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润 华伟伟
胃癌是一种由胃壁内部细胞恶性转化引起的癌症。其病因不完全清楚, 但与多种因素有关, 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以及食物摄入等。研究表明, 某些基因突变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环境因素也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素, 其中包括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饮酒、饮食不当等。胃癌患者在进入晚期后本身身体质量状况相对较差, 再加上受到化疗和放疗等治疗方式的影响, 患者的体质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化疗药物不仅疗效较差,并且不良反应严重, 会导致患者痛苦的程度增加, 对于患者的治疗信心会造成极大的影响, 在对胃癌患者进行治疗时, 尤其是针对不能接受手术治疗, 并且对于放射治疗和化疗的耐受性较差的患者, 将中医药物应用于其中,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1-3]。而在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研究人员认为需要给予患者有效的病情分析, 并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期, 对于患者后续的手术切除以及化疗方案的设置打下坚实的基础[4]。为了使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改善, 研究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分析, 为患者选择不同的影像学诊断方式, 进而使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提升。研究人员需要针对这一技术和方法进行相应的优化并建立良好的理论体系, 进而满足胃癌的诊断需求, 使低剂量多层CT 能够在临床上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5]。本文探讨在对胃癌术前新辅助化疗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将多层螺旋CT 应用于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患者的诊断可用性, 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6 年1 月~2021 年12 月本院80 例确诊为胃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35 例, 女45 例;年龄46~71 岁, 平均年龄(58.6±4.3)岁。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本次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年满18 周岁;符合研究目的及要求;能够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参与并遵守研究方案;患者精神正常,意识清楚, 依从性良好, 资料完整。
1.2.2 排除标准 患有严重心血管、肝肾、血液或呼吸系统等器质性疾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功能异常;有严重的感染或过敏史;正在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有药物滥用史;对本研究药物或其他试验物质过敏;妊娠、哺乳期或有生育计划;不能配合研究要求或无法遵守研究方案的其他原因。
1.3 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 检查。多层螺旋CT 诊断方法:选择型号为uCT760 的联影64 排CT。患者保持仰卧位, 采用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90~250 mA 进行扫描。先进行自膈顶至盆底的平扫, 然后通过肘静脉注射造影剂, 8、25、120 s 后分别进行动态增强扫描, 以获取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图像。最后, 使用工作站实现图像矢状位和冠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由本院2 名临床影像学诊断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阅片, 对于意见不统一的相关结果由专家进行会诊, 获得统一的意见后再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调整。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将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 分析多层螺旋CT 应用于胃癌患者TNM 分期中的诊断准确率。
TNM 分期标准[6]:①T 分期:T1:肿瘤浸润黏膜及黏膜下层;T2:肿瘤浸润肌层及浆膜下层;T3:肿瘤浸润浆膜层但未侵犯相邻器官;T4:肿瘤侵犯相邻器官。②N 分期:N0:无淋巴结受累;N1:原发灶边缘3 cm 内1 个或多个胃周淋巴结受累;N2:原发灶边缘3 cm 外1 个或多个胃周淋巴结受累。③M 分期:M0:无远处转移;M1:有远处转移。
1.5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数据统计工作由专业数据处理人员采用SPSS22.0 for Windows 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诊断方式的T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 多层螺旋CT 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T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式的T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n, n(%), n=80]
2.2 两种诊断方式的N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 多层螺旋CT 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N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种诊断方式的N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n, n(%), n=80]
2.3 两种诊断方式的M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 多层螺旋CT 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的M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种诊断方式的M 分期诊断准确率对比[n, n(%), n=80]
