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璐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
湿地公园作为我国湿地保护的重要阵地,其科普宣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功能,也是湿地公园开发建设的重要目标(林邦俊, 2019)。相较于国内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已有百余年历史,更注重参观者的户外体验及知识传播(但新球等, 2009)。英国伦敦湿地中心通过展览馆、展示长廊、休息亭、观察台等各种展示方式的合理布局,以及交通线路的合理引导,让游客在有序的展览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湿地保护意识(刘璐,2015);日本湿地公园更关注生态环境教育,通过创意的科普宣教产品、完备的湿地展览讲解系统,以及互动性极强的问题竞猜体验活动,让游客在领略湿地风采的同时,深刻了解湿地相关知识(董雪,2014);澳大利亚的特色橡树吊床湿地通过远程摄像机,让游客身临其境的观察湿地生物的动态变化(Ernst,2011);新加坡双溪部落自然中心内设置教育中心、展览室以及多个隐蔽观鸟点和观鱼台(Sevilla Christine, 2011);英国野禽与湿地基金会中心通过专业的解说系统、湿地展览会和讲座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美国奥兰多伊斯特里湿地公园通过长约3.2 km的观鸟游步道、大量专业的解说系统、不同类型的湿地讲座和湿地展览会向大众普及湿地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王金元, 2004)。我国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通过各种博览展示产品、不同形式的民俗展馆以及文化体验活动,展示当地历史文化的乡土风情(李朝秀, 2008);香港国际湿地公园通过丰富多变的形式和室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向游览者清晰有序地展示湿地的奥秘(陈晓丽, 2017)
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对湿地公园政策法规和规划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很多,但对于湿地公园科普宣教方面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实践建设水平较低。本文开展福禄河公园科普宣教体系研究,对于完善丰富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的理论研究以及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广西百色市右江区西南, 地理坐标为106°33′51″—106°37′47″E ,23°44′35″—23°49′31″N。湿地公园涉及龙景街道的福禄村和大楞乡中华村的部分区域,包括福禄河水库及两侧护岸森林带、福禄河水库以下全部福禄河段及其两侧稻田。湿地公园总面积659 hm2,湿地面积313.5 hm2。科普宣教设计主要涉及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总面积18.59 hm2(图1)。
图1 项目区位图Fig.1 Project location
1.2.1 湿地资源概况福禄河湿地资源分为河流湿地、人工湿地两个湿地类,包括永久性河流、库塘、水产养殖场、稻田4种湿地型,湿地总面积333.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9.58%。福禄河湿地已知有脊椎动物5纲28目82科220种,其中,哺乳类5目10科15种,鸟类15目42科12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9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种13种,近危种8种;CITES附录Ⅱ物种18种。福禄河湿地已知维管束植物117科307属392种(含变种、亚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有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和樟(Camphora officinarum),广西重点保护植物有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和硬叶兰(Cymbidium mannii)。
1.2.2 文化资源
1)“那”文化。湿地公园周边主要是壮族居民,壮族先民把野生稻驯化为栽培稻,是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壮族是稻作民族,他们称水田为“那”,冠以“那”字的地名遍布珠江流域及整个东南亚地区。“那”文化是在文化生态学视野中的壮族文化,不仅表现为一种稻作文明类型,而且以其整体性显示出区域文化的个性特质,成为生息于该地区居民的鲜明标志和历史印记。
2)百越古道水路文化。广西西南地区的右江是古代滇、黔、桂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大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千百年来,百越民族先民就是通过这条水路越过群山的阻隔和遥远的人们交换物品和信息。福禄古镇地处水路咽喉、商贾云集,是百越古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中原文化、滇文化、岭南文化相互交融和碰撞,在古道交汇处的福禄村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
湿地保护意识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改变是湿地宣教工作的根本目标(马广仁, 2017)。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系统规划的目的和意义,不仅限于湿地知识的传播、湿地文化的弘扬以及对湿地生态保护与合理利用形成推动的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对公众湿地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提升,展现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文明思想发展历程及当下社会对自然、动植物的敬畏和关注,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
百色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解说系统希望以打造湿地小学建设范式为核心,以创建百色首个“那”文化户外宣教基地为特色,以建设功能复合的宣教展馆为重要任务,以构建互动体验的自然乐园为导向,通过趣味的宣教设施、创新的解说产品、丰富的宣教活动,加深公众对湿地资源的认识,扩大福禄河湿地公园的影响力,更好地保护湿地资源,实现人与湿地的和谐相处。
根据福禄湿地的核心特色资源,确定了2个一级宣教主题,6个二级主题,并将主题拓展,选择了12项相应的解说内容(表1)。其中,一级主题为“美丽河湾湿地,水畔福禄生活”,旨在突出展示湿地公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
