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晓梅,陈池波,田云,常静,黄娟
(1.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武汉 430205;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020;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杭州 310000)
长期以来,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极大的物质繁荣,为中国整体脱贫创造了良好的实现条件。但快速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却是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理论,倡导经济发展过程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因此,乡村发展不仅要谋求物质财富,还要谋求生态财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解决环境外部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途径[1]。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形成新发展格局,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实践进行了重要部署,并确定了数字经济发展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点工作任务。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发展力量,是创造和实现生态农产品价值的有效路径。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聚集在乡村,具备良好的市场化条件,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是多元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长久以来,囿于中国乡村发展基础薄弱和治理低效等原因,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这主要表现为:广大乡村地区发展滞后,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经济结构单一,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整体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各方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存在政府监管不力,资金投入不足等现象。但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不断渗透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给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带来了契机。数字经济的高技术特征和分享性特征,将修补农业、农村的短板,创新生态农产品形态和价值实现方式,有效打破我国民族地区、特色地区和相对贫困地区的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时空阻隔,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挖掘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模式、形成机制对于培育壮大乡村绿色发展新动能,推进乡村振兴,都是现实而重要的问题。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tapscott[2]提出的,而后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I.zalutskyy[3]将数字经济定义为基于数字技术的经济,其提供了包容性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数字经济的定义从早期强调数字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化应用,逐渐转移到数字技术功能的解读和数字技术对生产关系的变革[4]。智能化和平台化是数字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数字经济在提升信息传输速度和精确配置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5]。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两方面。第一,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学术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数字经济能够明显降低生态环境污染指数,改善环境治理绩效[6-7],提升产品生产效率,促使资源浪费下降[8-9],推动形成美丽乡村环境[10];另一种是认为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绩效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1]。第二,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研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有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优化资源配置[12],使乡村生产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13],推动产业融合与协作创新[14],催生农户消费向品质化、个性化转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15]。
国外研究中多使用“生态系统服务”一词表达“生态产品”概念,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网代表[16],人类的幸福感要依靠来自生态系统的公共产品和服务[17]。国内对生态产品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畴包括内涵界定及其分类两方面。第一,内涵界定。生态产品表现为可循环利用、资源友好和安全可靠[18],资源的剥夺和缺乏与人类活动参与密切相关[19-24]。生态产品是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共同作用,所产生能够增进人类福祉的产品和服务,这是生态产品概念内涵最核心的观点。第二,生态产品分类。基于生态产品的来源区域,生态产品可分为全国性、区域性、社区性、私人性质的生态产品[25]。基于产品供给的视角,生态产品分为自然要素类、自然属性类、生态衍生类和生态标识类[19,22]。基于其表现形态,生态产品可以分为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类、生态调节服务类[26-27]和自然生态类[27]。以往研究并未就生态产品的分类标准达成一致,生态产品价值研究主要包括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和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3个方面。①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生态产品的价值体现在多方面,如生态、伦理、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23],表达为理论价值和潜在变现价值[28],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交换及价值[21],政绩激励价值、刺激就业价值等。生态服务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间接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29-31]。公共性产品的价值离不开人们的保护[32],因此生态建设、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以及保护生态的努力也被纳入到生态框架中[21]。②生态产品价值核算。1997年,Daily和Costanza相继分析和度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指标体系和测算办法,这是生态产品价值测算的开创性工作。自此,国际组织陆续推动一系列大型的生态系统价值核算研究,2014年联合国统计署(UNSD)发布的《实验性生态系统核算》(EEA)提出将生态系统服务划分为产品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3类进行价值,得到广泛应用。国内测算生态产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当量因子法、功能价格法和“生态元”法,3种方法各有利弊[33-34]。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过程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利益主体,本质在于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转化为交易价值[35]。实践中探索出了4种模式:一是通过生态资源指标及产权交易,实现生态资源资本化[36]。二是通过生态治理及价值提升,实现生态载体溢价[37-38]。三是生态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开发生态产品[21,39]。四是从环境服务付费和区域地理差异角度建立生态保护补偿[40-41],生态补偿是实现外部经济型的重要手段[42]。
