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安琪 侯玉童
摘要:农村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由书斋走向大众。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阵地,应对多元价值观挑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获得了社会大众的高度认同,主要体现在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三个层面,这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进程和新发展具有推动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大众化 价值逻辑
* 本文系基金项目:2017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央民族大学)(2016BJ05MZDX);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21LLMLB016)。
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价值逻辑的关键,是要弄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农民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价值主体就是人民群众,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以人民为中心破解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实现全体人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形式
科学的理论只有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打动人民群众,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内容精深、逻辑严密、语言深邃的理论体系,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变成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实践的大众理论,就需要将理论语言转换为符合大众思维的大众语言。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在这方面做了不同的尝试,他们是这一语言转换的生动实践者和有力助推者。
(一)毛泽东的“两论”思想
毛泽东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推广,他在实践中也大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农村的大众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结晶。《实践论》是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稿的一部分,毛泽东在论述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过程中,运用了许多群众所熟知的成语、口头语等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说明抽象的哲学原理,达到了昭昭在目的效果。例如,《实践论》中的“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另外,毛泽东在论述认识的第一阶段即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使用延安作为例子:外面人来延安考察,指的是感性认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对延安的调研,就会对延安有所熟悉和掌握,从而得出了不同方面关于延安结论,即实现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毛泽东还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批判了当时党内存在的“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为延安整风运动做了理论准备。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许多贴近实际的事例。例如,用孙子的名言“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唐朝人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来论述矛盾具有特殊性,强调要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一次华丽蜕变,诞生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两论”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表达形式,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法论之一,为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奠定了思想基础。“两论”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叙说中国人自己品格的标志著作,一经出版便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读本,使农民对中国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帮助农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提高了他们的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这有助于引导农民正确理解社会发展变革的规律,增强他们的理论自觉性和历史使命感,促进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
(二)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对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认识与实践,有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探索过程。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不渝地进行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探索。1978年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主张在思想理论上拨乱反正,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破除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使得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邓小平首先集中论述了“解放思想”的问题,与“解放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僵化”,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本本主义”和“随风倒”现象等。因此,打破教条主义、旧的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見的束缚,要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其次,邓小平强调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重要武器。正是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下,全国上下实现了精神和实践的松绑。邓小平同志采用了一系列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群众语言,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奥原理进行创造性转换,对长期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问题,给出了明确细致的回答,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锢,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推动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一步深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农民深刻理解了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的学习,促使人民群众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动方式、生活方式,使其成为一种持久的禀性力量,促使人民群众采用辩证的思维意识,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积极地开展思维的自我超越。通过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激发了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巩固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
(三)习近平的“学习问答”
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论内涵十分丰富。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一书中,将哲学话语创造性转变,紧扣“准、新、活”的具体要求,既在学理化上深耕细作,又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不断突破是思想性和通俗性结合的典范。《问答》中充分运用名言警句、精彩故事、典型案例等,用“接地气”的话语让“高大上”的理论“活起来”。例如,全书绝大多数篇章,开篇都以比较鲜活的方式切入,巧妙破题,或是呈现梁家河今昔变迁、余村绿色转型等发展成就,或是描绘深圳莲花山的高山榕、极速奔驰的“复兴号”等生动形象,并且在论述过程中,使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来说明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確使用便成为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工具,错误使用则成为为个人谋私利的工具,也阐明了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即事物具有两面性,因此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达到立论说理、画龙点睛的作用。《问答》通过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具象化、高深的思想通俗化,有效避免了用道理套道理、就理论说理论的问题,让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看得懂、悟得透、用得上。
二、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从毛泽东同志开始,就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带领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开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工作,推动了一系列相关运动、教育的实施,产生了深厚的实践价值。
(一)延安整风运动的价值成效
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思想政治运动,旨在加强党的建设、纠正党内作风和思想上的错误倾向。在整风运动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得到了生动体现。首先,整风运动中,党所采取的宣传教育形式是大众的、普遍的、多样化的,并且内容也十分丰富,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毛泽东思想等。党组织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广大党员和群众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内容,使之深入人心。其次,整风运动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理论要结合实际,理论必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贴近实际生活,更有说服力。最后,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事物在“否定之否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逻辑环节,是实现“否定之否定”的最有效方法和途径,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对自己的思想和工作进行深刻剖析和批评,这种开放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氛围有利于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在党内更加广泛地传播并得到进一步接受,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重要彰显。
