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梅 高 华 黄玉莲 杨 玉 邓慧文
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 510450)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能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对分课堂,从教学周期上,它被清楚地划分成三个阶段:讲授、内化、讨论[1-3]。对分课堂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师先讲授理论知识,课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自主安排学习完成课后任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然后学生带着自学的成果和问题参与相关内容的实训课堂,从而提高学生理论、技能水平和一般自我效能感,有效提升实训教学效果[4-6]。
本研究采用分组对照方法,观察组及对照组分别使用对分课堂及传统教学模式,并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进行测评。以求验证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否在《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实训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2023年3—6月,随机选取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2022级两个班的学生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一班的学生作为观察组,合计47人;另一班的学生作为对照组,合计45人。本文为教学方法改革,不涉及人体实验、新的医疗或护理技术等伦理。
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总共96学时,其中理论42学时,实践54学时(含技能考核2学时),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本研究干预时间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2023年3 6月)。两组学生均使用自编的《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校本教材,实训教学目标、授课计划、内容、学时数、授课教师、场所、授课教师等均相同,授课教师在试验前已完成相关培训,保证了教学的一致性。每次实训课堂为4学时,共计160 min,以自然班教学,课前学生分组,每组6~7人。试验开始前,采用问卷对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进行收集,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考成绩、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等人口学信息。
1.2.1 干预方法 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学生通过设立独立的授课区域、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实验来确保两组之间的隔离,避免沾染。同时,确保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真实目的或具体细节,从而避免其预期和行为受到影响。对照组采用《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传统实训教学模式,由教师主导实训课堂,即教师集中示教后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完成学习;观察组则采用对分课堂实训教学模式,每次实训课与前一周的理论课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每次实训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被分为课余自学和实训课堂两个部分,具体如下:(1)课余自学 每次理论课后,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下次实训课的课前任务,利用一周左右的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在“职教云”平台观看相关操作视频、自学实训教学课件,并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完成教师在“职教云”平台上布置的读书笔记、自学心得、课前预练等任务,按照自己的节奏尽可能地将理论课堂讲授的知识内化吸收,并汇总整理出自学的成果及仍存在的问题,为实训课堂做好准备。
(2)实训课堂 学生带着课余自学的成果和问题参与实训课堂教学。每次160 min的实训课堂被划分为回顾探索、学生展示、教师演示、强化训练四个阶段[1]。具体为:
第一阶段:回顾探索。学生用手机在“职教云”平台上完成课前小测。根据小测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理论课和课前自学的相关知识;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认实训物品、探讨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用时约20 min。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回顾探索后,教师随机选取2名学生利用投屏一体机现场进行操作展示,其余同学观摩。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和互评,指出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用时约30 min。
第三阶段:教师演示。教师结合学生操作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及小组自评、互评结果,进行操作重、难点的演示梳理,用时约30 min。
第四阶段:强化训练。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按照操作流程反复进行操作练习,达到熟练操作的目的,用时约80 min。
1.2.2 评价方法 理论和技能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测评方法如下所示:
(1)理论和技能考核 试验结束后,两组学生均进行《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的理论和技能考核。理论考核采用闭卷形式,测试教学大纲的相关内容,满分100分;技能考核采用抽考形式,由提前设盲的教师进行考核,项目包括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相关技能,每位学生考一项,采用自制的评分标准评分,满分100分。(2)量表测评在试验前后3 d,对两组学生均采用中文版《—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进行测评。此量表由德国的心理学家拉尔夫·施瓦泽及其同事于1981年编写制定[2],王才康等于2001年对该量表进行翻译修订,最终形成中文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82,信效度良好[3-4]。该量表只有一个维度,包含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比如“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5-6]。GSES应用的是Likert4级计分法,从完全错误到完全正确,记为1~4分,总分为10~40分,被试者的分数越高,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就越高[7]。测评时,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填写量表,在规定的时限内由提前设盲的教师进行统一回收,共发放184份量表,回收有效量表18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表1 试验前两组学生一般资料比较
采用SPSS 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间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试验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每组自身试验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两组通过问卷收集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考成绩、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等进行汇总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s,分)
对分课堂试验前,两组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是同质被试;试验后,两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前后,观察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试验前后两组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s,分)
《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理论和技能考核成绩显示,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常规实训教学相比,一方面,在对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变成了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向导,为学生们在探究知识的道路上提供了指引[8-11];一方面,教师对两组学生在实训课堂上操作的掌握目标和要求一致,教学效果的差异来主要自于课余的自主学习,对分课堂充分利用了观察组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了课堂利用率;另一方面,本研究中对分课堂每个学习周期的课余自学时间为一周左右,较为充足,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节奏去内化吸收知识,内化吸收速度慢的学生可花多些时间课余自学,内化吸收速度快的学生则可以少花点时间课余自学,这样的模式对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能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达到了较好的实训教学效果。
量表测评结果显示,观察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对照组,且优于本组对分课堂前得分(P<0.05)。自我效能感[12-14]是指个人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支配和控制,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时,能够知觉并且采取相应的适应环境的行为,并能够通过加强或削弱个体的动机水平,在各种场合促进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成绩,包括决策质量和学业成就等,被认为是学业成绩的良好预测指标。已有研究表明,个体过去的学习、培训经历及反馈对他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15-19]。一方面,对分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挑战;同时,对分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提供一定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并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应对挑战,提高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对分课堂注重及时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讨论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建议,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之,对分课堂通过强调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时反馈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20-22]。
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提高了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的信心,表明其对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在学习上会表现得更主动、积极,越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来有效调整学习计划和方法,也就能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实现自我提升[23-24];同时,一般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难题的信心越强,利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也会越强[25]。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应用在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老年人健康照护技术》实训教学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还能提升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应用价值,为进一步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值得在高职院校其他专业实训教学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