综上,尽管国内外关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也有少数学者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以往研究没有进一步探讨数字经济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促进作用,也没有明晰数字经济驱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在机理和逻辑。另外,以往研究多是涉及一般产品的普适性思路,缺少针对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研究。因此,本研究依托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典型案例,提出一个新的逻辑框架,有利于揭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形成机制,为相关主体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参考。
选取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典型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其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进一步分析典型案例的数字化发展模式。
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是农业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也是全国首批生态环境示范区。2020年,被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列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创建名单”。基于其独特的物质自然资源环境,平谷区打造了“平谷大桃”“北寨红杏”“茅山后佛见喜梨”等一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平谷区光缆总数已达5 000条,建成4G基站1 872个,移动宽带覆盖率达到98%。其数字化发展路径及取得成效如表1所示。
表1 典型案例的主要成效和价值体现Table 1 Main effects and values of typical cases
喀喇沁旗地处内蒙古东部,北纬41℃黄金产业带,良好的光热水土组合优势为喀喇沁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2016年网评获“中国番茄之乡”称号,2018年“喀喇沁番茄”正式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喀喇沁旗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通过推动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园的发展以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药材、硬果番茄等优势产业规模和质效稳步提高。喀喇沁旗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学会、中国蔬菜协会、中国园艺学会等开展科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创新走出一条“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创新推进农业园区智能化监控管理。以“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创新推进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块化、区域化快速发展;以“互联网+农业机械化作业平台”模式,创新建设农机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了青原农业的综合监管能力、指挥调度能力、智能决策能力,增强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挖掘释放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巨大潜力;青原区还建立了井冈农廉网“三资”监管平台,构建了“数字+”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推广了“数字+”政务服务等,实现了基层治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
通过对以上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模式有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产学研合作,以及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应用3种类型。
现代农业接入互联网,通过实时监测、远程控制、智能生产、安全追溯和物流跟踪,推动乡村生态农产品智慧化发展。北京市平谷区应用“互联网+大桃”和专项服务小程序,构建了电商和物流快递体系。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依托大数据精准决策番茄产业,并通过手机APP和电脑端网络,实时为农民解决生产时期的各种问题,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化肥及农药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江西省吉安市通过“互联网+”平台搭建,促使面源污染大大减少,不断增加生态农产品产量。因此,互联网+现代农业融合促进了生态农产品的精准化生产,使农民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调整农产品结构,减少农产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北京市平谷区通过与高校、农业专家、科研院所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共享平台,带动企业创新、加快生态农产品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形成了以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战略咨询等为主要形式的生态农产品生产新格局,促进了生态农产品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提升。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通过政企社农合作平台的建设,使信息在政企社农间共享流动,促进技术成果积极转化和生态农产品节本增效。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运用智能灌溉、农事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有效解决了水肥资源精细化利用、番茄采摘季节劳动力不足等问题。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创建农机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农业信息的互通、过滤、筛选和分析,帮助生态农产品精准生产,有效防控了病虫害,提高了生态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降低了生产风险。北京市平谷区应用远程控制,进行智能化定位、识别、跟踪和管控等操作,完成自主作业,为农户提供全面的生态农产品供应链解决方案。
为了进一步揭示典型案例地区数字经济赋能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逻辑本文对上述地区展开了调研和访谈,得出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产业升级、流通效率提升和商业模式创新传导赋能于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其形成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经济赋能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的形成机制Figure 1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alue realiz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enabled by digital economy
