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玉 张宥
摘 要:“躺平”指欲通过降低生活欲望主动退出各类竞争缓解焦虑,以达到维持生活平衡状态的一种心态或行为选择。青年陷入“躺平”困境的成因纷繁复杂,主要包含青年对现实压力与现代功绩的倦怠、青年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传媒发展与网络风气的助推等。就其對青年影响来看,“躺平”使青年在奋斗过程中易陷入信念不坚定、意志涣散、行动力被惰化等多重困境,表现出当下社会一定的现实隐忧。因此,面对青年人“躺平”现实困境,亟需以习近平奋斗观为主要思想来激发青年奋斗精神,从而纾解青年“躺平”困境。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躺平”;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1]生逢其时的青年本应在实现梦想前景的舞台上施展才干,不懈奋斗,但部分青年却因受外在现实因素以及内在心理欲望的影响选择以“躺平”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使青年个人开始陷入“躺平”困境,人生逐渐偏离奋斗与前进的轨道。是故,要以习近平奋斗观为思想引领,以新时代奋斗精神来积极引导青年,使其始终将奋斗作为人生的亮丽底色,才能纾解“躺平”困境,从而使青年成为堪当时代大任的奋进者。
一、问题的提出:何为“躺平”
参阅《现代汉语词典》,将“躺”划分为动词,意即平卧,“平”即不倾斜、无起伏,指身体或器物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躺”“平”二词相连“躺平”,即指代身体姿势的使役动词,是参照“直立”而言的相对概念[2]。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即为平躺,肢体不动的身体状态。回归现实生活,“躺平”一词与平躺这一动作本身关系并不大,互联网络媒体以及日常言语交流中表达的“躺平”多为其延伸含义,指欲通过降低生活欲望主动退出各类竞争来缓解焦虑,以达到维持生活平衡状态的一种心态或行为选择。
频繁在青年语境中引发热议的“躺平”网络话语因其自身隐喻色彩的强烈感染力和情绪共鸣在生活中迅速衍生开来,其直观呈现出新时代青年在成长奋斗过程的价值取向以及精神心理状况。因此,针对“躺平”,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方面,有人认为,“躺平”是部分青年对社会竞争制度压迫和“内卷”的无声对抗,是他们返璞归真的实现方式,其体现了青年自身的一种精神抗争意识。有学者就指出,在社会“内卷”语境下,“躺平”是“青年释放压力、对抗焦虑的情绪宣泄,申明诉求、陈述主张的意见表达,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动自觉”[3]。置言之,其认为青年减少不必要的竞争和消费,降低生活欲望,用简单生活来回归人的主体性,摆脱不必要的奋斗与努力,是实现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奋斗是一种幸福,相对于行动力弱与执行能力差的人而言,“躺平”会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判断,使其因屈服于环境或逃避现实而形成懒散、闲逸、无所追求、无生活目标的精神与行动状态,会不断消解青年内在的奋斗驱动力,从而削弱青年群体的奋斗意志。有学者从哲学角度出发阐述了“躺平”给青年精神状态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指出“躺平”一词“带有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它让人联想到消极、麻木、认命、顺从、服输、随波逐流和随遇而安”[4]。也有学者从社会治理角度切入来谈网络“躺平”,认为“躺平”是“躺平者”用一种话语叙事的戏谑风格的表象来掩盖自己行动力和执行力缺失的事实,本质上其属于消极不作为的自由主义,为青年亚文化现象[5]。综上,虽然“躺平”表面上是当代青年自身在面对社会现实压力挑战时以缓解焦虑情绪、紧张精神状态的一种解压方式,但是对“躺平”现象所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层次探究,可以得出其实质是青年面对现实生活压力采取的消极对抗之举,会导致青年在奋斗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动路径选择等方面产生偏离。
二、缘何“躺平”:青年陷入“躺平”困境成因
青年陷入“躺平”困境的成因纷繁复杂,主要包含青年对现实压力与现代功绩的倦怠、不良社会思潮与亚文化影响带来的青年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的转变、传媒发展与网络风气的助推等溯源。
(一)青年对现实压力与现代功绩的倦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既强烈又多元,但同时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问题也更突出和复杂。”[6]在一个加速运行发展与注重功绩的社会环境里,作为社会竞争洪流的一分子,青年群体为达到绩效要求,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被迫按下多倍速快进键,以不断加重学习任务,加快工作进度等高压方式来完成既定目标,以能跟上加速发展的社会。但“人们已经体验到加速的力量不再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是成为一种奴役人们的压力”[7]。部分青年因处于加速运转与注重功绩的社会现实而陷入无尽的内卷之中,内卷又容易催生出充满焦虑与内耗的社会,当这种焦虑达到极限时,人们就会陷入倦怠。倦怠的青年为了生活,会随着时代的巨大钟摆运转直到筋疲力尽,而此时的青年奋斗热情已经消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等引领青年脚踏实地、奋发向上的主流思想的影响也会在倦怠感中消耗殆尽,青年内心开始呼唤“躺平”,渴望能在这个加速运转的社会中找到安歇之处的萌芽产生。
(二)青年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的转变
青年群体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流砥柱,但同时该群体也正处于“三观”塑形的关键阶段,其被视为社会思潮和亚文化的易感群体。“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8]加之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年价值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较弱,诸多非主流社会思潮以更加隐秘快捷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侵蚀青年的价值观念,使得部分青年正在塑形的“三观”受到不良思潮的挤压和干扰增强,其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相应逐渐发生转向。除了不良思潮的影响,“躺平”观念有相当一部分源溯于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突出以自我为中心的亚文化,例如,欧美的“朋克文化”,英国的“尼特族”以及日本的“蛰居族”等群体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等状态都从不同程度影响着新时代青年。面对错综复杂的思潮观念形式和文化价值导向,不良思潮与亚文化交融交锋的剧烈碰撞对青年社会心态与价值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部分青年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价值定势出现松动,再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青年人越来越信奉只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义,社会责任感缺失,逐渐在“躺平”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三)传媒发展与网络风气的助推
