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

2024-03-07 03:39刘习平庄金苑
关键词:通识课程碳中和课程设计

刘习平 庄金苑

摘 要:碳中和是我国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碳中和人才培养对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节能低碳教育,是新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和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进行研究,阐述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背景和必要性,理清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目标导向,论述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课程设计框架,最后针对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碳中和;通识课程;课程设计

一、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背景和必要性

气候变化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为了避免各种各样的气候灾害,人们应该减少甚至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很多发达国家在实现碳排放达峰后,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和发展中国家,2020年基于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宣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2021年和2022年,教育部相继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鼓励高校开设碳中和通识课程,加大力度培养“碳中和”领域优秀人才[1]。

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层次综合人才的重要基地,在高校实施碳中和通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使他们能够自觉将绿色低碳意识渗透到未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中,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2]。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恰恰能弥补专业教育的缺失和不足[3]。将“碳中和”知识的传授列入通识课程中,让学生掌握有关碳中和的相关理论知识、“碳减排”所需的方法以及技术,在管理决策、发明创造、工艺技术等方面,能同时考虑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将对未来社会发展产生深远良好的影响[4],也是新发展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碳中和通识课程目标导向

(一)知识目标

1. 碳中和国际形势和隐含的政治博弈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把“碳中和”作为扩大国际政治影响,实现绿色复苏等的重要抓手。从长远看,国际碳中和行动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但部分国家“减排”政策的激进化和气候问题政治化倾向等,也引发了国际能源价格飙升、电力短缺等能源安全问题,并进一步增加了全球“碳中和”愿景的不确定性[5]。虽然世界各国减排的程度并不相同,但总体上都是在坚持推进。其中欧洲国家一直是低碳发展的先驱者,美国的碳中和立场也发生了变化,宣布重新返回《巴黎协定》,积极进行多边的气候外交。亚洲国家的“减排”态度也日渐积极,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隨后,日本和韩国也相继宣布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虽然世界各国的减排目标看起来雄心壮志,但反映出的则是围绕着“碳中和”展开的新一轮博弈。从表面上看,碳中和与环境保护、二氧化碳排放有关系,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新能源和传统石油能源之间的竞争,是能源升级的竞争。全球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基本实现了“碳达峰”,但是当前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需要消耗能源,而“碳中和”会限制其对能源的使用,那么就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因此,面对全球碳中和博弈态势,中国只能化被动为主动,将“碳中和”作为提升自身发展的阶梯。

2. 我国碳中和面临哪些挑战

整体来看,我国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双高,减排时间紧,我国从“碳达峰”阶段到“碳中和”只有30年的时间,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等制约因素很多。具体来看,制造业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仍处于相对中低端位置,产品能耗较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煤炭消费占比高,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0%,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单位GDP的能耗仍然很高,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务艰巨。

3. 如何实现碳中和

总的来说就是减少碳排放、增加碳吸收。在减少碳排放方面,一是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使用和限制化石能源使用;二是重点领域节能,通过电动化氢能化、循环再利用、节能改造、智能化、新材料新工艺采用等。在增加碳吸收方面,一是技术固碳,如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二是生态固碳,包括森林、草地、绿地、湖泊、湿地等。

4. 碳中和的政策抓手

碳中和政策抓手的三个切入点:一是产业政策,针对新能源的鼓励政策,如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针对传统行业能耗双控的产业政策,如钢铁、石化、有色金属等。二是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手段解决碳减排问题。三是碳金融,完善金融支撑绿色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思维创新能力

碳中和是涵盖关键技术、工程、系统及治理的巨大复杂体系,是一个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领域,因此有足够的创新空间。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营造创新性思维环境,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的思维能力。

2.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需要深化战略认知,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加强战略统筹,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保持战略定力,处理好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善于战略突破,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在学习碳中和以及思考解决碳中和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

碳中和社会实践性强,学校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积极开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相关的专业技能竞赛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激发学生对碳中和目标的求知欲望。

