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荷
微笑时,他眉眼弯弯,嘴角弯弯;严肃时,他目光如炬,不苟言笑;拥有一颗奋斗进取、勇挑重担赤子之心的他,在国家百废待兴之际,依然踏上漫漫归国路,投身航天事业。他便是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
生于1911年的钱学森,自小便受到父亲钱均夫的影响,爱学习。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间,他便在数学、国文、美术等学科上展现出极高的天赋。虽然学科优势明显,但在考大学时,钱学森选择了铁道工程专业,并于1929年进入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后经过不懈努力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留学期间,钱学森始终心系祖国,密切关注国内局势变化,决心早日学成报效祖国。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国后,有人问他:“中国人自己搞导弹行不行?”钱学森霸气回应:“怎么不行?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中国人比他们矮一截?”从那一刻开始,祖国便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
为加快我国科技人才储备,钱学森主动请缨,办起了“工程控制论讲习班”,传授科学知识。虽然他讲课从来不带书本,但讲课详略得当、提纲挈领、引人入胜,深深吸引着前来听课的学生。
教学上,钱学森传道授业;科研上,钱学森亲力亲为。1962年,我国自行設计研制的“东风二号”导弹在升空后不久便解体坠毁,将戈壁滩炸出一个直径30米的大坑。围着大坑转圈时,导弹总设计师林爽流下了眼泪。这一切,都被钱学森看在眼里。他没有责备任何人,也没有气馁,而是带头寻找原因。很快,失败原因找到了,改进方案确定了,研发重组开始了。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成功上天,成为我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中短程导弹。
1964年10月16日,在钱学森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试爆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获得成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入轨。至此,钱学森的奋斗之梦终于实现,中国的强国之梦也就此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