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灵鸽,汤朝晖,黄勤挽,唐慧玲,
1 达州中医药职业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2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5
我国用糖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大雅·緜》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礼记·内则》:“妇事舅姑,如事父母……棗栗飴蜜以甘之”。等记载。这说明“饴”作为最早的糖,已广泛应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中医药领域,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已使用饴糖作为温中补虚、补养气血的要药。中医认为:糖,“其味甘,其性平”,属于“甘味”的范畴。
甘味,是中医对药物性味的分类之一。《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指出“甘缓”这是对甘味作用的最早概括。现代药学认为,中药的甘味属性是有物质基础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甾醇、皂苷类等是甘味中药甘味的主要来源[1]。其中,糖类是甘味中药产生甘味的主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甘味中药所含的糖及糖类物质比较丰富。通过对甘味中药糖类成分的分解,发现甘味中药中含有单糖、二糖、低聚糖等糖类及糖醇、糖苷类物质。如鼠李科枣属植物、葫芦科植物甜瓜子、罗汉果;玄参科植物玄参以及桔梗科植物党参等含有葡萄糖、果糖等单糖;石竹科植物太子参、禾本科植物白茅根的根茎则以蔗糖等二糖为主。百合科植物黄精、玄参科植物地黄、茜草科植物巴戟天所含糖类成分主要是低聚糖(寡糖)。女贞子、肉苁蓉两味中药所含糖类成分主要是糖醇类。此外,还有含糖苷类中药甘草、绞股蓝、甜叶菊、石韦等。因此,可以说糖及糖类成分是中药甘味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糖与中医“甘”味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糖的种类、糖的功效及糖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加强中医学领域对糖的认识。
“药食同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核心思想之一,意指食物与药物起源相同,两者之间的分界线并不明确,某些食物同时具备药物的功效[2],某些药物也可作为食物来食用。据此,中医用糖的种类主要由饮食物及含糖的甘味中药两部分组成。
来源于饮食物的糖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来源于饮食物的加工品中。《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中国古人以饮食的酸苦甘辛咸作为调和脏腑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的糖——“饴”即用玉米、大麦、小麦、粟或玉蜀黍等粮食加工发酵而成。后来随着制糖工艺的逐渐成熟,由甘蔗、甜菜等经济作物为原料提炼而成的蔗糖被加工为白砂糖、红砂糖、冰糖、黑糖等糖类结晶层出不穷。第二种:来源于各类植物花的蜜腺中,通过蜜蜂科昆虫的采集、酿造形成甜性物质并贮藏在蜂巢内,称之为“蜂蜜”。我国食用蜂蜜的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即被列为上品,称其可除百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老延年。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又相继研发了蜂胶、峰乳、蜂王浆、峰花粉等糖类食物[3]。
以上两种途径作为重要的糖类来源,多以果糖、葡萄糖等单糖的形式被人体直接吸收,或以蔗糖等二糖的形式通过水分解成单糖后间接被人体吸收,进而产生热能,供应机体所需的能量,恢复体力,解除疲劳,是人体的三大能量来源之一。
由于糖类、苷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是甘味中药甘味的主要来源,含糖的甘味中药亦是中医用糖的来源之一。含糖的甘味中药所含的糖及糖类成分较多,以多糖的形式存在于甘味中药材中。如在豆科药用植物黄芪、葫芦巴,百合科药用植物百合、麦冬、黄精、芦荟、知母等甘味中药药用植物中均含有以相应植物名称命名的多糖[4],主要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素问·五脏生成篇》:“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确定了五味与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糖为甘味之品,甘作为五味之一,清代医家汪昂在《本草备要》总结为“能补能和能缓”,基本概括了包括糖在内的甘味药的药用功效。