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公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信息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同比9月数据增加3.4%,互联网普及率已经上升到75.6%[9]。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突破传统媒介时间与空间等特有形式的限制,因其较强的开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等特点,快速成为众人获取查找信息、表达自我内心的重要平台。不同的阶层群体带着自身独特审美观和价值观汇聚在网络空间进行不同观念、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网络流行文化对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具有极强渗透力。青年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其阅历不广,缺乏整体的社会认知以及对事件发展的客观见解,“容易从自身角度、从理想状态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世界”[10]。从网络直播、游戏社区、段子视频等媒介形式的流行,再到“佛系”“内卷”“躺平”等网络话语与风气的相继衍生,生活中的碎片化信息与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网络媒介上的传播都会呈倍数放大影响着青年,青年一旦将现实的挫败、焦虑与网络亚文化中传播的精神理念相对应,缺乏对网络话语传播真实性的理性鉴别与思考,久而久之就会怀疑奋斗的价值产生“躺平”心理。
三、困境产生:青年陷入“躺平”困境表征
“躺平”是当代青年群体焦虑、颓丧等社会心态的重要表征,其常常与懒惰懈怠、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相挂钩。如果青年人轻易选择“躺平”,总是对现实生活抱怨唏嘘,将会通过神情、语言、动作等多种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表达。就其对奋斗青年的影响来看,基于“社会感染效应”,“躺平”使得青年在奋斗过程中陷入奋斗信念动摇、奋斗意志涣散、奋斗行动力被惰化等困境。
(一)“躺平”动摇青年奋斗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10]在奋斗信念的驱动下,青年个体可以在文化环境和社会期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依据自身对奋斗价值和意蕴的认知,积极投入信心、情感和承诺等心理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整理布局和投入持续性实践活动等行为去努力不断探索自身成长的发展过程,以此来确立奋斗目标,实现人生价值。青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生力军,奋斗信念的构筑会使得绝大部分青年通过努力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因为个人伟大奋斗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满足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也能满足个体自身价值发展的需要。然而,当青年在将个人奋斗目标进行规划实践,遇到现实社会中残酷的生活现状呈持久状态且发展规划与现状不能充分调和时,“躺平”的乘虚而入会使奮斗信念的保持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不断在社会构景中加剧,导致部分青年负面情绪泛化,个人本位发生缺失、错乱的情况。其认为“躺平”会是缓解自身在奋斗过程中遇到现实窘境的有效途径,继而受“躺平”消极理念的影响,在拼搏奋斗过程中,个人奋斗信念因青年丧失精神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而发生动摇。
(二)“躺平”涣散青年奋斗意志
“躺平”表面上是青年追求个性,解放自我的过程,其实质是:青年因选择“躺平”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理上呈现出妥协、放弃的特征,展现为“卧躺不动”的顺从心理,其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会极大地消解青年的奋斗驱动力,涣散青年奋斗意志。一方面,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为青年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部分青年主动式或被动式“安逸病”开始滋生,乐于少吃苦、不吃苦,耽于享受。物质上追求消费主义,行为风范上追求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难就轻易说放弃,对条件艰苦的生活环境作出否定,不愿付出努力和奋斗,轻视敢于与现实生活困境作斗争的奋斗精神和为国而忘家的奉献精神,嘲笑别人的负重前行,沉迷于自己的岁月静好,无法将个人价值实现与新时代要求相融合。另一方面,日益膨胀的个体主体、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如同将社会个体裹挟在不能自主的机器里,而使得部分青年呈现出价值虚无的精神危机。受到多元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年缺乏支撑其人生存在感和意义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以努力奋斗作为行动方向,存在“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的理念倾向。
(三)“躺平”惰化青年奋斗行动力
“行动者对自己欲求目标的利益认知或价值评估是决定其是否采取行动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根本前提”[11]。青年选择以迷茫与颓废为核心的“躺平”姿态时,就已经对将要采取的行动进行了预估评价,一旦青年自我管控能力不够稳定、成熟,受“躺平”观念影响,自身就会以消极处事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意志行为,呈现出“不主动、不努力、不争取”的行动样态。客观来讲,青年选择“躺平”的部分原因是自身已经厌倦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竞争环境或职业场域中的激励机制,其对未来自身发展并不会因为目标带动而设计清晰明了的职业规划,更不会投入积极主动的行为来提升自身行动效率,而是选择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态度或行为方式。这导致青年在具体生活中常秉持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摸鱼”心态来对待学习与工作,以“谁想干谁干,不想干就偷懒”的消极理念办事,缺乏积极主动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极大影响行动效率。
