制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基调,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重点补齐农村、远郊等地区老年助餐服务短板。在创建示范点的基础上,县(市、区)的每一个镇(街)至少培育1家助餐企业(中央厨房);在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硬件标准时,明确设置“长者饭堂”的基本要求,建立覆盖食品采购、加工、配送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安全监管机制。

(二)多渠道筹措“长者饭堂”专项资金。按照“政府搭台建设、慈善企业资助、社区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运营”的发展模式,组织各地为“长者饭堂”项目长期募集资金;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支持“长者饭堂”建设运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确定享受政府资助助餐对象范围、用餐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并向社会公布;省民政部门统筹部分福彩公益金,或提高市级提取百分比留成当地使用的比例,加大对粤东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倾斜支持力度。

(三)探索“中央厨房+中转配送+社区就餐、送餐、助餐”的网络化助餐服务体系。通过下设多个配餐、就餐点,延伸“长者饭堂”供应链和强化二次配送功能;统筹推进“互助式”养老服务队伍建设,鼓励党员干部、大中专学生、低龄健康老人和引导辖区驻点企事业单位等集体以捐赠、购置、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助餐志愿服务,进一步推广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老年助餐服务。

● 王良:进一步完善全省养老综合服务

2023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制定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建立精准服务主动响应机制、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基本养老服务便利化可及化水平等五方面重点工作,并入选2023年社会保障十大事件第一位。

目前,上海市、北京市分别开通了“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打造了北京养老服务网。相较于北京、上海,广东省尚无统一的养老综合服务平台,老百姓在了解养老政策、养老资讯、养老机构信息、养老具体服务等方面仍存在难点。

建议:

(一)积极响应做好养老金融服务的要求,大力推广养老金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业务,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二)建立政府部门主导的全省统一养老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服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国家和省市养老政策、热点动态、办事指南及服务、养老服务领域官方讯息、养老机构及服务、养老基础设施、养老产业、金融养老产品等各类实用信息,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推荐等技术,为老年人精准匹配养老政策、服务设施和养老服务。

(三)高度重视基层老龄工作,在基层落实老年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城镇养老方面,不断巩固提高现有省级老龄化工作规范的社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照料、困难帮扶以及家政服务等服务网络。在农村养老方面,加强农村基层老龄工作,为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求助等提供制度保障,抓好基层老年人基础设施、老年人活动中心(室)等的规范化建设。

(李小萌/摄)

(四)多措并举,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大力扶植养老产业,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投资,鼓励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各种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养老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

关键词:“双百工程” 高技能人才

● 许丽敏:保障“双百工程”社工薪酬待遇 完善专业人才梯队

“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双百工程”)自实施以来,在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成为广东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重大项目,是广东近年来重视程度最高、工作力度最大、覆盖范围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重大民生工程之一。

然而,近年来“双百工程”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直接影响社会工作专业队伍的稳定性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在初端基层人才层面,在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低、职业发展渠道窄的情况下,部分社工选择从事其他职业或考取其他基层服务项目。在中高端专业人才层面,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中高端专业人才转向珠三角地区谋求发展。上述因素导致“双百工程”社会工作人才流失率较高,直接影响“双百”社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兜底民生服务的持续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兜底水平和服务质量。

建议:

(一)省政府加大对各地特别是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双百工程”的支持力度,设立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双百工程”社工薪酬待遇专项保障资金,用于保障全省“双百工程”社工5万元/人/年的薪酬(包含五险一金)和实现社工年薪酬按5%逐年递增,逐步提升社工薪酬待遇,减少社工人员流失,稳住民生兜底工作基本盘。

(二)省政府扩大乡村振兴项目覆盖面,将“双百工程”纳入基层服务项目。拓宽社工职业发展渠道,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为百千万工程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稳住兜底民生基本盘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三)省政府对各地特别是粤东西北等欠发达地区“双百工程”的中高端人才建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结合实际需求,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制订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为本地留住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高素质专业化本土化发展,引导人才要素向粤东粤西粤北和基层延伸覆盖,以“才”保“优”。

