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综述

2024-03-09 06:00何诗瑶
青年文学家 2024年2期
关键词:潜藏曼斯菲尔德叙事学

何诗瑶

新西兰文学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现代主义短篇小说大师,其新颖的现代主义叙述技巧极具研究价值,不断吸引着学者的研究与探讨。一方面,曼斯菲尔德运用现代主义技巧,还原与再现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和婚姻问题,阐明其自身立场;另一方面,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塑造出曼斯菲尔德独到的写作风格,在其写作生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其作品进行梳理、归纳研究是深挖其作品内涵的必由之路。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

国外研究始自20世纪30年代。专著方面,马汶·马格纳在其著作《曼斯菲尔德的小说艺术》中梳理了曼斯菲尔德以往作品,并对其文体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曼斯菲尔德是在以“一个睁大两眼的天真孩子的纯净眼光”叙事,这种看待事物的方式使得“陈旧的小说方式慢慢被淘汰了”;凯特·弗伯富克是第一个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来审视曼斯菲尔德作品的,在其著作《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中致力于研读曼斯菲尔德笔下的女性主义思想,并将其定位为“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J·F考伯勒在其作品《凱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研究》中探索了曼斯菲尔德创作个性与特殊性,归纳出其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特征,并称“曼斯菲尔德是一个天生的浪漫主义作家”。期刊论文方面,乔治最早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她笔下的人物形象,并指出她是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创作,她笔下的孩童形象“凯西娅”承载了“她身上所有的灵感和天才基因”;后来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聚焦到叙事技巧这一方面,如凯利着重分析了曼斯菲尔德笔下的不可靠叙事,并结合其作品《一杯茶》《幸福》《启示》阐述其笔下的叙事策略,指出“曼斯菲尔德对不可靠第三人称叙述视角的运用是她对于短篇小说文体的独特贡献”。

迄今,国外研究日趋多元化,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书信、自传都有涉及;研究方法方面,跨学科研究、平行比较、影响研究等各显神通;从内容上看,小说的文体和作品中蕴含的女性主义思想成为考察的重点:文体方面主要考究她在短篇小说形式上进行的创新,女性主义批评方面主要关注她小说中的主要三种人物,流露出的反男权思想和反叛意识。国外的研究模式多是将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文本(表层文本)作为具体例证,少数研究双重文本的也极少挖掘到女性主义思想层面。另外,叙事学作为剖析文体的理论,也极少有研究将这两个方面相结合。但文体的创新与叙事的技巧密不可分,而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正是通过这些技巧得以潜藏。

二、国内对于曼斯菲尔德的研究

国内对于曼斯菲尔德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27年至1990年,1990年至今。早在1927年,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作品由著名诗人徐志摩译至我国,由北新书局出版,名为《曼殊菲儿小说集》,其中收录了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巴克妈妈的一生》《花园茶会》《毒药》等。侯维瑞在其主编的《现代英国小说史》中认为曼斯菲尔德继承并发展了契诃夫的创作风格,指出“她的作品难得有完整的情节、连贯的叙述或传统的开端、高潮、结尾的格式”(转引自徐晗《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这一表述与克里斯蒂娃提到的“女性时间”概念恰好吻合,为“女性主义叙事学”的构建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从潜文本的角度出发研究曼斯菲尔德作品中潜藏的女性主义思想提供了可能。随着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渐渐进入我国,对于其研究也逐渐系统化、深入化。专著方面,除许多译介作品逐渐进入我国以外,1991年,《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的译者陈家宁在《曼斯菲尔德与小说创作》中写道:“曼斯菲尔德创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打破了短篇小说的结构和模式,扩大了短篇小说的疆界,写出了散文式的,富有诗情的短篇小说。”(转引自徐晗《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这就从文体方面点出了曼斯菲尔德的独创性和特殊性,为从叙事学角度进行文本研究提供了可能。此外,学者徐晗的《英国短篇小说研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比较全面地梳理总结了既往研究,并从心理、诗意、象征、女性意识这四个方面将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重新分类,予以评述。期刊方面,主要还是集中在文体和思想内涵的发掘这两个方面。其中,结合叙事学进行研究的较为瞩目,如张金凤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转换,以及叙事技巧等方面,探讨了以《序曲》为代表的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呈现出的新文体;毛靓燕则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技巧等方面详细探讨了曼斯菲尔德作品的独特价值;申丹更是先后发表了九篇文章,分别结合《启示》《苍蝇》《唱歌课》《莳萝泡菜》等具体作品进行阐述,深入探究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双重叙事进程,也揭露出藏在潜文本中的女性主义思想。遗憾的是,自她以后,国内鲜有学者就这个方向来研究曼斯菲尔德作品,但潜文本叙事结合了曼斯菲尔德作品中非常值得研究的两个方面(文体和女性主义思想),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此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叙事学,且集中于《序曲》《莳萝泡菜》等名篇,甚至标题重复者不在少数,可见这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具有单一化的趋势,未能就曼斯菲尔德的独创性特征进行深入挖掘,使得这一重要作家在女性主义批评的热潮中反而销声匿迹。