(三)素养目标

1. 培养大学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的意识

加强大学生低碳生活教育,将低碳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树立大学生的低碳价值观。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融入低碳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2. 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和爱国精神

“双碳”战略是中国提出的两个阶段“碳减排”奋斗目标,因此,学习碳中和知识和碳减排知识与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息息相关。必须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在学习碳中和知识的过程中,会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与自身的良好品德。

3.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实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大学生作为未来碳中和目标的主力军,需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具有国际视野。

三、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框架

碳中和通识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意识、增强共识[6]、培养人才。本课程是为培养“碳中和”人才而设置的通识课程,以宽视野、重实践为特色,课程内容密切联系国家大政方针,教学安排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为辅。本课程共分为十个教学单元,见表1。主要体现经济管理特色,其内容既有政府管理要求又有市场运作机制;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教学,综合性、应用性、针对性较强[7]。

认识碳中和: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主要内容包括碳中和概述、全球碳排放的现状、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危机、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以及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挑战等。

碳中和法:构建碳中和顶层框架。主要内容包括目前碳中和法的现状、国际气候制度设计(比如《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中国碳中和政策体系等。

碳市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如何促进碳中和?主要内容包括碳排放交易市场概述、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历程、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环境、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趋势、碳排放交易市场成交规模、碳排放交易市场区域布局、解读碳排放交易市场相关政策(比如《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设立能够产生的主要效益等。

碳会计:利用会计手段以支持碳中和。主要内容包括碳会计概述、碳会计远景战略、碳会计面临的现实挑战、碳会计实现路径以及核算体系、进行碳市场交易的会计手段(包括碳财务会计、碳税会计、碳金融会计、碳资本运作、碳审计监督)、碳中和会计手段实施要求等。

碳金融:用好碳金融产品支持碳中和目标实现。主要内容包括碳金融概述、碳金融的发展(包括发展的科学基础、理论框架设计、发展需要处理的关系)、碳金融产品、碳金融制度现状(碳金融市场制度、碳金融法律制度)等。

碳资产管理:助力碳中和的新领地。主要内容包括碳资产管理的相关概述、碳资产管理体系、碳盘查、碳足迹、碳资产的处置与计量、碳资产评估、碳审计、碳信息披露等。

生物質:来自大自然的固碳高手。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质的相关概述(包括介绍各种可以固碳的生物)、固碳原理的相关概述、生物质固碳技术、生物质固碳及减排机理、生物质固碳减排进展和前景等。

新能源:助力能源转型与碳中和。主要内容包括新能源的相关概述、能源转型政策、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分析、新能源转型的基本逻辑、新能源与碳中和等。

碳中和校园:协同育人的碳中和生活实验室。主要内容包括碳中和校园相关概述、碳中和校园人才培养、学校碳排放的情况、节能减排工作制度保障和技术保障、校园碳减排管理、校园碳中和技术应用、碳排放统计、分析和公示、碳中和培训与宣传等。

低碳行动:个人碳中和从日常生活做起。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低碳小妙招(衣、食、住、行、工作等方面)、个人碳足迹计算等方面来了解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低碳行为。

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的设计需要将思维与行动结合起来,深化教学内容,普及绿色低碳基础知识;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绿色低碳观;采用案例分析教学,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观;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自主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8]。

四、碳中和通识课程体系设计的建议

(一)国内外碳通识课程设计经验借鉴

1. 国际方面

美国的低碳教育与实践联系更为紧密。其通过学校开办的各种与低碳环保相关的课堂内外的兴趣小组,鼓励学生们选择有关低碳课题的研究,例如马萨诸塞州的Berkshire学校每年都会设置校级奖项,来奖励有创新成果的学生,尤其是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方面还要单独设立奖项等[9]。英国对碳中和教育非常重视,且有着自己的特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碳中和通识课程设置等途径来激发学生对于低碳环保知识的兴趣,同时结合实践性、综合性的低碳教学,将碳中和教育理念深入家庭,让家长与学校共同承担起低碳教育的责任,共同推进低碳教育的发展。日本大学碳通识课程设计是以一个优势学科为主导,其他的学科为辅助,比如日本的东北大学能源、资源研发方面是优势学科,所以他们在课程设置时就是以能源学科为主,其他的学科为辅[10]。