表1 广西百色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主题Table 1 Guangxi Baise Fulu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mission theme
湿地公园宣教解说系统以宣教展馆、长廊、停留点、栈道、园路等设施为基础,在统筹考虑使用人群、现状资源的基础上,遵循功能集中、特点突出的布局原则,最终形成了“一区、两核、三径”的布局结构(图2)。“一区”指一片“那”文化户外宣教基地;“两核”指1个以福禄小学为载体的湿地教学实践场所和功能复合的湿地宣教展馆;“三径”指3条自然探索体验路径。
图2 科普宣教系统规划布局平面图Fig.2 Plan for science dissemin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湿地公园周边主要是壮族居民,“那”是壮族文化的根,“那”文化是湿地公园宣教的核心特色。结合核心特色,创建百色首个“那”文化户外宣教基地成为湿地公园宣教体系构建的目标之一。鉴于“那”文化之于壮民、湿地公园的重要性,我们把“那”文化体验区设计在宣教区交通便利的入口区域。宣教主题围绕“那”文化,包括以下2个次级宣教主题:1)“福禄河岸的那生活”宣教主题,将以“那”文化为线索,分别提供据“那”而作、凭“那”而居、赖“那”而食、靠“那”而饰、依“那”而乐5个文化场景,让体验者感受壮乡的魅力与风采。宣教载体主要依托宣教长廊,结合小品设施和趣味宣教牌进行展示。2)“稻田湿地的前世今生”宣教主题,展示人工稻田以及恢复后的自然湿地,强调人们的生产生活对自然湿地的重大影响,强化湿地保护的意识。
福禄河湿地现状宣教展区不到90 ㎡,在功能上要有灵活多变的展示空间,来满足不同时期的布展需求,还需要有一个较为开阔的公共空间,用于湿地课堂教学。通过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的宣教馆布展研究,确定了最适合福禄湿地的展陈模式,也就是资金投入比较低,空间变换灵活的展板、视频、模型3种展陈方式(但新球等, 2011)。
展陈序列包括湿地命脉、河湾生机、印象福禄和百越古道、千年福地4个宣教主题:1)湿地命脉区主要通过墙面展板的形式,展示福禄河水质的重要性和周边的重要湿地。同时,整体造型设计上,摒弃了传统矩形展板形式,通过背景展墙与前景展板相结合的形式,展现福禄河湿地纯净的自然生态之美。2)河湾生机区通过墙面展板和装置互动的形式,主要展示福禄河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之一的桂西黔南石灰岩地区的生态特点。3)印象福禄区作为对福禄河湿地不同地点、不同时节的美丽风光的集中展现,将通过大型展墙和互动装置的形式,使参观者领略福禄河秀美风光,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4)百越古道、千年福禄区呈现了壮族普通民居的室内生活场景,集中展示壮族人家的衣食住行,参观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普通壮族人家的生方式。
一个成功的湿地学校必定有适合于它们的特色活动方案、活动课程开展场地、设施设备以及良好的教师团队,这是湿地学校建设的4个重要路径(周媛, 2017)。福禄河湿地学校采取与福禄小学共建的模式,利用小学已有资源,推动湿地学校的建设(李明山等, 2009)。本次湿地学校营建的重点工作,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设备建设和软件内容课程策划两个方面:1)硬件建设。湿地宣传廊设置于校门入口西侧空地,长度为10 m,木结构廊架,配合宣教展板,可在其内开展走进福禄河湿地相关主题活动。湿地教室利用福禄小学现有空置教室,进行简单的装修,并摆放解说宣教材料,作为湿地文字性知识讲解的主要室内场所。2)软件内容课程策划。以当地湿地作物资料为基础,通过课程开设,对湿地作物品种、采摘方法和相关食品制作进行讲解;以传承发扬历史悠久的壮乡“那”文化为目标,围绕“那”文化开展相应的教学课程(表2、表3)。
表2 共建湿地小学活动策划Table 2 Co-construction wetland primary school activity planning
表3 共建湿地小学课程策划Table 3 Co-construction wetland primary school curriculum planning
结合湿地公园动植物等宣教资源,分别在科普宣教区和合理利用区设计以下3条主题解说路径:
1)“水鸟的邀请”互动体验路径。径长约450 m,位于科普宣教区西侧,紧邻现状稻田,架浮于沼泽之上,其所处生境,也是水鸟生活的极佳场所。这条解说路径内容表达,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湿地水鸟作为湿地的主人,把游客变成探访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家园的客人,用鸟儿的口吻,向游客介绍自己熟悉的栖息环境、喜爱的食物和不同的形象特点。
2)“湿地精灵寻踪”趣味探索路径。路径长约1 245 m,穿越了多种生态系统。路径南段紧邻福禄河河岸,途经片区自然湿地特征最为显著,串联了湿地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湿地类型,包括库塘湿地、灌从湿地、草丛沼泽、稻田湿地等。路径北段穿越山体密林,沿路植被种类丰富,为林鸟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依托南北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设计南段沿河的“植物寻踪”和北段穿林的“林鸟寻踪”两大宣教主题。“植物寻踪”宣教对象为湿地公园内的典型湿地类型及湿地植物,“林鸟寻踪”宣教对象为近年湿地公园内观测到的珍稀度及出现频率高的林鸟(张富斌, 2018)。
3)“水生蔬菜知多少” 科普认知路径。路径长约372 m,环科普宣教区水生蔬菜种植塘布置,重点宣教福禄湿地内具有经济价值的湿地植物。为了提升游客体验的乐趣,采取蔬菜解说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沿路选择3处平坦小场地,可定期开展植物认知、种子采集、标本制作和果实收获等活动,增强游客与自然的互动。
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和恢复的重要载体,也是湿地科普宣教的重要平台(冯潇, 2018)。完善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能使游客与湿地资源间建立关联,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湿地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敖明舒等, 2019)。广西百色福禄河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规划,通过对湿地使用人群、湿地核心资源等方面的多维度思考,构建了具备环境教育、湿地科普、自然体验、自然观察、休闲游憩和持续创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普宣教体系,在游客与湿地资源间建立良好关联,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湿地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