三、可发展的研究重点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依然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叙事技巧及女性主义思想,并未注意到这两者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关系。根据申丹对“潜文本”的解释:倘若从叙事学两种限知模式的交互作用这一角度切入,深入考察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可以看到表层文本之下的潜藏文本所暗含的双重反讽对象,一为故事女主人公的负面形象,另一为父权制社会不合理的规约或歧视,后者构成前者的深层原因。可以看出,潜藏文本有三个维度:首先,作为表层文本之下的潜藏文本,它具有更深层的隐蔽性。学者申丹在《叙事的双重动力:不同互动关系以及被忽略的原因》中指出:“她在情节层面对女主人公在与男主人公交往时表现出的性格弱点进行反讽。如果能看到隐性进程,就能看到这些缺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权制社会对英国中上层妇女的扭曲。她们无法外出工作,只能充当男人的玩偶,在百无聊赖中产生种种缺陷,作品反讽的矛头真正指向的是父权制社会对这些妇女的限制和压迫。”由此可见,尽管受到19世纪末兴起的新女性运动的影响,20世纪初的英国还是相当因循守旧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若想靠写作挣钱,就无法公开抨击男权压迫,而只能通过潜藏文本来暗暗表达。从这一角度出发,探究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对潜藏文本形成的影响就十分有必要了。其次,潜藏文本表达的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扭曲和异化,所以才有了曼斯菲尔德笔下各种“神经质”的女性人物形象。不管是《启示》中的莫妮卡,还是《序曲》中的琳达,抑或《莳萝泡菜》中的薇拉,她们在表层文本的解读中都是负面的形象。要从潜藏文本的角度切入,就要探究这一负面形象形成的根源,而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也正是以此得以体现。最后,正是由于潜藏文本的隐蔽性,才让此前的批评存在各种各样的误读,如西尔维亚·伯克曼曾言《启示》塑造了一个“自私、贪婪、易躁易怒、神经过敏”的女人形象,莫罗批评《唱歌课》中的梅多思小姐“心胸狭窄、眼光短浅、多愁善感”,科博勒认为《巴克妈妈的一生》中的女主人公“可能过于悲惨了”。但事实上,这些负面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曼斯菲尔德对男权统治下女性异化状态的无情揭露,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正是由此得以体现。因此,研究潜藏文本的意义,就在于揭示它对表层文本的颠覆,纠正此前研究中的误读。目前,国内也有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成果颇丰,不仅丰富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也促进了我国文学界叙事学的研究和发展。

四、今后可展望的研究方向及举例

在今后的研究中,曼斯菲尔德作品中双重文本的构建与解构可作为着重研究方向,值得广大学者研究与探讨。在曼斯菲尔德早期的短篇小说《莳萝泡菜》《序曲》等名篇中,双重叙事轨道是其叙事的一大特色。《启示》中潜藏文本对表层文本的颠覆更是深刻揭示了男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异化和扭曲。以其小说为蓝本,深入探究双重文本的构建和其背后的叙事双重动力具有重大学术研究意义和价值。

首先,探究曼斯菲爾德作品潜藏文本构建的原因。从最早的《莳萝泡菜》中对男女主人公自我中心的双重反讽,到《启示》中潜藏文本对表层文本的颠覆,反讽父权制社会对妇女的限制和压迫,再到《巴克妈妈的一生》中苦难煎熬背后男女角色的转换,不同的双重文本构建有一个共同原因:作品真正想表达的主题意义难以被当时的社会道德所接受,只能通过叙事暗流来隐秘地达到叙事目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对当时的社会道德加以探析和研究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了。

其次,探究曼斯菲尔德作品潜藏文本的作用。对潜藏文本意义的探究既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作品含义,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看到作品中蕴含的更加复杂深刻的世界。有时,潜藏文本对表层文本的解读甚至是颠覆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潜藏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就显得尤为必要。曼斯菲尔德作品中“潜文本”的构建不仅是对叙事学的丰富和发展,更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以隐秘的方式对男权制度进行了抨击。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研究和探讨有利于构建一系列涵盖双重叙事运动的研究范式:双重伦理模式、双重叙事视角模式、双重情节模式等,有利于更好地发展叙事学。

目前,国内学者申丹是双重文本研究的引领者与探索者。2005年,她以一篇《选择性全知、人物有限视角与潜藏文本—重读曼斯菲尔德的〈唱歌课〉》率先开始了对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双线叙事研究;2009年,《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一书的出版,更是为双线叙事研究指明了方向;2019年,《明暗相映的双重叙事进程—〈莳萝泡菜〉单轨反讽背后的双轨讽刺》为双轨叙事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范例,并取得了重大成果,不仅极大程度地丰富了我国的叙事学研究,更是打破了传统文学批评的束缚,挖掘了作品中更有深度的意义和审美价值。事实上,由于曼斯菲尔德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容许公开地抨击男权压迫,她便借助“双线叙事”这一障眼法,将为女性发出的真实自由的呼喊藏匿于潜文本之中。而对此进行研究正是挖掘作者真实意图和发现潜藏文本最好的方式。

五、余论

由于结构的松散和叙事的跳跃,长期以来,评论界出现了很多对曼斯菲尔德的作品解读不透彻甚至是误读的现象。的确,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文本分析,有可能曲解作者的本意。例如,西尔维亚·伯克曼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灵魂绝望的选择》一章中,将《启示》界定为“对神经质的妇女严厉无情的研究”,揭露出一个“贪婪、自私、急躁易怒、神经过敏”的女人形象。但通过分析潜藏文本,截然不同的结论便呈现眼前。阅读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作品,会发现它们与“玩偶”型妇女的社会生存悲剧有一定的互文性,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联系曼斯菲尔德漂泊不定、起伏动荡的短暂一生,再聚焦这一类作品,此时已不能再仅仅将它们归纳到揭露女性细腻微妙心理的意识流作品之流;若仅欣赏作品中的写作技巧,也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作者所隐含的真正意图。这一切都为对其作品中的双线叙事进行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潜藏曼斯菲尔德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热门还是热闹?4月加州鲈见涨,但下半年行情潜藏危机
Mother's hands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影 子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短篇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评介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