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银凯
2021年,我校依托宿迁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暨“STEM”教育科学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養工作。工作室师资雄厚、科技活动类型丰富,在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和中学生英才计划前置选拔与测试、中期选题和研究指导、后期培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精挑细选“觅”人才
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原有的“三级”人才培养机制优化成“四级”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立了科创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方资源,严格按照青创空间办公室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精选创新人才。以青创空间科技社团为载体,依托社团对接各类科普活动和创新大赛,根据学生特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在师资上,学校从省内外专聘兼职科技辅导员、高校人才培养专家,由单一的校内师资模式转为多方联合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选拔方面,由单一推荐、审核,优化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创实际表现、综合评价等确定推荐人选,青创空间办公室考查,再报学校审核的多元选拔、评价体系。
二、尽心用“新”来培养
(一)弘扬科学家精神,上好创新人才培养第一课
每年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去到省内高校,聆听院士、专家的科普讲座,依托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云上科学营等平台,开展以“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的各类活动,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潜心科研、淡泊名利、严谨治学的作风,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好头。
(二)促进学科融合,用好科技竞赛这一有力“抓手”
积极探索基于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构建“新”的知识架构。比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依托信息系统搭建,促使学生了解更多有关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知识;在语文文学创作上,教师结合“新”知识、“新”技术,鼓励学生采用科普、科幻的写作形式,提升创新思维。
依托青创空间办公室进行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和训练,通过科学素养考查、赛事技能测试等一系列考核,推选优秀创新人才参加各类科技赛事,通过项目实践、创新探究等环节,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三)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
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动手实践、艺术创新和劳动教育融入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中,组织学生参与科幻画创作、校园创意作品征集活动暨“金点子”好创意作品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加入科技社团,开展科普创新活动和科学实验等,助力其全面发展。
(四)科学体验实践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依托青少年科学体验实践团,组织学生开展科学体验实践活动。学生先后走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参加科学体验和研学活动,通过体验高校科技创作、参观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参与高校科创英才沙龙分享会等方式,促进自身对基础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实践能力。
(栏目编辑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