四、困境破解:以新时代奋斗精神纾解青年“躺平”困境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多次在各种讲话中谈及奋斗精神,对奋斗精神的新时代科学内涵、价值导向、实践路径都进行了深入阐释。是故,面对青年人“躺平”现实境遇,亟需以习近平奋斗观为主要思想引领:以拼搏精神坚定青年奋斗信念,以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年奋斗意志,以创新实践锤炼青年奋斗本领,并不断注重关怀青年现实诉求,从而进一步激发青年奋斗精神以纾解青年“躺平”困境。
(一)以“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拼搏精神坚定青年奋斗信念
拼搏与奋斗从来都是形影不离的,两者都给予了青年人正能量。青年一代是实现第二个伟大目标的生力军,国家的繁荣需要依靠有拼搏精神的青年的接续奋斗才能实现。但“越是伟大的事业,越是充满挑战,越需要知重负重。”[12]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青年会面对诸多挑战,历经层层考验,如果新时代青年遇到困难畏首畏尾,缺乏敢于拼搏奋斗的勇气,选择以迷茫和颓废为核心的“躺平”姿态,就会背离拼搏精神的时代价值,动摇青年对实现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念,陷入精神深渊。因此,以新时代奋斗精神纾解青年“躺平”困境,重在以“不畏艰难,奋勇前进”的拼搏精神坚定青年奋斗信念。
第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拼搏精神坚定青年奋斗信念。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进取有为”的拼搏精神代代相传,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想实现远大理想,要敢于拼搏,有坚定的信心和毅力并持之以恒地前进。因此,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拼搏精神坚定青年奋斗信念,并结合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青年日常生活,注重寓教于乐、寓心于行、寓情于景,增强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引导青年理性认识和看待生活中“躺平”现象,用正确价值理念涵养青年奋斗品质,着力激发青年内生动力。
第二,要以“五史”教育中的拼搏精神坚定青年奋斗信念。“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经验与磅礴的精神力量,青年只有真正了解历史、走进历史,才能汲取奋斗的营养,养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历史与现实均已证明,新征程的伟大目标不会自动实现,真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以“五史”教育不断激发青年拼搏精神,提高青年的思想觉悟,坚定青年理想信念,锤炼青年意志品格,青年才不会轻易陷入“躺平”的漩涡,才能在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断奋斗中激发自身能动性,以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干劲不断突破新的可能。
(二)以“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年奋斗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13]新时代青年与老一辈的革命先辈们生长环境不同,其物质基础条件都有所好转,几乎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生活窘境,缺乏对社会的深刻认知、应对苦难生活的顽强意志,加上身处互联网时代,极易受虚拟网络中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与冲击,易滋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消极懈怠的不良心态。因此,要以艰苦奋斗精神增强青年奋斗意志。
第一,以革命先辈们的优良事迹凸显艰苦奋斗作风。用先辈们的艰苦事迹感染青年,让青年远离任何贪图安逸、坐享其成、不劳而获或者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的毛病。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精神标识,从鸦片战争爆发百姓们流离失所再到新中国成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靠的就是艰苦奋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4]可见,只有以革命先辈们的艰苦事迹才能引导新时代青年深刻理解“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科学内涵,认识到“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之间吃苦奉献与高尚品德的辯证关系,使青年更加坚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幸福就要奋斗”的理念。
第二,以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引领青年。“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有坚强意志的青年共筑中国梦。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要谋人民幸福、谋民族复兴就需要青年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因此,要用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引导青年,激励青年从思想上认识到:困难越大、条件越艰苦、矛盾越复杂,越能锤炼一个人坚强的品格和意志。要引导青年把艰难困苦的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重要机遇,克服青年对社会现实的畏难情绪和胆怯心理,在艰苦奋斗中不断净化心灵、磨炼意志。
(三)以“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创新实践锤炼青年奋斗本领
