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否切实提升其经营绩效水平?路径机制又如何?本文通过详细梳理中国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历程,基于经营绩效视角深入探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机制路径,并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终总结出中国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经验,对同业实施数字化战略转型具有借鉴意义,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机制探究,能够从理论上指导实践,为管理者、政府及监管机构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经营绩效;商业银行
一、前言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是基于数字经济、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等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1]。从国家角度看,党的二十大对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可以看出,“数据”作为第七种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越来越突出[2];从行业竞争角度看,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为金融创新构筑广阔平台,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注入充沛的活力,但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也催生出银行业大批竞争者,这些技术在货币支付、存款理财、普惠金融等场景中的推广应用,已悄然改变消费者行为模式和偏好,不断冲击商业银行结算、存款、贷款等传统业务,导致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疲软,市场竞争力被严重削弱[3];从银行转型发展角度看,传统的内部运营模式、客户管理模式、风险预警模式、业务流程及服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新挑战,商业银行加大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快实施数字化战略转型,有助于提升行业竞争优势,推动自身可持续发展,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普惠金融,为建设数字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金融动力[4]。银行4.0时代已经到来,其显著特征是:以金融科技为引擎、以移动领域为主要发展范围、以场景生态为发展阵地、以用户体验为发展领域、以组织敏捷为基本支持[5]。本文正是基于上述时代背景、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问题:商业银行数字化战略转型能否切实提升其经营绩效水平?路径机制又如何?
二、中国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
2019年11月8日,工商银行董事长陈四清在北京举行的“ECOS”发布会致辞中表示“工商银行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信息科技的创新史”。工商银行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科技兴行”百年战略目标,开启长达四十余年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先后自主研发SAFE、CB2000、NOVA、ECOS这四代核心业务系统,是国内银行业中信息技术运用的先行者、推动者,秉承“科技引领、创新赋能”的理念,在高起点上推进智慧银行建设,本文以该行四代核心业务系统启动时间为轴将其数字化转型分为四个阶段。
(一)电子银行阶段(1987—1998)
在本阶段,数字化转型体现“信息化”,1987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SAFE系统在中国工商银行的网点上线。通过引进SAFE软件系统和技术,该行逐步实现网点的柜员服务自动化,进而通过中心城市的大型机实现同城通存通兑。SAFE不仅替代手工,而且成为银行业的技术标准,该系统以账户为中心,支持传统柜台业务,为信息化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业务和技术基础。1988年,工行首台ATM机在上海分行投入使用。
(二)网上银行阶段(1999—2002)
在本阶段,数字化转型体现“线上化”,1999年,工商银行自主研究了核心业务处理系统CB2000,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应用开发的集中,实现了全行业务处理模式的统一化、模块化,推动了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处理模式转变,为工商银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模式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年,工商银行“9991”工程开启我国数据大集中的里程碑工程,数据大集中可以把银行的省级数据中心的业务和数据集中到国家级的单一数据中心,实现数据、应用和信息系统基础架构的集中,使总行能够完全真实、实时地掌握每一个账户的每一个交易行为。1999年6月企业网银完成开发并测试,次年实现向公司客户提供转账支付、集团理财等金融服务,2001年网上银行交易平台建立并上线。
(三)移动银行阶段(2003—2018)
在本阶段,數字化转型体现“智能化”,2003年信息处理系统NOVA1.0投产,经过升级,至2007年,该系统以客户信息为中心,以会计核算为核心,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运用先进的开发工具和技术,实现了综合化的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全行数据集中的优势,集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分析决策于一体,具有国际先进水平。2013年工行与微信平台合作实现搜索并关注公众号即可享受金融服务,2014年“融e购”APP投产集消费购物、支付融资服务等电商于一身,2015年工行发布“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主要包括“融e购”电商平台、“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和“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三大平台,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三大产品线上的“工银e支付”“逸贷”“网贷通”“工银e投资”“工银e缴费”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支付+融资”“线上+线下”和“渠道+实时”等多场景应用,“E-ICBC”品牌标志着该行全面加快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实施。
(四)智能银行阶段(2019至今)
在本阶段,数字化转型体现“平台化、场景化”,2019年ECOS发布,该系统实现六大突破,一是构建了开放融合的跨界生态;二是开启了“智慧+”创新新模式;三是实现对热点秒杀场景的高适应高弹性支撑;四是构建双核心的IT架构;五是打造一系列同业领先的企业级金融科技平台;六是形成灵活组合、快速研发的组件化创新能力。2022年2月工行发布“D-ICBC”数字化品牌,未来将致力于“数字生态、数字资产、数字技术、数字基建、数字基因”五个维度布局,满足用户线上化、生态化、智能化的金融需求,打造智能化数据产品体系,打造“市场-业务-科技”的全行创新大循环体系,强化数字化转型支撑,打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工行”。
三、中国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营绩效分析
依据财政部2021年印发的《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维度包括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个方面,旨在通过该评价体系推动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响应国家宏观政策、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微观经济,引导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增强活力,提高运营效率,做优做强国有金融资本。本文拟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工商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综合分析。
(一)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分析
在服务生态文明方面,2021年末工商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2.4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2%,可以看出绿色贷款占比逐年增加。在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突破1万亿元,占贷款总额4.8%。在服务普惠小微方面,工商银行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仅次于建行、农行,从增速来看,近年来各项贷款增速整体表现比较平稳,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02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52.5%,普惠小微贷款户数近80万户,较年初增加20.4万户。根据工行年报显示,普惠小微贷款的不良率均低于各项贷款不良率,符合监管要求,2017—2021年间工行普惠小微贷款的综合成本分别为4.36%、4.95%、4.52%、4.13%、4.1%,低于同业平均水平。该行始终坚持数字普惠发展方向,加快完善与“数字普惠”特点相适应的集中运营体系和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渠道,实现普惠贷款及客户持续快速增长。