● 陈晓东:关于促进我省高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对技能人才一直“求贤若渴”。省人社厅数据显示,广东每年培养约80万名技能人才,但每年技能人才需求量约达120万人,缺口将近40万人。随着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以及产业的不断升级,广东开始从“技能时代”向“高技能时代”转变,技工教育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变化,不断推动技工教育向高端发展,培养出大量高技能人才,才能满足广东用工的需求。从数据上看,我省高技能人才仍总量不足,技能人才结构不合理,与我省产业发展需求仍不相匹配。

有关调查发现,影响广东高技能人才供给短缺的因素有很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企业对技能人才工作认识不足,不愿投入培育技能人才,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所占比例偏低;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难以全面开展,明显制约了我省的技能人员培养工作;技能人才的使用和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成长上升的动力。

高技能人才短缺成为近年困扰广东经济转型升级的难题之一。建议既要在宏观上将区域人力资源政策向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开发方面倾斜,也要在微观上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培养、评价数量等技能人才发展指标纳入本地区人才工作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政府督办部门要加强督查督办。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解决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在本地区开展技能人才评价活动的评价机构采取日常与专项监管,向社会公布经备案的评价机构目录并进行动态调整。定期对评价机构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情况进行质量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备案续期的依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职业技能服务指导机构为本行政区域开展技能人才评价组织实施提供指导和服务。

(二)深入推进技工教育提质增量。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在技工院校全面推进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进产业需求和专业设置的深度融合。围绕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地方主导产业,以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建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材、课程体系,重点支持建设一流技师学院及与地方产业相匹配的高水平专业群,引领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医保信息化 儿科医疗

● 徐晓红:继续推进医保信息化建设

经全省大力推进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现各地市已基本实现医保结算工作信息化,群众在门诊及住院就医时可直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医保报销结算。但医保信息化系统在使用中发现存在不少问题,需进一步完善与建设。

我省医保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主要有:患者住院治疗时所产生的费用,其医保报销、段内自付、自费等各项比例在平台上尚无法实时显示,对于患者了解当前医保报销情况不利;异地医保患者住院治疗时,信息平台无法跨省查询参保人的参保信息,不利于简化异地医保患者住院医保报销流程和提供更加便捷的跨省医保结算服务;当前医保信息平台要求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建设具有符合医保协议管理要求的医院信息系统技术和接口标准,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医院造成了较大的财政负担。

为继续推进全省医保信息化建设,建议:

(一)对当前医保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通过增加预结算模块,在患者住院期间定期统计住院患者当前治疗费用及相关医保报销等费用比例,实时可查地提供医保报销等费用数据,便于患者了解当前医保报销费用情况,提升医保结算过程透明度。

(二)在当前医保信息化系统增加跨省医保信息查询接口,便于医疗机构查询跨省异地医保患者参保情况,了解其报销比例、起付线等信息,也便于医保费用结算等工作。同时,平台可及时反馈医保报销结算信息,实现异地医保政策及数据透明化,推动异地医保患者联网结算工作进程。

(三)统筹规划医保信息化平台建设,有序进行医保信息系统的升级与调整,避免短时间内密集、频繁建设、改造多个信息化系统,方便医疗机构规划与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与升级工作,也便于医疗机构通过集中议价等方式进行信息化系统的接口改造等,减轻医疗机构特别是基层医院的经济负担。