近年来针对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已经十分活跃, 已经成为肿瘤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一项重要检查指标,对胃癌进行有效的检测甄别和病理分型对于患者的预后恢复来说极为重要。胃癌属于一种临床上的常见消化道肿瘤, 这种疾病以中老年人群为多发人群。伴随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 及近年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胃癌的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癌症的发展分为癌前病变以及早、中、晚的不同时期, 消化道早期癌症和癌前病变的患者, 病变一般局限在黏膜层, 尚未发生淋巴结转移、黏膜下层扩散的情况[7-10]。如果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不仅治疗的有效率高, 而且患者的预后效果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在针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 医务人员可根据胃癌分期为患者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而目前临床研究人员认为, 不仅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状况对化疗以及手术方案进行调整,同时在针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还需要准确评估患者的临床分期变化, 对于指导手术时机以及判断患者的预后恢复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手术探查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属于判断胃癌临床分期的金标准, 但这一治疗方式在应用过程中创伤较大, 并且部分患者在发生胃癌后身体状态较差, 缺乏对手术的耐受性, 这也就直接导致这一方案的临床应用遭到了限制, 因此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认为需要选择一种无创、无风险且无痛苦的检查方式, 对胃癌患者的早期临床分期进行评估, 进而保障患者的临床治疗工作能够更为顺利地开展[11-13]。多层螺旋CT 是一项现代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检查技术, 这一检查技术与传统的消化道钡餐、胃镜检查等胃癌检查手段相比, 多层螺旋CT 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能够更加客观地显示患者的胃部状况, 了解患者在发病后的病灶部位, 形态和特点, 对于患者的病情明确以及后续的治疗工作开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像学支持作用[14-17]。而在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调查中认为, 不仅需要在诊断过程中明确患者的个体状况, 同时还需要保障患者在接受诊疗时的安全性, 降低外界因素对患者的诊断结果产生的影响,提高患者的诊断效率与诊断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 将这一诊断方案应用于患者的病情分析中, 结果显示, 多层螺旋CT 的T 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7.50%, N 分期诊断准确率为96.25%, M 分期诊断准确率为100.00%, 与病理组织学检查对比,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多层螺旋CT 应用于胃癌患者的病情诊断中, 对胃癌患者手术前的新辅助化疗提供了较为可靠的TNM 分析评估参考。而在本次研究中发现, T1期和T3期内出现了1 例漏诊的情况, 这可能与平坦型和凹陷型胃癌的病情发生特点有一定的关联性, 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都有可能导致误诊或者漏诊的情况发生。N 分期在进行判断时, 相关工作人员主要参考淋巴结转移, 一般情况下诊断难度较小, 医务人员可通过这一诊断方式明确患者的病情状况。首先, 多层螺旋CT 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 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胃癌[18-20]。在扫描过程中, 患者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体位, 使得扫描出来的图像清晰度更高, 也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和分布等特征[21]。多层螺旋CT可提供三维重建图像, 方便医生进行更加全面、准确的诊断。这种技术能够对多个角度、多个平面的影像进行处理, 形成三维图像, 让医生可以全方位地观察患者的胃部情况,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22]。多层螺旋CT 还具有快速、无创、非侵入性的特点, 能够大大缩短检查时间, 并减少患者在诊断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在扫描的过程中, 患者无需住院, 可以直接进行门诊检查, 大大缩短了检查时间。多层螺旋CT 还可结合造影剂进行动态扫描, 有助于评估肿瘤的血管供应情况, 从而更准确地确定胃癌的恶性程度, 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多层螺旋CT 在胃癌患者的诊断中具有许多优势, 其高质量的图像、三维重建、快速、无创和结合造影剂的动态扫描等特点, 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缩短检查时间, 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适, 为胃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23]。CT 检查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具有较多的优势, 但这一诊断方式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 研究人员在研究中表明, CT 检查的辐射剂量相较于常规X 线检查来说更大, 因此随着CT 检查在临床应用的不断广泛研究, 研究人员认为需要选择一种合理的方式对CT 检查的辐射剂量进行控制, 而低剂量多层螺旋CT 应用于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成了影像医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
综上所述, 胃癌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而在针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 研究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前将多层螺旋CT 应用于患者的病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并且将其应用于中晚期患者的病情判断中, 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具有可应用价值, 值得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