《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可将以甘药”。指出虚损的病证可补之以甘味。金元医家李东垣首创甘温补中,以补中益气汤甘温之黄芪、人参、白术,甘平之炙甘草共奏甘温除热之力。明代医家张景岳以甘药论治肾脏虚损,其所创左归丸、右归丸皆加甘平之山药、枸杞子,甘温之熟地黄以滋补真阴。明清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等治热病耗伤胃阴,皆重用生地黄、麦冬、石斛等甘寒养阴之品。此外,针对胃阴亏虚之益胃汤,其使药即为冰糖,用以濡养肺胃之阴。因此,可以说,“调以甘药”是治疗脾胃虚损病证的基本原则。
表1 甘味中药含糖及糖类成分一览表
2.1 缓急止痛作用 甘味之品的缓急作用,以缓解筋肉脏腑之急为主。如治疗脚腿挛急和脘腹挛痛的芍药甘草汤酸甘合用,意在化阴养血,阴复筋肉得养而拘挛自除。治疗脏腑挛痛的代表方小建中汤,以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再有甘草之甘缓,大枣之甘温共奏温中缓急补虚之力。
2.2 缓解药物毒性的作用 古代常常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是药物的偏性。现代药物的毒性一般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有毒的药物一般药性峻烈,作用迅速,故难以持续发挥其药效。甘味药具有缓解药物的峻烈之性和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的作用[23]。《伤寒论》十枣汤中芫花、甘遂、大戟均为苦寒有毒之品,攻逐水饮,力猛效速,大枣甘温,补中益胃,既制诸药之毒,使攻邪不伤正,又可缓和药物的峻烈之性。大陷胸丸针对实热结胸证,在使用大黄、芒硝、甘遂泄热逐痰的基础上加用白蜜,以缓上药之峻烈,防其伤及胃气,更因白蜜能缓主药运行之速,以使主药久留体内,延长主药作用时间。
2.3 和中作用 甘味药具有和中的作用,调和脾胃的消食类药物大部分为甘味之品,如保和丸中山楂、莱菔子、茯苓三味主药,皆为甘味之品,其中山楂酸甘,善消肉食之积;莱菔子甘平,善于消食除胀;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四药共奏消食和胃健脾之功,以恢复脾胃气机的升降功能。
2.4 调和作用 疾病的临床表现往往复杂多变,有寒热交错、虚实相兼或表里俱病,这就要求在治疗时要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或表里双解。但是,由于使用的药物性质相反可能导致疗效欠佳,因此需要佐入一定的甘味药(多用甘草),以调和寒热、调和补泻或调和表里。如半夏泻心汤中甘草调和黄芩、黄连之苦寒与干姜、半夏之辛热,黄龙汤中甘草调和大黄、芒硝之寒泻与人参、当归之温补,防风通圣散中甘草调和防风、荆芥、麻黄、薄荷之解表与大黄、芒硝、栀子、滑石之攻里,以达到表里双解的作用。
2.5 滋润作用
2.5.1 润肺止咳作用 中医自古认为中药材生药的炮制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药物疗效。其中,蜜炙法是将洗净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定量炼蜜共同拌炒。中医许多药物均采用蜜炙的方法来增加其润肺止咳之效。如蜜炙百部、蜜炙款冬花、蜜炙枇杷叶、蜜炙甘草等。以蜜作为主要辅料,制成的中成药如蜜炼川贝枇杷露,中西药复方制剂小儿止咳糖浆等,皆具备润肺止咳的作用。
2.5.2 润肠通便作用 《本草纲目》载蜂蜜:“柔而濡泽,故能润燥”,蜂蜜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燥热偏盛,肠胃津液不足,体虚不任攻下的便秘患者,可用甘润之蜂蜜浓煎,以通导之法,导大便而出。
2.6 外用托毒生肌 古今医家认为痈疽疮毒久溃不敛,脓毒肿痛长期不愈的阴证疮痒患者,其病因多为正气不足、邪气内陷。针对此类外科疾病,各医家使用甘味之品以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如托里消毒散可消肿、溃脓、生肌。而方中具有益气托毒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均为甘味之品。治疗疮疡肿痛、乳痈发背、溃烂流脓、黄水浸淫的生肌玉红膏,共有5 味中药组成,其中3 味中药具有甘味。而方中当归作为甘温平之品可生肌肉。