延安整风运动是一场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破除了教条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使得毛泽东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方式,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深入发展。
(二)广大群众学哲学运动的生动探索
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最有影响的三个论述是:“辩证法应该从哲学家的圈子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去”“哲学并不难,不要把哲学看得那么神秘,哲学是可以学到的”“大力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同志不仅自己深入研究哲学,还写出了很多哲学著作供群众学习,他鼓励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都参加到学哲学、用哲学的活动中来。基于对哲学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认识,毛泽东同志强调要重点学习唯物辩证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希望广大群众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能够运用哲学知识解决思想上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在思想上,能够把哲学学习与自身思想改造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在工作中,把哲学学习与解决工农生产难题结合起来。
广大群众学哲学以通俗化为特征,将深刻的哲学理论融入现实生活中,从哲学与生活相联系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把道理说明白了,而且更容易让基层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普及,以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极其有益的。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刻实践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生动实践。首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则,提高对其内涵和精髓的理论把握。其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在人民群众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民群众讲解习近平系列讲话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讲明白,为人民群众所熟知掌握,让科学的理论走入生动的实践,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最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注重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培养共产主义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念在党员干部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践行。
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深入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到了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使其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干部思想和行动的指导原则,始终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牢记初心使命,将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心中,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三、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践关切
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宣传和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和发展。因此,在满足人民诉求的前提下,应当注重采用符合老百姓日常习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能够更好地收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效果。
(一)深化主流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人”的关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关注“现实的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将人从观念的解放推进到现实的解放,使无产阶级从经济上被剥削、政治上被压迫的现实中解放。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解决社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其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使得新时代农村的发展呈现全新的面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凝聚思想共识,弘扬社会主旋律,提升了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的人”的关照,推动了社会主义崇高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心中闪耀的光芒,獲得广泛的认同与赞赏,使全体人民能够在意识形态思想上化“被动”为“主动”,让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农村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寻常百姓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聚焦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飞入寻常百姓家”。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参观艾思奇纪念馆时强调:“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讲大众话,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指明了方向。“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关系的经典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必须要为大众理解和掌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俗化,形成旗帜鲜明的话语风格,使得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飞入”人民群众的头脑中,指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还要把“晓之以理”和“动之以情”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让大众听得进、记得住,拉近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
农村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可以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自我实现和参与社会进步的愿望。通过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理论,可以促进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并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润物细无声”之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认知习惯相结合,将海内外中华优秀儿女的梦想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梦”的论述,凝聚起中华儿女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中国梦”一词是“接地气”的生活语言,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领域。在政治领域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幸福;在经济领域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将“创新”比作“牛鼻子”,强调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文化领域中,要补足精神之“钙”,即文化自信,强调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领域中,明确指出要将政策落实到位,少“翻烧饼”,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生态文明领域,特别是在黄河流域保护的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多少汤泡多少馍”,既通俗易懂又蕴含了坚持适度原则的深刻哲理。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大众化特别是在农村的大众化,能够帮助人民群众摆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神秘东西的看法,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认识与思考,能够使其从书斋走向人民群众,从被少数的“知识精英”掌握,到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理解与认同,并被农民群众应用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之中。同时,也要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历史任务,大众化主体应积极开拓创新、追求发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李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大众化——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J].秘书工作,2021(08):73-75.
[3]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001).
[4]王立胜.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基于百年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5(05):12-21.
[5]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32.
[6]郭建宁.六十年代前半期毛泽东的哲学探索[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02):84-90.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3.
[8]彭春雷,王偲.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几点思考[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55-59.
[9]列宁.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468.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