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大班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

2024-03-08 18:54朱世芬
教育·校长参考 2024年1期
关键词:幼小游戏家长

朱世芬

在创新幼儿大班体育活动时,教师实施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对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内容局限固化、形式单一机械以及幼儿缺乏兴趣这三个问题,并且明确其是阻碍幼儿身体机能发展的主要因素;其次,把幼小衔接目标融入体育教育目标中,设定出增强教育连贯性、融入趣味性元素以及提高幼儿主动性的原则;最后,在学习与借鉴多种教育经验后,确定并运用挖掘网络资源、设置差异目标、运用趣味游戏、组建运动小组、设计课后任务以及推行家园共育这六个方法,科学构建体育活动。

一、幼儿大班体育活动现状

(一)内容局限固化

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体育活动是增强幼儿身体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并且活动内容是直接影响教育效率与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目前的幼儿大班体育教育中,教师多选择游戏或者团体操作为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虽然可以为幼儿提供运动的机会,但是显现出较大的局限性,幼儿身体素养无法得到全方位提升。长此以往,幼儿无法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且身体机能发展逐渐失衡。

(二)形式单一机械

体育活动的形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幼儿的参与度。在大班阶段,教师多运用“带领”或者“讲解”的方式作为活动的开端,并为幼儿提供自主体验或者合作完成活动的机会。这一形式虽然可以达成体育教育的目标,但是具有较强的机械性。一方面容易导致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分心,另一方面使得体育活动丧失生机与活力,进一步致使体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幼儿缺乏兴趣

在幼儿阶段,兴趣是儿童参与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只有充分激发其兴趣,才可以提高其主动性,从而保证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大部分幼儿教师只关注到了游戏这一种体育活动的价值,并且仅仅把幼儿作为活动的参与者,所以幼儿多在教师指导下被动进行体育活动,无法感受到自主探索、自由创造的乐趣,久而久之,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逐渐消失。

二、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大班体育活动设计原则

(一)增强教育连贯性

幼小衔接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时期,标志着幼儿即将进入一种包含更多规则、更多目标与更多任务的学习阶段,所以若衔接工作做得不到位,幼儿不仅会承受较大的学习压力,还会产生明显的不适应感。对此,幼儿大班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坚持“增强教育连贯性”的原则,引入适合幼儿身体素质且与小学体育关联性较强的教学内容,运用符合且能够促进幼儿身体机能提升的活动形式,保证幼儿处在持续性发展的状态。

(二)融入趣味性元素

幼儿处在对于趣味性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的阶段,并且其自律性以及自控力较差,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注意力,此时教师必须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在体育活动中融入丰富多样的趣味性元素。除此以外,目前小学也在运用“快乐教育”“天性释放”等理念,重视丰富儿童的体验,所以教师在设计幼儿大班体育活动时,必须坚持“趣味性”原则,给予幼儿快乐体验,保证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顺利衔接。

(三)提高幼儿主动性

提高幼儿的主动性不仅是增强幼儿教育效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幼儿树立良好意识与习惯,为后续学习与生活做准备的重要原则。幼儿大班教师站在“现在”与“未来”的交叉口,也必须以提高幼儿主动性为指引,创设更多需要幼儿参与和体验的体育活动,关注幼儿长期运动习惯养成,保证其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

三、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大班体育活动实施策略

(一)挖掘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对教育内容进行丰富与创新是增强教育生命力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的幼儿大班体育活动中,教师选取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并且往往围绕着幼儿教育目标筛选教育内容,缺乏衔接的意识,这就导致幼儿身体素养长期发展受到限制。与此同时,网络是新时代下承载以及传播多样资源的重要平台,若教师能够从其中挖掘具有价值的教育理念与资源,便可以对体育活动进行创新。幼儿园大班教师在网络中搜索适合幼小衔接阶段的体育活动设计方案以及实施细则,并且在筛选以及整合后,规划并开展具有新颖性的体育活动。例如,教师为了创新团体操的内容和形式,在网络中搜索并观看“篮球团体操”的相关资源,随后确定以下长期活动方案:首先,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拍球、运球、传球等动作,为活动有序开展打好基础;其次,把从网络中搜索到的篮球团体操拆解成多个简单且易操作的动作,并且将其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进行排列,在此基礎上带领幼儿逐个掌握动作要领,以此既提高幼儿篮球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又锻炼幼儿合作配合能力;最后,教师从网络中选取新的音乐伴奏,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动作重新编成一段团体操,带领幼儿把音乐与动作一一对应起来后进行完整练习。由此教师把从网络中挖掘出的资源运用在体育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更为多样的体育形式与技能,为其后续体育学习做好准备。

(二)坚持因材施教,设置差异目标

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设置明确的目标,才可以保证教育方向不偏移。在目前的幼儿大班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设计体育活动目标,没有考虑到幼儿身体素质的差异性以及运动潜能的差异性,这就导致不同水平的幼儿无法获得最为合适的体育教育,进一步影响其个体发展。对此,幼儿教师应立足幼小衔接,贯彻“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设定具有针对性以及差异性的活动目标,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首先,为了准确把握幼儿的身体素养与潜能,在幼儿进入大班后,便运用一系列体能测试考查幼儿,随后把幼儿粗略划分为低体能水平和高体能水平这两个层级;其次,教师针对两个层次的幼儿设定学期整体体能提升目标,要求低体能水平幼儿达到平均标准、高体能水平幼儿掌握更为多样的运动形式与技能;最后,教师在每一次具体的体育活动中,根据整体目标延伸出本次活动的细化目标,如在带领幼儿学习立定跳远时,设置目标为低体能水平幼儿跳到87厘米以上、高体能水平幼儿跳到92厘米以上,以此保证每名幼儿均拥有进步的空间与机会。

