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文意,紧扣语境

2024-03-10 10:56闫涛罗红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选项农民文本

闫涛 罗红

应考锦囊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属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种形式,文体特点比较鲜明,考生在阅读时要注重其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抓住了这些关键,在做题的时候才能够得心应手。论述类文本阅读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社科知识。所以在具体答题时,考生要注意联系文意,抓住论述逻辑,结合语境完成信息筛选与整合。

1.找出区间

对于具体词句的理解和分析题,考生要寻找到选项所在的区间,然后一一核对。考生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联系上下文意对选项说法进行推断。

2.寻找标志

命题者一般会就文本具体语境中有分歧的内容设置选项,因此考生一定要关注文本中表判断、否定、两面性的标志词,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核对。

3.句群关系

很多时候,考生仅仅是在文中找选项而已,这就容易忽略了选项所传递的关联信息,因此一定要注意选项与文本中前后句子的关系是否正确,特别是选项中是因果关系,而在原文中是并列关系的情况。在判断正误时必须注意“因此、因而、所以”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

4.分析推理

这类题很难在文中找到答案,考生需要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组合、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题,在这个过程中,考生要考虑选项是不是根据文章内容推理的。尤其是那些无中生有的内容,往往与文章内容或者主旨联系不上,即使是推理,也难以得出这个结论。一种是主观题,考生要對筛选出的有用信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推理。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便形成了高于邻邦异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世代相传的躬耕生活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培养出他们浓厚的恋土情结。作为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那片耕耘的土地使他们悲怆的心灵得以慰藉,在属于自己的乐园中,他们感受着生活的快乐,尽情释放热情并深深地热爱着它。正是这难以言表的微妙关系,无形中生发出一种强大的束缚力,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稳定社会秩序,也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措施,到了北宋,王安石提出了保甲法,其目的是用“什伍之法”,把各地人民编制起来,固着在土地之上,封建社会的秩序便可以得到稳定。从劳动者个人来说,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开山垦地、种植桑麻,一年四季辛苦耕作,起居有定,耕作有时,邻里和睦,互帮互助,这一切创造了一幕幕让人艳羡不已的田园牧歌场景。

在农耕社会,个体劳动者自给自足、任劳任怨的意识以及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社会分工的影响下,必将产生与之相应的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正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描述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种完美农耕生活的核心就是土地,在这种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也将是朴素的。无论富有抑或贫穷,幸福抑或痛苦,同甘共苦的情感意识促使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能互爱互助、不离不弃。首先表现于农事诗中的便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共同劳作、夫唱妇随、尊长教幼的温馨场景,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社南村酒白如饧,邻翁宰牛邻媪烹。插花野妇抱儿至,曳杖老翁扶背行。淋漓醉饱不知夜,裸股掣肘时欢争。去年百金易斗粟,丰岁一饮君无轻。”(张耒《田家》其二)都描写了乡村田家躬耕劳作、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和谐共处的幸福生活。又如,陈藻的《田家妇》:“莳秧郎婿晚归来,白面匀妆是乃妻。笑说福唐风俗恶,一田夫妇两身泥。”诗中洋溢的情感使整个劳动过程充满谐趣美。再如,陈造的《田家谣》:“麦上场、蚕出筐,此时只有田家忙。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阴晴随意古难得,妇后夫先各努力。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中妇织。中妇缀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明年愿得如今年,剩贮二麦饶丝绵。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展现了一家人和睦共处的生活场景,其中不乏轻松愉快的氛围,生活气息浓厚。

宋代生产力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处在极速前进的步伐中,农业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各阶层的重视。家庭是由劳动个体组成的生产单位,只能以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的生活方式,将强烈的家庭观念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他们不仅共同创造幸福、共享天伦之乐,并且真正做到了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许多农事诗将笔触伸向现实压迫下农民苦难生活原状,不假雕饰地刻画了农民的悲苦心酸,让人不忍卒读。然而,更加触动人心、发人深省的则是高于文本之上的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如梅尧臣的《汝坟贫女》:“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体现了农人相依为命,强烈的家庭意识。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折磨死了,自己没依没靠了。再如,王安石《河北民》:“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依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表现边疆战乱之时,农民一家辛苦耕作、“老小相依”举家迁徙的艰难生活历程。而吕南公的《老樵》:“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以立于门口等他的“街东少年”和老樵家里的“病妇”形成明显的对照,刻画老樵夫艰苦的生存境况。“病妇”的存在非但是其艰苦命运的累赘,也是其情感的寄托,是其坚强生活的勇气。这些诗作纷纷以朴素感情作结,将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予以升华,使其深层文化意蕴更加耐人寻味。

(摘编自韩梅、孙旭《宋代农事诗的文化阐释》)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使整个民族产生安土重迁的思想,形成了定居农耕文化,进而造就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传统美德。

B.农耕社会中,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单位的产生,受劳动者个体意识和自古以来“男耕女织”的传统社会分工共同影响。

C.农业在宋代异军突起并得到社会其他阶层的关注,与当时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强烈的家庭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D.宋代农事诗既关注农民幸福美好的生活,也关注他们在现实中悲苦心酸的遭遇,其深层文化意蕴触动人心、耐人寻味。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人艳羡不已”表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农民对中国农民辛勤耕作、和谐互助创造出的美好生活非常羡慕。

B.“最原始的生产方式”在文中指的是以土地为核心的农业耕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意识朴素而又丰富。

C.文中多处使用引号,它们的作用不尽相同,除了标示引用的内容和特定称谓外,还有对特定内容的强调等。

D.《芣苢》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从采获到收盛再到满载而归的情景,就情感而言,与本文第二段的表达相近。

3.下列与本文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耕社会中的农民安土重迁,一年四季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这体现出中国社會的乡土性。

B.高于文本之上的源自生命本能的精神情感,消解了农耕生活的苦难,也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C.农事诗中描写的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的劳动画面,体现了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特点。

D.人类行为往往具有一定动机,农民为了丰收而努力辛勤劳作,其实也满足了自己主观生存的欲望。

4.中国农民具有浓厚的恋土情结,请根据文本分析原因。

答:

5.宋代杨万里《插秧歌》描摹劳动的场景,表现出劳动之美,请根据上文作具体分析。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选项农民文本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跟踪导练(四)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