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要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珍视生活和游戏的独特教育价值。济南市历下区育德幼儿园始终坚持“评估与教学不可分割”的理念,以智能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点,以智能数据的有效利用为核心,促进高质量游戏的开展。数字化平台的运用为保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观察和评估。数字化平台的运动轨迹助力幼儿园在过程性评估中更好地看见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看到每一名幼儿的优势与学习方式,进而持续优化教学策略、实现对幼儿个性的指导、关怀与支持。
一、数据赋能,让游戏材料“会说话”
皮亚杰指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幼儿是在对材料深入探索、反复玩味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材料投放的适宜性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开展以及教育效果。《评估指南》中也对区域材料的投放提出了明确要求,如低结构化,种类丰富,数量充足,真实的、生活化的材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发展。
(一)游戏材料投放的存在问题
针对如何创设科学合理的区域环境、如何在区域中投放合适的游戏材料支持幼儿学习、如何观察和追随幼儿不断调整区域材料等问题,幼儿园借助智慧校园云平台,结合智能物联技术应用,让幼儿佩戴的小手环与各区域内定位信标进行无感数据采集,收集区域热力值等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施数据赋能的精准介入指导和因材施教。幼儿园教师从平台上可以看到每个区域的参与人次、参与人数、人均停留时长等数据,如人均停留时间越长,说明可能区域材料的可操作性比较强,或者幼儿的专注度比较高。通过后台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教师可准确了解区域游戏情况,如最受欢迎区、哪名幼儿在什么区域玩、活动了多久、和谁一起玩等,从而及时调整区域设置、材料投放等。
例如,中班表演区很受幼儿的喜欢,但是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发现,参与人次、参与人数数值高,但人均停留时长不足10分钟。幼儿园教师认真审视表演区的游戏环境后,发现存在系列问题,如表演区材料仅局限于服装和配饰材料,缺乏其他种类材料,或是材料投放忽略故事主题等。對此,幼儿园结合表演区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游戏材料投放的三大策略。
(二)游戏材料投放的三大策略
根据主题背景调整投放材料。可以唤醒幼儿在主题行进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引发可能的、自然的表演活动。
根据游戏发展更新材料。幼儿园将表演区游戏发展分为酝酿表演、自主表演、生动表演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游戏都有不同的核心“任务”,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核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动态更新材料。
根据幼儿发展调整材料。首先,幼儿经验不足时,材料进位。如一次表演游戏中,一名幼儿拿起了一个体育器械“钻爬筒”,把整个身体、手脚套了进去,只露出了小小的头。这时,毛毛虫寻找食物音乐响起,只见她边手脚并用蠕动着,边口中说:“我去找吃的啦!”这时,一旁的同伴跑过来说:“你没穿衣服,你不是毛毛虫!”“我是毛毛虫!”“哼,不像!”两人说完跑开了……由此可见,幼儿在寻找生活材料进行角色装扮时,能够结合角色特点对材料进行想象,产生了象征行为。教师借助这一契机,有意识地将个体化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进一步帮助幼儿尝试运用不同的生活材料,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满足幼儿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次,幼儿经验生长时,材料退位。如“我去布置场地了……”装扮好的幼儿一蹦一跳地来到道具区,将树叶场景板,一个个摆弄起来布置舞台。突然,场景板还没开始表演,“啪啪”倒了两个,这名幼儿扶了起来并摆弄好。可还没等离开,又倒下了,于是幼儿不扶直接跑开了。不一会只见她找来了建构区纸盒子,一个个平搭了起来,围成一条长长的路,开心极了。由此可见,幼儿有意识地从使用精美的道具过渡到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尝试自主选择游戏场地作为舞台或搭建舞台。材料的投放应该是开放的,不应以是否逼真等因素为选择的标准,要给予幼儿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提升幼儿游戏的快乐与成功体验。
总之,在区域游戏的材料调整过程中,幼儿园一直不间断的定期查看数据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增长点,找出调整策略,让材料成为幼儿创作的源泉,在数据赋能的自我评估过程中不断让材料追随幼儿的经验,真正让游戏成为幼儿自发创造、自愿参与的游戏,让材料“会说话”。
