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倩芸
我们强调了自律的基石是自我认可,有些家长仍然觉得有些迷茫,光是肯定孩子虽然能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但是不自觉的坏习惯依然得不到根治怎么办?
下面我将和大家探讨自律新思路。
“界限感”是任何关系中都需要注意的,那么自律又和“界限感”有什么关系呢?
“课题分离”是自律的核心,那什么是课题分离呢?
在本栏目往期文章中,“界限感”一词被反复提及,“课题分离”就是亲子关系的界限感在学习与工作中的体现。
指的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区分好自己和他人的课题。
我们只负责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不干涉他人的课题。
简而言之,孩子有孩子的课题,家长有家长的课题,你需要完成你的事情,我需要完成我的事情,这便是“课题分离”。
拿学习来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而让孩子愿意学习才是父母的课题。
但我们常常看见,很多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课题不分离”,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甚至孩子已经成年了,父母仍然要干涉孩子的婚恋、工作和家庭。
这类家长是典型的界限感不分明。
但这种无界限感,从孩子童年时期便开始了,对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把孩子所有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过度承担孩子的事情,但其实那些事情孩子都是可以独立做好的,家长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
父母一个劲地催孩子写作业,假设有一次没有及时监督孩子,孩子的成绩几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这是因为孩子一直被人监督,认为学习是为了让父母不批评自己,如果有一天父母没有监督,那他会觉得太好了,反正也不想学。
真正的自律,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这一基础上。
家长一定要弄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的任务是让孩子愿意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可以给孩子定一个小目标,让孩子努力一下就能看见成果,比如考到班级前十名就有奖励,孩子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很容易培养起在学习中的自我价值感。
课题分离并非放任不管,虽然孩子要独立负责自己的课题,但是孩子的自律是有限的,作为家长需要在一旁加以提醒和关照,所以课题分离主要就是看着孩子、观察孩子,然后提醒孩子,有的时候需要拉孩子一把,让他走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以学习为例,在这件事上,父母的课题就是想办法帮助孩子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孩子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能够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与孩子一起攻克难关,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而自律也不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是否早睡早起、维持自己的身体健康,是否愿意每天拿出一些时间,来提高自己某一部分的能力等也是自律的体现。比如说体育锻炼,比如说文化艺术能力,这些都是孩子要去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鼓励孩子,才是家长最应该去完成的事情。
每个家长都应该有自己的世界,孩子是这个世界里重要的一部分,但绝不是全部。
家长也应该活出自己的人生,这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孩子应当清楚自己的薄弱环节在哪里,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只有当他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全面掌控时,才能够真正地激发内驱力,才能够有向上的动力,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倩芸老师敲黑板
王倩芸,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安徽社会心理学理事,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这个世界上,我们能够真正掌握的东西很少,但是如果我们失去了自信就很难让自己获得幸福了。运用课题分离,帮助孩子掌握自己的人生,是每个家长都应该体会和学习的。
亲子加油站
如何知道孩子的学习弱项?
从孩子的考试试卷入手,揪出错题错因,那便是孩子的短板之处。
孩子在课堂听课时,没有听明白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需要突破的地方,需要课下询问老师并做题巩固。
有的同学学习认真,成绩却难以提升,可能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或者学习浅尝辄止,没有弄懂遇到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