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祖萍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在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面对当前劳动教育中重教育实践轻素养培育的突出问题,宜昌市夷陵区尝试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劳动课程,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引导学生合作解决大问题,让劳动素养得以在课堂中生长,进而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围绕目标,构建劳动项目化学习内容体系
在实践中,夷陵区围绕“聚焦项目化学习 构建素养课堂”这一目标,着力区域“橘都茶乡 生态夷陵”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学生在真实生活中经常发现和感兴趣的问题,转化成一个个学习项目,形成区域可以共享的劳动项目群,各学校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劳动教育。
日常生活劳动项目群。日常生活劳动与学生息息相关,夷陵区把当地的饮食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劳动任务转化成劳动项目,形成日常生活劳动项目群。比如,每到冬季,夷陵区大小餐馆的饭桌上都会上一份邓村豆腐乳。邓村豆腐乳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它是如何制作的?老师将这个在真实情景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学做邓村豆腐乳”劳动项目。邓村中小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走访、调查,利用所学知识去实践,学会做邓村豆腐乳,并且不断迭代升级,如“怎么把邓村豆腐乳做得符合自己的口味?”“我为邓村豆腐乳代言”等,学生在完成劳动项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劳动能力、培育了劳动精神。像这样的劳动项目还有“我用粗粮来做饼”“舌尖上的节节根”“我是收纳小能手”等。
生产劳动项目群。农耕劳动项目群。根据各乡镇的产业特点,夷陵区开发了系列“飘香”课程。各中小学根据区域劳动课程方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劳动项目。如龙镇小学结合“蔬果飘香”课程开发了“萝卜的一生”劳动项目,三斗坪小学结合“种桑养蚕”课程开发了“养蚕缫丝”劳动项目,邓村初级中学结合“茶韵飘香”课程开发了“抢时采制助茶农”劳动项目,等等。传统手工艺劳动项目群。夷陵区有不少国家、省、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劳动教育如何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术学科教学相结合?区域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学校美术特色校创建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发了相应的传统手工艺劳动项目群,如小溪塔第二小学的“‘面向未来 ‘塑造多彩人生”项目、东湖小学的“扎染”劳动项目、太平溪小学的“牵花绣”劳动项目、雾渡河小学的“汉绣工艺我传承”劳动项目等。
服务性劳动项目群。夷陵区结合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长江大保护等活动,将劳动项目进行整合,开发了系列公益劳动项目,如“创卫我参与”“我是夷陵小河长 争当环保守护人”“保护母亲河特别行动”等。
共享的劳动项目群,既体现了区域、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项目的兴趣。
把握重点,推动劳动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为促进劳动项目化学习在学校劳动教育中落地实施,夷陵区在研究实践中把握项目化学习实施模式构建、项目化学习资源库建设以及项目化学习实施环境优化三个重点,让劳动项目化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方法、有内容、有保障。
构建项目化学习实施模式。项目化学习是一种系统的学习设计,涉及六个维度,即核心知识、驱动性问题、高阶认知、学习实践、公开成果和学习评价。这种系统综合的思考已经超出了原来“教学设计”的范畴,是在知识观、学生学习、学习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的统合学习的设计和课程设计。根据六个维度的系统思维,夷陵区构建了劳动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模式,即按照“立足生活、确定主题—围绕主题、问题驱动—着眼素养、明晰目标—融入情境、开展活动—贯穿全程、实施评价”五个步骤设计实施。
如东湖初级中学劳动项目《巧做环保灭蚊灯,美化生态校园景》,项目主题来源于学校“与生态同行 为生命添彩”的办学理念。随着夏季来临,校园里的蚊子难免影响师生的工作与学习,基于此真实情境,学生提出“如何消灭校园里的蚊子”的问题。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科学习特点和年龄特征,将学生的劳动任务项目化,并利用相关知识与信息资料开展研究、设计和实践操作,最终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项目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理能力、劳动创新能力,明白“劳动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道理。
夷陵区劳动教育中心组深耕项目化学习,研究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各级课堂教学竞赛成果显著。其中:省级精品课2节、市级2节;湖北好课堂省级2节,其中现场展示课1节;省级培训会上示范课1节;省级优秀课例3节。
建立项目化学习资源库。为推动全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为各年级劳动教师提供可参考的劳动项目实施案例,夷陵区组织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征集活动,内容包括项目设计、课件、微课、说课、优秀劳动教育案例等多个类别。经过评比和筛选,将优胜作品纳入资源库。目前,区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已建立起拥有劳动项目设计40个、课件80个、微课10节、说课10节、优秀劳动案例20个、劳动小能手制作视频15个的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资源库。部分学习资源被推送参加省级评比,获评微课省级一等奖3节、优秀案例2个、“劳动小能手”5个。
优化项目化学习实施环境。劳动教育基地是学生开展劳动项目化学习的基础和保障,是学校实施劳动项目化学习的重要载体。
立足家校。劳动和生活密不可分,日常生活劳动项目实施的场所主要是学校和家庭。为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在开展劳动项目前,学校和家长需要提前做好沟通,明确教师、家长和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各自承担的职责。依托校内基地。凡是建立了校内劳动基地的学校,进一步挖掘潜力,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领衔区域劳动项目的实施。如龙镇小学建有比较规范的劳动种植基地和劳动教室,为全区“蔬果飘香”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与示范。巧用校外劳动基地。劳动项目化学习可利用地方自然资源,依托周边环境和校外劳动基地有效开展。劳动项目化学习与研究活动相结合,走进校外劳动基地,参与当地的劳动实践,开展微劳动项目化学习。劳动项目化学习与德育活动相结合,如到福利院开展公益劳动,进行敬老爱老教育;到黄柏河畔,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教育。
推进评价,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
夷陵区着力推进劳动教育评价工作,促进区域、学校劳动教育高质量地开展。
学校评价。出台《夷陵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评价细则》,从整体规划、组织保障、过程落实和评价机制等对学校劳动教育工作进行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区教育局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考核。
教師评价。出台《夷陵区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业绩考核评价细则(试行)》,从开实课程、劳动成果、教研活动和师生获奖四个方面对劳动课教师进行考核。在全区素养课堂竞赛中将项目化学习纳入考评细则,有效保证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教师评价结果纳入区教育局优秀教师的考核。
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采用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工具,采用“学科测试+问卷调查”的方式,将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全要素地对学生劳动质量进行实时监测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以评价促发展。通过各类评价,全区有10所学校被评为全区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夷陵区充分发挥示范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全区劳动教育开展。学校利用劳动周开展“劳动小达人”评选,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
依托项目化学习,让以“知识立意”的课堂转向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学习,重新定义学习的同时不断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