二、因材施教,让游戏过程“有话说”
基于游戏中的幼儿使用材料情况,幼儿园不断探索、调整和改善,根据幼儿实际游戏情况添加“游戏材料”,丰富幼儿核心经验,真正做到把游戏还给幼儿。
(一)数据助力因材施教
通过数据与教师观察,发现游戏中会有“不会玩”的幼儿,如幼儿刘晓锋一周的数据图显示,各个区域他都会去玩,但每一个区域玩的时间都不长。通过看总数据,可以得知他去了小厨房9次,时长为18.9分钟;去建构区7次,时长为9.2分钟,去小超市7次,时长为10.27分钟,去益智区4次,时长为9.95分钟。针对刘晓锋的数据显示出的现实情况,教师分析他玩的过程可能比较浮躁,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不知道游戏规则是什么等等,所以导致玩一会儿就想换其他的区域。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当刘晓峰再次进入小厨房进行游戏时,教师会引导游戏水平较高的幼儿贾沐皙和刘晓锋在一组,通过其他幼儿的带动和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刘晓锋学习小厨房游戏的操作方法,从而喜欢而专注地体验到游戏的乐趣。
大一班幼儿康宁的日常表现有点“冷静”,通过查看智慧校园云平台亲密度数据,教师发现康宁的社交亲密度只有一条亲密线,而数据为35%。教师针对以上情况进行适时介入,一是请家长多抽时间陪幼儿玩亲子游戏,了解内心的想法和真正的需求,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帮助康宁在小区认识一个新伙伴;二是为幼儿创造温馨轻松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表现自己的同时并适时鼓励表扬;三是区域活动时鼓励活泼开朗的幼儿找康宁一起玩。经过一段时间的介入指导,平台上的亲密度数值逐渐增多,观察记录报告中的各类蛛网图、曲线图、折线图,直接反映了幼儿成长的情况,为教师对后续的活动设计及幼儿的个性化的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支持依据,真正地做到让教师更懂幼儿。
(二)因材施教助力个性成长
幼儿园还会通过“一周一解”(每周解析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一月一审”(每月依据数字画像报告开展一次教育活动审议)、“一季一享”(教师将平台数据作用于教育教学的典型经验进行分享)推进数据应用,以评促改,保证教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均衡发展。当然,幼儿园的评价可不是冷漠的医疗诊断书、严苛的意见书,而是通过集体的观察记录、发展评估,去肯定幼儿的成长。分析幼儿间的差异,发现在不同领域、不同活动中幼儿的发展现状,拟定出每名幼儿需要关注、帮助的内容或领域,或者需要助推的优势与特长,也可以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活动提供参照方向。根据评价结果反向分析,从千人一面的评价指标发展成千人千面的因材施教,从评价到发展,改进和完善教育过程,让教育过程“有话说”。
三、观察记录,让游戏评估“更好说”
游戏的内核是让幼儿站在活动的“中央”,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深度学习、掌握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呢?在“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学习场域里,教师长期以来积累的观察评估经验尤为重要,能有效地让教师从“看见儿童”到“看见儿童的发展”,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同时,真正起到了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作用。
因此结合《评估指南》中对教育过程、观察评估的要求,重点对“如何观察”“观察记录的要求与方法”及“观察结果的分析与使用”进行研究,幼儿园的具体做法是将“指标”转为更容易理解的“图示”,为教师搭建了多样实施支架。如幼儿园正在使用的智能化观察与评价记录量表,不但实现了语音转文字记录游戏过程,随时拍摄照片、视频上传保存,还为教师内设了多个做观察记录的支架和解析指标,新手教师打开手机就可以根据支架提示,随时随地的记录与修改,并给出支持性策略。不带班时,还可以通过电脑进行二次修改,从而生成完整的观察记录及报告。
整个过程既方便了内容的存储,还将过程与结果快速詳细地呈现,真实记录幼儿日常游戏生活的过程现状,避免了因信息传递流转失真且效率低下的情况,大幅度提高了教学质量的管理效率,促进教师专心将精力用在观察评价这个专业的事情上。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对游戏的全过程进行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明晰游戏的发生与演进过程,同时改变了幼儿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方式,助推了幼儿的深度学习和深度游戏,让游戏评估的介入更显性、更直观。
教育数字化评价为教师走向更科学的观察与支持提供了依据,让教师从关注幼儿行为转化成关注幼儿思维,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使“儿童立场”更落地,有效实现了幼儿发展过程与评价过程的自然融合。幼儿园将继续主动顺应时代变革与挑战,持续推动园所的教育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园所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