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宏博,桑 红,孙冬雪,孙 燕,吴 波,张宇朋
(长春市第六医院,长春130051)
突发性事件是指在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可对人们的生命、财产、环境或公共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紧急情况下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问题等,这些事件具有难以预测、情况复杂、影响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的特点[1]。21世纪以来,全球各类突发事件频发,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给亲历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使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2]。人们在面临巨大的变故后,如果内心的焦虑和混乱未能得到有效宣泄,往往会导致情绪负性化,而这种情境下的负性情绪可逐渐渗透到个体的各个方面,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3],不仅影响到心理层面,还会波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和认知功能,造成失眠、多梦、免疫力下降、记忆混乱、决策能力降低等,并在社交层面产生不良影响,导致个体逐渐疏远自己的社交圈子,增加社交隔离的风险。与此同时,工作和学业方面也会受到影响,表现为工作效率降低,学业成绩下滑,甚至影响其职业生涯或学业生涯。负面影响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干预变得尤为重要[4]。积极寻求心理支持、采用健康的应对策略以及借助专业的心理咨询等手段都有助于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重建个体的情绪平衡和生活稳定[5],故此近年来团体心理干预理论应运而生。团体心理干预是在突发性事件(自然灾害、人为事故等)发生后,为了及时控制和减轻受灾群体或个体的心理创伤,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使用的安全、有效、经济、成熟的心理治疗方法[6]。心理干预在改善青少年网瘾、攻击行为、乳腺癌康复期焦虑患者、地震灾区中学生创伤后的应激症状均取得较好效果。目前关于心理干预在突发事件群体负性情绪中的应用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团体心理干预对突发性事件群体负性情绪的影响。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在长春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72例突发性事件经历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20例,年龄18~39岁,平均年龄(28.16±10.62)岁。文化程度:高中16例,大专及以上20例。研究组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19~36岁,平均年龄(27.53±8.69)岁。研究组采用团体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个体心理危机干预。
入选标准:年龄≥18岁;突发事件经历者;存在负性情绪反应者。经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7]评估,负性情绪得分高于正性情绪得分者;认知功能正常者;突发性事件群体知情同意。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的研究对象均采用同一组干预者进行心理干预。①对照组给予个体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心理干预者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对经历突发事件影响者进行一对一的干预过程。②研究组采用“简快重建法”,对突发性事件群体实施团体心理干预[8]。在集体环境下由一位团体心理干预者引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危机干预技术,通过团体动力和人际互动,对团体受助者进行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干预前,研究者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研究对象状况以及具体工作的开展情况,以便更好地调整干预方案。研究组根据年龄段分组,每6人一组,每组固定一名熟练掌握“简快重建法”的心理干预者。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一次心理干预,90 min/次,于干预前、干预后一周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见表1。
质控管理:①根据入选标准严格筛选干预对象,并明确告知其干预方法的全部内容。②保护研究对象的隐私与安全。为确保填写问卷的真实性,避免被调查者因担心个人信息泄露而失去其真实性,与每位干预对象签署了保密协议,以保证其个人信息的安全性。 ③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前研究者均经过专业培训。④数据收集工作由专业人员进行采集整理。
①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7]是由心理学家沙琳·华生(Shigehiro Oishi)和查尔斯·埃·斯皮尔伯格(Charles S. Carver)于1988年开发,中国学者黄丽修订,用于测量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体验,包括两个分量表。正面情感(Positive Affect, PA)包括兴奋、愉快、自信、充实等积极情感;负面情感(Negative Affect, NA)包括焦虑、沮丧、愤怒、紧张等消极情感。各有1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分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92、0.815,分数越高说明其情绪体验越显著。②心理健康状态:采用中国心理健康量表[9]评估其心理健康状态,包括10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有8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法,所有项目之和除以80为量表总均分。低于2分,心理健康;2~2.99分,有轻微心理问题;3~3.99分,有中度心理问题;4~5分,有重度心理问题。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10。③生活质量:采用WHO生活质量简版(WHOQOL-BREF)[10]评估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包含生理、心理、社交、环境,总分130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好。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2。
选取SPSS 24.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PANAS、中国心理健康量表、WHOQOL-BREF结果用(M±S)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得分差异均不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正性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心理健康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3 两组研究对象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态、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突发性事件导致的巨大变故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影响其情绪、思维和行为,遭遇变故时,人们往往会出现恐慌、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这些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社会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11]。团体心理干预是通过对群体开展有组织、有目的的心理支持和干预,帮助他们掌握应对这些心理问题的策略,从而减轻其负性情绪,重建心理健康[12]。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的负性情绪得分均显著高于正性情绪得分,说明突发性事件会给群体心理健康带来普遍的负面影响;干预后,两组的正性情绪得分均高于负性情绪得分,且研究组的正性情绪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的心理健康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应用简快重建法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研究对象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正性情绪,改善团队成员的心理状态,提高其生活质量。干预过程中,将关注点集中在团队成员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使研究者在短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法,以更好地缓解团队成员的心理困扰[13-14]。
研究者帮助团队成员充分认识到他们所面对的问题或症状是人类对突发性事件的正常反应[15],有助于消除其因为缺乏理解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为进行心理干预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同时提供科学、客观的心理治疗信息,有助于解除团队成员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更理性地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
自助方法可以为个体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工具和技能,互助则强调团队成员之间的支持与合作,而他助则意味着在专业的引导下获得帮助[16],这种多元方法的综合使用有助于激励团队成员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得每个团队成员都能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
通过回顾团队成员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成就强化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其积极情绪[17],同时将经验转化为行动计划,帮助团队成员更好地应对挑战。
团体心理干预在应对突发性事件带来的群体负性情绪方面具有显著的心理辅导效果。在团体环境中实施一系列的心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升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认知,缓解应激反应,恢复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