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庭玮
奶奶的房間里放着一台缝纫机,它原本光滑的表面有些破损,黑色的踏板上锈迹斑斑。那天,我依偎在奶奶怀里,听她讲有关缝纫机的故事。
那时候,爷爷奶奶住在乡下。爷爷是一名乡村教师,每天除了上课,还要和奶奶一起忙农活。爸爸两岁那年,爷爷生了一场病,暂时不能给学生上课了。后来,又有了姑姑。爸爸、姑姑到了上学的年龄,爷爷奶奶开始为儿子、女儿上学的学费发愁。一天,爷爷从县城的书店买来一本有关服装裁剪的书,他和奶奶商量:“家里有些布,要不你学着做衣服?”奶奶开心地点点头。
一台铮亮的缝纫机花光了爷爷奶奶所有的积蓄。之后,奶奶一边学裁剪技术,一边还要做家务。奶奶学得很快,那年冬天就给家里每人做了一件新棉衣。乡亲们听说后,衣服破了都来找奶奶补;有人还带着布,请奶奶做过年的新衣服。大家都说奶奶做的衣服好看、穿着舒服。
一年后,奶奶把缝纫机搬到乡上,开起了裁缝铺。上午赶集时,顾客带来新布,奶奶一边问他们的要求,一边用软尺量尺寸,并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太阳下山时,奶奶背着满满一背篓布回家。下一次赶集时,这些布就会变成新衣服。
后来,爸爸考上了县城第一中学。爷爷奶奶既高兴又发愁。高兴的是,孩子去县城读书,将来考上大学的概率增加了;发愁的是,孩子还小,就要离开家独自在外求学,他们放心不下。商量了很久,奶奶对爷爷说:“要不我先去县城看看,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店铺,我就去县城做衣服。”爷爷听完点点头。
那年暑假,奶奶在县城找到了一家租金、位置都合适的店铺。她带着缝纫机,先独自去了县城。开学前,爷爷带着两个孩子一起住进裁缝铺。看着两个孩子每天背着自己缝的书包去上学,奶奶打心眼儿里高兴。她每天低头弯腰缝制衣服,不停地踩着缝纫机,从天亮忙到天黑。爷爷每天除了负责做家务,还要帮奶奶记账、收布。两个人分工明确。
缝纫机飞快地转呀转呀,不知转了多少圈,爸爸和姑姑先后走出大山,考上大学。奶奶的缝纫机更加忙碌了,因为两个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还要靠它挣。
爸爸工作后,奶奶带着缝纫机来到他工作的城市。爸爸不想奶奶太辛苦,劝她放弃裁缝铺。可奶奶说她想守着裁缝铺,趁着自己还能踩得动缝纫机,再做几年衣服。后来奶奶因为腰痛住院,医生告诉她不能再做衣服了。出院时,爸爸对奶奶说:“娘,咱回家吧。”奶奶这才同意放下陪伴她几十年的缝纫机。
缝纫机一直放在奶奶的床头,她摸着它说:“留着吧,还可以放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