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对信息科技学科特质的追寻
——以“过程与控制”模块为例

2024-03-07 01:43鞠敏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门锁认知结构上位

鞠敏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使得信息科技课程从原来的重视技能的达成转向科与技并重,但在工具理性思维模式下,教师只关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达成问题解决的目的,却忽视了对技术本身的追问,而对技术本身的追问也是信息科技学科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凸显学科特质的关键所在。那么,在信息科技课堂中,该如何凸显出其与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等课堂的不同?如何上出“信息科技”的特色?

新课标依据核心素养和学段目标,围绕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设计义务教育全学段内容模块。从意识层面到内容层面全学段的设计,为教师把握学科特质提供了抓手。例如,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中,对本模块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有了精准的描述,如认识在线社会存在的意义与积极影响,了解在线社会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等。两相对比可以发现,借助于六条学科逻辑主线,向上可以将意识层面的核心素养内容落地,向下可以凸显出信息科技学科特质,实现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突破。

那么,如何实现从技术导向到强调科技并重的教学转变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在聚散自如中高成低就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

● “聚”与“散”之内涵界定

“聚”与“散”可以从抽象与具象的维度进行辨析,它与大概念教学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比于具体的案例,大概念是对具体案例的进一步抽象,挖掘案例中的共性,以统领具象的杂多。“聚”与“散”之间的关系是概念与案例之间的关系,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具有上下层级上的差异。

● “聚散自如”之策略分析

下面,笔者以“过程与控制”模块为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聚”与“散”的辩证性关系,来实现科技并重的课堂教学。

1.聚:确定上位概念

UBD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强调“理解”与“逆向”,且首要任务是确定预期的结果。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设计了课程学习总目标,再依据总目标,在各学段内将其具体化,确定学段目标,之后将学段目标进行逐层的细化分类,形成内容目标。在这种自顶向下的设计中(如图1),各模块中的内容要求就是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的抓手。

图1 自顶向下

例如,在“过程与控制”模块中,内容要求第一条就是“通过体验和认识身边的过程与控制,了解过程与控制可以抽象为包含输入、计算和输出三个典型环节的系统”。根据此项内容要求的描述,笔者认为,相比于身边的各种形式的控制系统,将其抽象为包含输入、计算和输出三个典型环节的系统,这属于其更上位的概念。

从上位概念到具体案例,这种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让教师在选取合适的案例时,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们以往熟悉的设计方式往往是先择取一个具体案例,然后从具体案例出发,逐步向上抽象,挖掘其上位概念,这是一种自底向上的设计方式(如图2)。在确定上位概念时,由于一个具体案例往往并非仅与一个上位概念相联系,而是能够与多个概念相勾连,所以该具体案例适宜于凸显哪一个上位概念,就有茫然不知所向之感。

图2 自底向上

例如,先确定上位概念——了解过程与控制可以抽象为包含输入、计算、输出三个典型环节,再来选择具体案例,如智能灯控系统、智能门锁系统、智能温控风扇系统等,这样教师就可以从“输入—计算—输出”这个视角来剖析这些具体案例。而对于自底向上的设计方式而言,如果确定了具体案例——智能灯控系统,这个案例既可以体现出算法,也可以体现出过程与控制的工作原理,那如何进行取舍?另外,自顶向下的设计方式,以核心概念为网上纽结,更适宜于进行高路迁移;而自底向上的设计方式,以具体案例为核心来串联知识,不适宜于迁移,而且这些散状的案例学习,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

2.散:寻找案例支撑

什么样的案例适宜于支撑上位概念,这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学情。也就是说,学生不是单纯的认识体,而是能动的建构体,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当前的认知结构水平,理解他们是如何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

在学习“过程与控制”模块的内容时,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过多样化的控制系统,但是其工作原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之间并未形成联结。对学生来说,“输入—计算—输出”控制系统的这三个典型环节就像一座孤岛,外在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在控制系统中,何为输入、何为计算、何为输出,学生对其有着似是而非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案例就尤为重要。在此教学案例中,笔者认为选择智能门锁控制系统较为合适,虽然学生不理解什么是控制系统的输入,但在日常生活中,输入密码、密码正确、密码错误的语言表达,就涵盖了输入与计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密码锁的剖析,帮助学生理解“输入—计算—输出”的过程。这样通过门锁控制系统,在“控制与系统”和学生的认知结构之间就搭建起了一座桥梁。在门锁控制系统中(如图3),从密码式门锁到控制系统工作原理,再到使用其工作原理,观照自动感应门、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的智能门锁,从案例到原理,从散到聚,再从聚到散,在聚散自如间,实现课堂教学从注重技能到科技并重的转变。

图3

3.“聚”“散”整合:重构认知结构

在未了解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之前,学生会孤立地看待各种控制系统。以灯控系统和门锁控制系统为例,学生之前很难发现这两种控制系统之间的关联,而在学习了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后,学生从其原理出发,就能发现两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学生能够意识到:想要让灯控变得智能,可以改变其输入方式,利用人工智能中的语音识别来实现;不同小组的LED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其实是在输出脚本中进行了不同的参数设置。

这种“回头看”的态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结构,将“散点式”的认识用概念原理串联起来,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的认知结构有了螺旋式发展的可能性,让浅层次的理解逐步深入,实现从浅层到深度到跨越。

“聚”与“散”并不是单向的活动,而是在多个回合之间的往返。仅仅由“散”至“聚”,虽然可以习得原理,但是也必然会导致其成为一种惰性的知识,成为一种孤立的原理,唯有在聚散整合中才能激活惰性知识,促进迁移,走向真正的核心素养。

从“聚:确定上位概念”到“散:寻找案例支撑”,再到“整合:重构认知结构”,通过这样的过程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能有效实现课堂教学从技术导向到科技并重的转变。

● 结语

技术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其隐蔽性导致教师将利用技术达成问题解决的目的作为终点。然而,教师还要对技术本身所体现的原理进行追问,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更高效。

猜你喜欢
门锁认知结构上位
一种简易气门锁夹安装设备
6款热门智能门锁推荐
特斯拉 风云之老阿姨上位
负迁移与语文认知结构的“千丝万缕”
构建认知结构培养解题能力
“三扶”齐上位 决战必打赢
基于ZigBee和VC上位机的教室智能监测管理系统
钥匙门锁对对碰
托马斯·阿奎那的人类认知结构
以新思路促推现代农业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