通过研究发现,糖类的PH 值呈酸性,在酸性环境中不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对于外伤溃疡,糖类可在溃疡面溶解形成高渗糖,通过糖粒的渗透作用可吸取细菌的水分,细菌失水后菌体蛋白发生变性,致使细菌停止生长而死亡,从而外敷糖类能杀死大多数细菌[24]。此外,高渗糖作为最容易被组织利用的单糖可营养组织细胞,刺激肉芽生长,使新生组织再生而加速切口愈合。最后,糖类有很强的粘连作用,可刺激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促进粘连而消灭无效腔,促使组织修复作用加强[25]。
综上,中医用糖可作为补益之品,以补五脏虚损;以其缓和作用,缓急止痛并可缓解药物毒性,通过和中作用消除饮食积滞;以其调和作用调节药物寒热,并兼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之效。此外,在中医外治法中,常作为托毒生肌药物治疗阴证疮痒。
王某,自述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上下迫,自觉微怕冷,查脉:脉虚弦。中医诊断为肝气乘脾,脾胃虚弱[26]。拟方:小建中汤加减。方药:饴糖30g,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6g,大枣6g,生姜9g。
按:患者右腹腹痛喜按,脉虚弦,恶寒,为阴寒气盛,中阳不足,肝木乘脾所致,故以小建中汤治之。因患者中阳不足,故重用甘温之饴糖补其中,臣以甘辛之桂枝,可辛甘化阳;合酸收之白芍,则酸甘以化阴,加之炙甘草、大枣、生姜甘缓辛温,养胃和中,故能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合营卫。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本案以甘温、甘辛之饴糖、桂枝、炙甘草、大枣、生姜作为温补中阳之要药,加之白芍养阴柔肝,共奏扶土抑木之效。
患者,女,51 岁,2020 年6 月10 日就诊。主诉:胸闷心慌3 月余。患者3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慌,失眠盗汗,食欲减退,乏力,情绪容易低落,二便尚可。患者长期夜间工作,工作场所噪音大,近期月经不规律,查体:舌质略红,苔薄,脉沉细数。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偶见房性早搏[27]。中医诊断:脏燥病。拟方:甘麦大枣汤加减。方药:浮小麦60g,大枣10g,生甘草6g。14 剂,水煎服,1 剂/d,每次150mL。
6 月24 日二诊。服用14 剂后患者胸闷心慌好转,仍有失眠,其余症状与前相似,加用重镇安神药物,上方加煅龙牡各24g 先煎,14 剂,水煎服,1 剂/d,每次150mL。
7 月9 日三诊。患者失眠胸闷及情绪等诸症均有好转。
按:患者为围绝经期女性,心律失常病人,患者夜间工作,阳不入阴,致使心阳浮动,发为脏燥,予以甘麦大枣汤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中生甘草、浮小麦、大枣均为甘味之品。浮小麦甘凉以益心气,敛心阴,且质地轻浮,可固皮毛。大枣甘温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生甘草甘平,补心气以复心脉,三药共奏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之效。患者长期夜间工作,心神不守,发为不寐,故加甘涩之锻龙骨、咸寒之锻牡蛎以镇惊安神。
患者,男,51 岁。患右下肢溃疡2 年,期间使用过多种抗生素,经久未愈。故前来就诊。处理措施:用0.1%新洁尔灭常规消毒患处,去除坏死组织,然后以白糖撒于创面,纱布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 次,共用药9次,创面长出新生肉芽组织,再用药7 次,基本痊愈[28]。
按:白糖的pH 值6.98 ~7.02,采用白糖灌注创面所形成的高渗糖可制造出强酸环境使细菌脱水大量死亡,并通过增加组织营养,促进新生组织生长。使用白糖治疗溃疡具有愈合时间短,简单易行,价廉且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已被应用于基层医疗单位。
糖在中医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既可作为药食同源之品用于养生保健又可作为中药应用于疾病的防治。糖是中医甘味中药产生“甘味”的重要原因之一,具有补益、缓和、调和、和中、滋润及托毒生肌作用的甘味中药均含有糖及糖类成分,这类含糖及糖类成分的甘味中药可通过与其他性味的中药配伍使用预防和治疗中医内、外、妇科等疾病,且能取得较好疗效。
本文从中医角度分析了中医用糖的种类、中医用糖的功效及糖在中医临床的应用,总结了不同甘味中药所含糖及糖类的成分,以期加深糖在中医领域的认识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