“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青年作为全社会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最具开拓性的群体,需要具有创新的思维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同时,在参与到社会实践过程中青年需要更快捕捉到创新领域的信息、构建创新思维框架、培养实践创新本领,才能充分满足中国经济模式转变对青年所提出的创新知识储备和能力的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想助力青年打破“躺平”困境,就要着力以创新实践引领青年提高创新素质,锤炼青年奋斗本领。
第一,以创新教育理念激发青年创新思维活力,引导青年打破观念趋同。教育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因材施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充分发挥青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重视青年学习的兴趣、需要、动机的培养。同时,还需要将创新教育理念贯穿教育全过程,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注重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方式与方法、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改革,“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个性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15]最大程度上激发具有创新思维活力与潜能的青年。
第二,要以战略驱动引导青年打破行动趋同,培育青年创新本领。以创新教育理念来激发青年创新思维活力同时,还需要以国家战略驱动来引导青年形成大局观念,打破行动趋同,培育青年创新本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基于此,应当让青年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目标,引导青年关注科技创新、技能创新、战略创新、方法创新,促进青年形成创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求异思维等,挖掘青年创新潜能,破除青年行动从众的藩篱,推动青年在充分理解国家战略需求基础上努力在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中施展才干,不断攻克科技关、技能关、方法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四)以“关心青年,支持青年”为目标宗旨关怀青年现实诉求
“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1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支持青年、服务青年。关怀青年的现实利益诉求既是党的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在青年工作领域的体现,同时也是培养青年奋斗自觉,纾解青年“躺平”困境的重要途径。
第一,在教育方面,要通过推进教育机制综合治理改革,弱化教育的筛选性。教育筛选机制是教育防止阶层固化,加强会阶层流动性的重要机制,但是过分强调教育的筛选性,注重高等院校的等级层次就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与可得就业机会不公平,削弱青年优秀人才往上层流动的可能性。因此,应当通过政府层面的政策协调、社会层面的条件带动、高校层面的资源补充、个人层面的能力培养的协同推进,减轻教育竞争给青年所带来的群体同辈压力,发扬青年群体榜样的奋斗精神,形成“剧场效应”来完善教育人才激励机制,促进教育“去内卷化”。
第二,在就业方面,政府应与社会各界在青年工作上形成合力,为青年提供奋斗所需的合理利益诉求保障,除关照新时代青年存在的教育问题外,还需考虑其求职压力、阶层固化等存在的客观实际,解决青年面临的实际困难。首先,在培养青年群体自身多维度竞争意识的同时,要建立健全就业机制,进一步缩小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等同政府、事业单位等环境、条件之间的差距,为青年就业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其次,要在注重社会发展推进改革过程中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性,全面缩小社会阶层的生活差异,推进青年在学习中的资源分配公平以及求职时的机会公平,减少其趋同性选择以及重复的竞争内耗。最后,应让青年群体充分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保障青年在有更多选择余地的情况下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奋斗价值坐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275、1005.
[3] 熊钰.网络“躺平”现象与青年奋斗精神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22(2):14-21.
[4] 张自慧,依力亚,黄利金.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J].哲学分析,2022,13(1):89-101+198.
[5] 令小雄,李春丽.“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3(2):124-139.
[6] 吴炜生,陈锡喜.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论述的战略思维与实践意蕴[J].北京教育(德育),2021(5):24-30
[7] 哈尔特穆特·罗萨.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M].郑作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0.
[8] 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02).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2023-03-02.
[10]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11] 李国仓.“内卷”抑或“躺平”:高校激励治理中的教师工作投入选择[J].江苏高教,2022(12):107-114.
[12] 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讲话[J].求是,2021-06-29.
[13] 習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3-05-05(001).
[1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15] 姚娟.青年创新思维能力培育的内涵与方法[J].人民论坛,2022(2):108-110.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国家健康治理效能提升机制研究”(AHSKZ2020D21)
作者简介:张小玉(1999- ),女,四川泸州人,安徽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通讯作者张宥(1975-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