互联网+现代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模式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大量数据、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透明度和效率,促进了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整合和优化,从源头上解决了生态农产品生产安全问题以及病虫害防治问题,减少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保障了乡村生态农产品品质和数量。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推动农业信息化改造和技术创新,实时监控生态农产品的生长环境,为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创造最佳条件,带动传统农产品产业向生态智慧农产品产业转变和升级。数字经济利用卫星导航、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空间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不断嵌入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呈现了虚拟和现实的交融,模糊了产业和服务的边界,促使农产品经济系统中基本关系架构和运行规律发生变化,带来了生态农产品产业链条上的人才聚集、资金聚集和资源聚集,从而驱动乡村生态农产品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产品电商平台为农产品提供了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渠道,增加了信息获取效率和交易效率,为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北京市平谷区农产品电商及物流体系的建立增加了供需双方信息获取的效率和密度,使得生态农产品流通信息能够实时反馈,缩短了供应链整体流通时间,保障了生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数字经济将生态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信息传导、匹配,实现生态农产品价值增值,并不断提升生态农产品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效益,增强生态农产品发展的内生动力。
产学研合作平台模式使得多方主体参与生态农产品价值创造,扩展了生态农产品空间交互范围,形成了生态农产品多主体间的信息和技术传递,创新商业模式。典型案例地区快速推进数字化互动和场景营销,使消费者获得更高的体验价值,有效实现了用户多元化的价值主张。数字经济对生态农产品供应链的渗透,创造了生态农产品+电商、直播带货、“数字文旅+产业”融合等的全新商业模式。生态农产品企业和农户利用电商平台的流量大力推广生态农产品的地理属性、优质属性、文化属性和工艺属性等,打造生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的同时,培养了大量乡村生态农产品直播的网红达人,提高了生态农产品的销量。
经典案例地区生态农产品数字建设扎实推进,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带动全区农产品取得4个有机食品认证、14个绿色食品认证、4项无公害认证,13个产品注册了商标。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三品一标”总数达51个。
6.1.1 平台功能不断完善
物联网与大数据平台实时发布土壤水分检测、农业干旱综合检测、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作物发育期监测等信息。通过降雨、风沙对植被覆盖的影响,监测生态环境,为乡村生态农产品生产提供生态环境预警信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在农业作业监管、远程技术培训、精准控制等方面成绩显著。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了0.6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5%。北京市平谷区光缆总数超过5 000条,覆盖272个行政村,移动宽带覆盖率达98%。
6.1.2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实现了生态农产品全生命周期可溯,农民通过扫码惠农卡,可以自动解决生产时期的各种问题。通过产学研合作平台培养一线师资,累计进行了955个番茄品种、12种新技术及设备的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2 000余公顷番茄种植。从全国来看,设施栽培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水平最高,其次为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均高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化总体水平。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为生态农产品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促进了生态农产品价值的实现。
6.1.3 电子商务高速增长
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在线销售方式,日益成为生态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北京市平谷区借助互联网电商平台,2021年大桃销售额达到6.9亿元,比2020年增长近50%。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以“互联网+农业电商”模式,汇集全区三品一标和特色农产品,进行一站式销售和采购,农村电商带动乡村生态农产品发展成效显著。
从前面3个案例来看,数字经济尽管能够有效赋能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但因为数字经济还是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较短,在自身实践运行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困境,阻碍了数字经济持续赋能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顺畅运行。从表现形式来看,障碍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6.2.1 数字经济与乡村生态农产品产业链融合不充分
数字经济与乡村生态农产品发展融合程度较低,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跨行业配置效率不高,乡村生态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融合效应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全国乡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25.1%,每百户拥有手机244.3部,上网手机比重仅为47.8%。乡村生态农产品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发轫之始,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尤其是在市场推广、物流等方面应用还不够充分。
6.2.2 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7 764.32万千瓦,灌区有效灌溉面积69 609千公顷。美国201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约是我国2021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的7.4倍,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农机拥有量达11 853台(套),但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仍处于偏低水平。总体上乡村生态农产品机械化水平等配套性基础设施和发达国家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的乡村生态农产品现代化机械主要以中小型拖拉机为主,其他现代农业运输机械数量都非常少,严重制约了乡村的数字化发展进程。
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提出以下4点政策建议。(1)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继续扩大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完善数字要素配置机制,统筹区域发展,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乡村生态农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动能。(2)提高现代农业机械化水平,引进和自主开发先进的现代农业机械设备。同时,大力推动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乡村生态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3)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大力拓展产学研合作宽度和深度,通过电商培训、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帮助农民掌握电商技能,拓展销售渠道。(4)优化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建立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信息公开、民主决策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