(四)加大对各级医疗机构财政支持力度。根据省医保局建设规划,国家医保平台建设费用由省医保局解决,运营费用由地市医保局解决。建议省、市两级财政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支持力度,帮助医疗机构提高医保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 陈永梅:统一全省儿科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国家、省为了缓解儿童医疗服务不足问题,先后出台文件要求对于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特点和价值的医疗服务项目实行不超过30%加收政策。但目前全省各地市执行的儿科扶持政策存在较大差异,没有明显发挥扶持儿童医疗服务事业发展的作用,儿童医疗服务资源仍紧缺,儿童看病难问题仍突出。建议全省统一完善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立、加收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一)用足加收。建议参照安徽省和苏州市的做法,对高技术含量、高劳务抚触、高风险的儿科医疗服务项全省统一执行30%的加收,保持地域间的平均加收水平,有利于降低地域间待遇或薪酬的差异。

(二)在儿科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设立应该形成统一标准。建议参照江苏省按医生职称设立儿科晚间门诊诊察费,用于医师提供晚间普通门诊诊疗服务收费,激励儿科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儿童夜间服务,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缓解儿童就诊难问题。

(三)关注完善儿量表评估类价格项目。根据国家卫生保健要求,0-6岁儿童为疾病防治的关键阶段,要求为儿童提供相关筛查干预,落实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的疾病防控策略,按国家医保局《临床量表评估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要求,参考甘肃、内蒙古、河南、湖南的做法,取消精神科量表测查的设定,合并设立“临床量表评估(自评)”“临床量表评估(他评)”两大类价格项目,涵盖西医、中医各临床专业,6周岁及以下儿童临床量表评估均按“他评”对应分档标准计价,防范套用项目收费风险,以加大儿童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支持。

关键词:青少年健康 县域高中

● 叶丽燕:加强我省青少年产品监管

去年以来媒体陆续曝光了多起具有不良导向的青少年产品,引发社会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萝卜刀”“香烟糖”“假水”“鼻吸能量棒”等随处可见,还有各种恶搞低俗的食品、文具、玩具等也在校园周边和网络平台上热销。“毒玩具”“毒文具”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除了监管存在漏洞外,还因商家为获利巧妙利用了未成年人好奇心旺盛、分辨力不强、三观尚未塑造完全的特点,收割的不仅是利益,更是未成年们的身心健康。

关心、关爱、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议我省应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产品监管,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进一步严格青少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参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制定更为严格的儿童用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围绕玩具等儿童用品重点领域,建立健全与强制性标准配套的推荐性标准体系。加强儿童用品相关国家标准的宣传,促进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标准。

(二)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产品的日常监管。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杂店、文具店、小超市等儿童玩具等经营场所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电商平台加强对网售儿童用品质量安全的审核,加大对网店的监管力度;重点排查生产销售涉嫌恶搞、低俗色情、不良诱导等方面的无底线营销产品;进一步加强网络销售无底线营销产品监管;及时向社会发布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曝光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商家及产品。

(三)进一步严格执法,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无底线营销产品违法行为。加大对儿童用品的执法稽查力度;严厉打击生产销售无底线营销产品违法行为;在案件查处中强化行刑衔接,联合检察机关未成年儿童保护职能部门等单位,对涉嫌犯罪行为坚决绳之以法;加强违法典型案例的曝光;加强企业信用监管,实施联合惩戒。

(四)进一步构建共同关注青少年用品健康的社会监督体系,发挥社会监督共治作用。加强与教育、卫生、海关等部门的协作,建立青少年用品安全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强化问题处置。支持消协组织受理并处理儿童用品投诉,并对制售不安全儿童用品的行为开展公益诉讼。

● 陈锐:扶持县域普通高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通过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22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58%。县中办学资源得到显著扩大。但目前一些地方的县域普通高中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的县中发展,还存在生源和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基础条件相对薄弱、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特别是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选课走班,县中办学资源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加大扶持力度,整体提升县中办学水平。

建议:

(一)规范高中招生管理。强化招生入学属地管理责任,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公办、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属地招生政策要求,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招生录取工作。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配备,深入实施公费定向培养政策,加强对党政机关等其他非教学单位与县中混编混岗及长期借调借用县中教职工、公办学校在编教师长期到民办学校任教等问题的清理和整改,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教师流动手续。