2. 国内方面

2021年9月四川大学开设了碳中和通识核心课程,设计的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传说中的碳中和”“气候变化与碳中和”“人工碳循环”“CO2捕集”“原料绿色化”等与碳中和相关的内容,并融入特色实践课,通过增加校园实践活动等形式授课,为通识课程注入了很多活力。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低碳科技与管理课程设计上构建了低碳科技与工商管理相互融合、交叉的课程体系,既强调低碳又强调经营管理。并且构建实践平台,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方面根据交叉学科的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丰富。云南大学开设“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的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方式授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加入了实践活动,重点讲解有关碳中和、能源等知识点的特性等。

(二)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建议

1. 系统设置碳中和通识课程

将碳中和通识课程与其他相关的学科相联系,注重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打破专业之间的局限,开阔学生的学术眼界。发挥通识课程基本性、主体性、多元性和整合性等特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碳中和通识课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系统地学习碳中和知识,从而更加了解碳中和。

2. 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在碳中和通识课程的教育方面应该放弃之前传统的授课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应该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方面加大力度,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课程的考核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比如采取课上表现、小组汇报、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期末考核等相结合考核的方式。

3. 结合所在学校学科特色进行设计

碳中和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很难面面俱到,建议结合所在学校学科特色设计碳中和通识课程。比如以经济管理为主干学科的高校,结合学校在经济管理学科方面的优势,突出碳中和通识课程中有关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理清碳中和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碳中和可以采取的主要经济、管理、法律手段,以及我国在实现碳中和方面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4. 加强对碳中和通识课程实践课程的设计

碳中和通识课程的设计应该强化应用型导向,增加实践活动课程,例如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参观企业碳中和技术的应用,在参观、交流、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碳中和;參与碳中和相关的创新比赛或其他竞赛;参与学校或社区有关碳中和的实践活动等。

5. 课程设计方面充分引入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

在课程体系中引入案例教学,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尽量选用最新的案例,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而且在案例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虹,单爱琴,张明青.高校环境科学通识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10):102-103.

[2] 卢桂宁,梁承豪,刘鹤,等.高校环境通识教育教学案例体系构建与应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6(7):175-182.

[3] 卢妍,徐洪文.高校通识课程《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31):195-196.

[4] 张书颖,严伟恒.高校节能低碳通识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1-3.

[5] 现代院能源安全研究中心课题组,赵宏图.国际碳中和发展态势及前景[J].现代国际关系,2022(2):20-28+62.

[6] 李惠民,李海燕. 高校环境类专业开设碳中和课程的基本框架[J].2021(12):127-129.

[7] 张书颖,严伟恒.高校节能低碳通识课程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1-3.

[8] 谢梦醒,孙汉群,夏非. 本科高校“环境与健康”通识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教育观察,2019,8(7):120-122.

[9] 丁晓楠.国内外低碳教育现状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98-100.

[10] 陈瑞英.日本高校“低碳环境”学科建设的经验、特点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4,36(12):38-44.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碳中和通识课程设计与教学案例研究”(22STWMO304);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双碳目标下湖北省地方高校碳学科高质量发展协同路径研究”(2023GB042);湖北经济学院2023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科交叉背景下·双碳‘复合型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探究”(YJSG202304)

作者简介:刘习平(1984- ),男,湖北公安人,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学;庄金苑(1998- ),女,山东青岛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碳会计。

猜你喜欢
通识课程碳中和课程设计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应用型通识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通专融合视野下高职教育集群型课程模式建构
高职院校通识课程教学实施研究
高校通识课程《美术鉴赏》双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