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娜
王俊刚展示普罗旺斯西红柿。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他是一名扎根于基层的农业科技工作者,风雨无阻地穿梭在田间地头,战战兢兢从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研究和推广工作、他就是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一位普通的“70后”基层科技工作者王俊刚,现为晋中市普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他创建了全省首批科普惠农绿色通道服务站、全国首家科普中国乡村e站。
十几年如一日扎根于农村,在农业科技传播上做文章。在新农村建设中,他不断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设施蔬菜种植模式,大胆摸索农村发展道路,努力拓宽农业生产经营渠道,积极引导村民走出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在东阳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垂范。
“我心在家乡的田野,我会倾其所有服务家乡父老”,这是王俊刚时常说起的一句话,正是这份初心,让他十几年来“始终如一”。
2008年底,王俊刚开始任科普惠农服务站站长。此后,他便一头扎在了农田里,田间地头成了他的“办公室”。串农户、进农场、蹲田头、察农情、跑项目、传农技,成了他工作的常态。
作为首批成立的、当时东阳镇唯一的“山西省科普惠农绿色通道工程服务站”,充分利用省农科110专家庞大的技术服务支持,以及省科普惠农服务中心质优价廉的平价农资配送体系,服务站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按农时每年举办蔬菜技术培训12期,受训人员达3000多名,针对共性的蔬菜病虫害问题,省农科110专家直接到田间地头技术指导数次,农户拨打农科110服务热线963110电话上万人次。大力引进名、优、特蔬菜新品种,加强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积极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配方施药、节水灌溉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每年大棚亩收入达万元以上。目前已发展示范户500戶。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这是山西传统农业给人留下的印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王俊刚深刻认识到,让乡亲们尽快增收致富,必须发挥科普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品牌农业、生态农业必须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品牌化销售之路。
王俊刚带领全村农民统一建设温室大棚、固定拱棚、移动拱棚及防虫棚等农业设施,带头种植无公害蔬菜,建设东阳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基地生产的优质蔬菜注册了“康垚”商标,并先后成立了榆次区西红柿种植协会、晋中市科普惠农农贸专业合作社、晋中市普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协会+基地+农户+市场”的模式,为农民提供统一建棚物资,统一种子、化肥、农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排灌,统一销售“五统一”服务。
“经过3年的试验示范,现在种植最好的是普罗旺斯西红柿,这种西红柿实而不空、沙而不面、甜度刚刚好。”王俊刚随手拿起一个西红柿对《科学导报》记者说。市面上的普罗旺斯西红柿一般11月种植,次年2月底到3月初上市,一年销售期仅有5个月。而王俊刚团队对普罗旺斯西红柿进行了周年种植试验示范推广,4月定植、7~9月上市,9月定植、12月上市,销售期为11个月,可增产20%,不仅赢得了广阔的市场,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目前,榆次区和周边地区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的普罗旺斯西红柿达到了500余亩。”王俊刚告诉记者。
成功的背后是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种植、施肥、采摘,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去做。大棚的温度、湿度控制在什么范围,海藻酸使用浓度是多少,西红柿叶片萎蔫该如何处理,每一步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2019年,普罗旺斯西红柿周年种植试验示范推广技术荣获了省农业领域“五小六化”竞赛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省“五小六化”竞赛优秀成果二等奖。2020年,普罗旺斯西红柿无农残种植技术研发项目荣获第四届“三晋新农人”创业创新竞赛创新组优秀奖。
“农业科普工作必须扎根田间地头,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将成果书写在三晋大地上。”这是王俊刚亘古不变的信念。农忙时他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为农户解决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农闲时,他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在开白村建设120平米科普教室,邀请专家、学者到“科普教室”授课。基地常年聘请农科110专家、山西农大教授程季珍为顾问,传授现代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作为科普惠农服务一线的老兵,近年来,王俊刚所建立的全国首家科普中国乡村e站,受到了中国科协、贵州科协、海南科协、河北科协、湖南科协、中央7套、四川科协、天津科协、内蒙古科协、科普中国乡村e站莅临指导工作。让科普惠农服务、科普中国实用技术项目推广的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让更多的农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