(三)运用趣味游戏,调动幼儿热情

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可以为幼儿带来有趣的体验,促使其产生高涨的热情。但是目前幼儿大班教师选择的游戏较为陈旧,缺乏创新,导致幼儿在参与几次后便丧失了兴趣,进一步影响其在体育活动中的主动性。对此,教师注重为体育游戏添加趣味性的元素,保证幼儿能在具有新鲜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每次体育活动,从而充分释放体育游戏的价值。首先,教师将现有的民间游戏中的元素与体育运动进行融合,促使幼儿产生好奇心,调动其热情。例如,教師选择“123木头人”的游戏,划定5米的距离后,要求幼儿在听到“123”报数后,从出发线向前蛙跳,然后在听到“木头人”后迅速定下动作,规定最先蛙跳至终点线处的幼儿获得游戏胜利,并且淘汰在过程中未及时停下动作的幼儿,以此把蛙跳这一运动渗透在游戏中,促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锻炼弹跳能力、平衡能力等。其次,教师还可引导幼儿自主创设游戏并参与,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效活跃体育活动中的气氛。如在教授幼儿平衡木的使用方法后,要求其运用5分钟时间设计出一个游戏,随后邀请其阐述并展示游戏过程,以此幼儿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平衡木进行探索,相较于要求其枯燥练习这一形式,更加切合幼儿的喜好,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体育运动。

(四)组建运动小组,培养兴趣爱好

俗话说“三岁看老”,幼儿是儿童意识与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若教师能够在此时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便可让幼儿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之中。在幼儿阶段,开展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素养发展,还可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运动与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其把偶然性的运动行为转化为持续性、长期性的兴趣与爱好。与此同时,因为幼儿的自控力与自律性不足,所以教师若想要培养幼儿对体育的兴趣,必须构建出能够监督幼儿行为的体育教育模式。基于此,幼儿园大班教师组建运动小组,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督促的机制,引导幼儿逐渐把运动当成一种爱好。例如,教师在幼儿已经学习与掌握了一定种类后的体育运动形式后,第一步,在班级中组建羽毛球、篮球、跑步等小组,随后给予幼儿自由选择的权利,规定其至少参加一个小组,然后幼儿会根据自己对不同运动的偏好成为运动小组的组员;第二步,在每周的体育课上,要求幼儿与自己小组组员站在一起,随后教师来到每个小组教授其该项运动的新知识与新技巧,并且为其设置自由练习的时间,以此促使幼儿在具有连贯性的行为实践中,发自内心地热爱上运动。由此教师依托运动小组这一形式,创新体育活动,引导幼儿在衔接期养成长期的兴趣爱好。

(五)设计课后任务,助力习惯养成

在幼小衔接这一阶段,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当下的发展情况,还要注意组织幼儿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所以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不能仅仅重视单次的活动效果,而是需要着眼于培养幼儿的习惯,从而为其快速适应小学体育课程奠定基础。在传统幼儿教育模式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园内才是体育教育的场所,忽视幼儿在课后的表现与行为,这就导致幼儿的运动行为不具有持续性。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教师着手为幼儿设计课后的体育任务,引导其有规律地进行运动,进一步树立定期定量运动的良好习惯。例如,在幼儿已经基本具备跑步的平衡能力、肺活量后,首先教师要求幼儿在每日回到家中后,选择人少开阔的地方,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跑动10—20分钟,以此运用任务推动幼儿锻炼;其次,为了避免幼儿消极敷衍对待课后任务,教师每两周抽查一次幼儿课后任务完成情况。除此以外,教师为了避免幼儿在机械性练习中丧失兴趣,设计出更加新颖的课后任务,如要求幼儿在每周末约上小伙伴,一起“投沙包”“踢毽子”等,通过需要幼儿实践参与的活动,把幼儿从室内带到户外,避免其窝在家中长时间躺卧不运动。由此教师设计运动任务,延伸体育活动至课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促进幼小衔接培养目标达成。

(六)推行家园共育,多维提升能力

家园共育是一种近些年较为流行的幼儿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提供专业教育力量支撑的同时,与家长建立紧密的联系,随后与家长共同关注幼儿的长期成长情况。与此同时,运动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仅通过园内体育课程,无法完成体育教育的任务。基于此,教师把体育活动与家园共育有效结合,和家长协作配合,延伸体育教育,以期多维度提升幼儿的运动能力。首先,教师要将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传达给家长,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家长明白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缺失足量运动的危害,以此引起家长的重视,推动家长自发陪伴与监督幼儿运动。其次,教师构建起与家长的双向反馈机制,把幼儿在园中的体育活动表现告知家长,同时从家长处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运动习惯、运动时长、健康状况等,以此既为教师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计划提供依据,又为家长创设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机会。最后,教师定期在园内举办亲子活动,在活动中融入体育项目,既促使幼儿在家长陪伴下主动参与活动,又帮助家长更为直接地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由此教师通过家园共育模式,与家长就体育活动进行沟通与交流,为开展帮助幼儿扬长避短的活动创造条件,助力幼儿多维能力提升。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时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所以幼儿教师应该尝试将幼儿教育中的各项内容与小学对应部分接轨,促使幼儿在学习与参与中,形成正确的意识与习惯,从而为后续快速适应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在大班中开展体育活动,既要考虑幼儿当下身体情况,又要关注其长期发展,这与幼小衔接的目标不谋而合。为此,幼儿教师应立足大班这一特定幼小衔接时期,设定体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以期为幼儿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猜你喜欢
幼小游戏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数独游戏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