(二)发展质量分析
选取经济增加值、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均利润率、人均上缴利税四个指标来衡量发展质量情况。近年来工商银行经济增加值表现比较平稳,且始终处于行业领先行列,疫情防控期间依然表现良好,可见工商银行的经营水平比较稳健。人均利润和人均上缴利税呈现平稳增长趋势,从劳动力的角度看企业劳动力水平得到充分利用,创造高于人工成本的经济效益,对国家税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综合来看,数字化转型促使其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展质量总体呈现平稳状态。
(三)风险防控分析
风险防控水平主要通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增速、拨备覆盖水平、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来评价,该行不良贷款率在2020年有略微提高,但2021年迅速回落明显好转,不良贷款增速下降明显,表明该行不良贷款率控制力度强,数字化转型提升信贷风险监测和防控能力。拨备覆盖水平整体较高,近年来变化趋势平稳,流动性比例也保持在平稳区间,资本充足率呈现平稳增长状态,2021年末,资本充足率18.02%、流动性比例41.5%、拨备覆盖水平205.84%,具备较好的风险应对能力。总体来看,这些指标体现了该行价值创造、市场地位、风险管控、资本约束的统筹平衡,彰显了该行高质量发展质态和强劲发展韧性,数字化转型为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四)经济效益分析
经营效益的评价指标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分红上缴比例。近5年来,同业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普遍呈现略微下降趋势,工行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出现小幅下降,但整体来说仍然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说明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发展,促使工商银行的经营绩效水平保持在稳健发展水平,在行业中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工商银行近年来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水平,说明能够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同时分红上缴比例趋于平稳,在30%左右的水平小幅变化,说明工商银行在提升经营绩效的同时,能够兼顾投资者和股东的权益。从经济效益、防控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和社会责任角度出发,数字化转型战略助力该行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稳健发展,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提升整体经营绩效水平。
四、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选取中国工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实践作为研究案例,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经营绩效综合表现为服务国家发展目标和实体经济、发展质量、风险防控、经营效益四个方面,进一步得出数字化转型通过改善银行资本结构、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服务实体经济来提升整体经营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能够为商业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成功经验参考,为优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提升银行经营绩效水平贡献绵薄之力。
(二)商業银行数字化转型建议
1. 客户为本,强化服务实体经济
商业银行的宗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客户是银行经营发展的基础,更是效益的来源,商业银行需提高政治站位,将客户利益放在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首位,不断增强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本事,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需。紧密围绕国家发展目标,落实“六稳”“六保”要求,加大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增强对高精特新领域和绿色清洁环保领域的信贷投放,重点发展普惠金融,大力发展数字普惠和供应链金融,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加快构建同业合作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完善客户服务机制,构建“体系化、数字化、生态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坚持不懈打造优质手机银行,通过智慧大脑技术为客户定向推送个性化引导式金融服务,优化财富智能管理功能,建立“云工作室”开展“云端”服务,形成多元化的服务体系。
2. 科技领航,推动数字生态建设
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对内强化金融服务数字化,对外积极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数字生态,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高频的社会生产生活场景中,打造高创新、强链接、广供给的新合作服务模式,不断增强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及适应性。加大在政务、产业、生活、普惠等重点领域创新力度,打造一批创新极致体验的数字化“精品”,推进金融服务向乡村下沉,统筹推进绿色金融发展,打造智慧产业金融等数字化生态标杆,全面构建生态共享、服务无界的金融生态布局,更好地满足用户线上化、生态化、智能化的金融需求,打造新时代开放生态银行。坚持“科技+数字”双要素驱动战略,以金融科技赋能数字银行建设,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围绕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全面推进新技术布局,强化核心基建能力。
3. 风控强基,提升稳健运营质量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的风险依然存在,新的风险应运而生,当前伪基站與短信嗅探、职业羊毛党以及撞库攻击等安全问题频发,银行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银行用户隐私信息泄露问题日益严重,这些数据信息一旦落入黑客团伙手中,将会对银行以及用户的财产与数据安全构成巨大威胁。必须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创新风险防控体系,稳步提升运营质量。应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快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进一步加强新兴领域风险管理,坚持“主动防、智能控、全面管,加强数据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前瞻性管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实现行稳致远。
4. 人才兴业,保持数字转型活力
金融科技人才不足或不够专业是银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为适应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必须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培养。要强化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工作顶层设计,深化金融科技组织布局,深耕机制创新,推动科技基因渗透,战略性实施金融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制定金融科技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完善人才调动和晋升渠道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考评体系,真正发挥人才蓄水池机制,提高专业人才对单位的归属感,进而提升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 罗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风险[J].金融发展研究,2020(2):85-89.
[2] 戚聿东,肖旭.数字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变革[J].管理世界,2020(6):135-152.
[3] 戚聿东,杜博,温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1(11):162-184.
[4] 杨震宁,侯一凡,李德辉,吴晨.中国企业‘双循环中开放式创新网络的平衡效应——基于数字赋能与组织柔性的考察[J].管理世界,2021(11):215-237.
[5] 杜尔玏,吉猛,袁蓓.我国中小银行以数字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1(1):109-116.
作者简介:周文玲(1995- ),女,湖北恩施人,湖北经济学院会计专硕(金融方向),研究方向为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信息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