(三)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深化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在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等方面向县中优秀教师倾斜;鼓励有条件地方建设教师安居房;全面提高县中教师能力素养;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全员轮训计划。

(四)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体制,逐步加大县中的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通过各级各类教育基金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继续实施好国家助学金和免学杂费政策。

(五)改善县中办学条件。按“一校一案”原则制订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改善县中食宿、卫生等生活条件,加强特色实验教学空间建设。

(六)合理控制校额班额。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化解现有大规模学校,合理控制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规模,继续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计划,建立完善学生选课走班制度。

(七)推动县中特色发展。研究制定推进当地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创建一批多种类型特色高中。建立“高中—高校”贯通式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县中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模式。

(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构建五育并举的学校课程体系,积极进行普职融通的探索。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方式,形成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统筹推进县中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广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九)加强教科研引领。各级教研部门建立教研员定点联系县中制度,科学规划省级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建设。支持县中积极申报并参与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大力推动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十)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充分调动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力量实施托管帮扶,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地市建立市域内结对帮扶关系,每所优质普通高中至少托管帮扶1所薄弱县中。充分发挥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的辐射带动作用,每个以优质普通高中为核心校的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至少帮扶1所薄弱县中。

关键词:基层治理 公共服务

● 邓中青:加快启动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试点建设

社区是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承载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和空间。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我省近年来加大民生投入,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我省目前社区功能配置单一,主要以养老为主,覆盖地域范围有限,现有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在空间布局、功能配置、建设标准、建设数量、建设规模、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建议通过在珠三角试点实施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逐步全省推广,让社区真正做到为民、便民、安民,推动我省在民生事业的建设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高标准谋划,争取尽快将珠三角人口超百万的城区纳入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城市范围。建议由省政府牵头,从惠民生、暖民心、增民利3个方面科学谋定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的建设。科学选定试点社区,争取率先将我省珠三角人口超百万中心城区纳入国家发改委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工程试点城市范围。启动一批涵盖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一种或多种服务功能的服务设施建设试点工程。

(二)统筹现有存量资源,因地制宜开展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全面开展城区体检,摸清目标社区设施底数和短板,为社区服务设施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准嵌入提供有力支撑;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因地制宜建设社区设施;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助力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三)建立党群和职能部门结队帮扶机制,打造珠三角社区综合服务民生示范工程。建立“党群服务中心+职能部门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等结队帮扶机制,推动职能部门服务下基层,打通为基层百姓服务的“最近一公里”。针对社区功能复合化需求,结合实际需求,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向基层倾斜,激活市场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持续提升社区服务设施配置水平。

● 江永忠:以“阅读+”为核心建设公共文化新型空间

目前,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已进入现在进行时,北京、上海、浙江等地提供了不同的建设样本。空间场景营造,以“人”为中心的参与和体验,是城市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新趋势,大有可为。

广东省作为经济大省、文化强省,要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构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广大群众在满足物质经济、生活环境的同时,享受文化带来的精神富足。以“阅读+”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新型空间有助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形象,助推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建议:

(一)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扶持和管理力度。在省政府层面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纳入《广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相关评价,指导全省各地切实将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抓落实。

(二)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阅读空间运营管理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由省的层面出台政策办法,在明确各级政府主体责任的同时,以“开放、创新、共享”的服务运行理念,明确社会化运营管理承接主体的准入资质条件,建立社会化运营管理承接主体的退出机制,不断完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运营管理机制。

(三)充实服务业态,推动融合发展。以“阅读+”为核心,打通与各领域各业态的融合。可以在省的层面出台政策加强顶层设计,从管理、税收等方面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园区社区充分利用闲置场所和业务资源,以“阅读+”为核心拓展功能融合、服务融合、业态融合,打造一站式满足多种文化需求的空间场景,为游客和读者带来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猜你喜欢
养老服务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养生不是养老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养老更无忧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