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4-03-05 01:27魏源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魏源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跨越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多个维度的民族认同意识,是不同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如何构建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出发,考察问题的历史性、地域性、实践性,尝试探讨如何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一)原始社会中的共同体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实现。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十分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在史前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已经开始孕育,这些文化的主人……是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民族最早的祖先群体。”在原始社会阶段,中华民族的先民生活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中,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低下的前提条件下,他们只能依靠狩猎、采集和渔猎为生,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部落共同体。在这种共同体中,人们相互依存、共同生活,形成了初级的群体认同和归属感。自然环境的挑战和生存压力促使原始社会中的人们意识到,只有通过协作和团结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共同面对困境和风险,进一步巩固共同体意识。同时,在长期的部落共同体生活中,各部落逐渐形成独特的传统、习俗和图腾在原始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用以传递知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这些传统强调集体利益、共同目标和互助合作,推动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唯物史观认为,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人类的物质需求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人类追求共同利益和团结合作的根本需求。

(二)封建社会中的民族冲突与认同

封建社会依靠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生产形成了中国千年的农业文明。封建领主通过土地控制和租佃关系使农民与土地紧密联系,为共同体意识奠定基础。为维护统治地位,封建领主制定了社会等级和政治制度,如宗法制、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凝聚不同阶层,维持社会秩序。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天下大同”的观念,这种大同思想观念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集体意识,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奠定重要基础,并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

随着古代中国农耕技术的进步,封建社会内部出现了剥削和压迫,农民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抵抗意识。同时,中原的农业文明与周边游牧文明开始长期对抗与融合。马克思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先进的生产方式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创造力,能满足更多人口需求并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中原文明逐渐取代游牧文明成为主导力量,而这也引发了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可理解为先进农耕经济在取代相对落后游牧经济时,通常会由于竞争和转型等因素而伴随冲突和矛盾。但冲突也激发了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的意识,促进了文化、风俗习惯的交流和融合。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也是催生民族意识觉醒的因素。

(三)现代社会中的革命运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崛起

唯物史观认为,现代社会中的革命运动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崛起可以被理解为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崛起反映了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内部矛盾时所形成的自我认同和团结意识。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列强侵略、不平等条约的压迫、经济剥削和社会动荡等激发了中国人民反抗的意识,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兴起。毛泽东指出:“人民共和国去掉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些事情不但使工农得了利益,也使其他人民得了利益。总括工农及其他人民的全部利益,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利益。”革命运动常常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呼吁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共同抵制外敌压迫。例如,近代以来,先进思想家和爱国志士通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运动将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团结广大群众以抵制外敌压迫,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觉醒并崛起。

此外,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变革和革命进程是推动共同体意识进步的重要环节。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指导思想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为民族抵抗和解放的基地,广大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外敌,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在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自然地貌对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和社会习惯产生了深远影响,不同的地理条件塑造了各个地区人民不同的特点和文化传统,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首先,中国南北地理分割的存在形成南北方人民的差异。北方地区以辽阔的平原和干旱气候为特征,农业主要以小麦为主,在农耕文明的发展下,北方人民形成了勤劳、坚毅和忍让的精神,并在艰难时刻表现出团结一心的特质。而南方地区则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湿润的气候,稻作农耕盛行,这也使南方人民更加注重家庭、親情和传统价值观。这种南北地理分割虽然导致不同地区人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出现差异,但同时也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其次,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在中国不同地区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工业基础,而西部地区则以农业和矿产资源为主要支撑。这种地域经济差异使不同地区的人民通过互动与交流,在贸易、劳动力流动等方面形成了紧密联系,并在无形中增强了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二)地域性文化

地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并通过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不同地区形成的语言和方言系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中国拥有众多的语言和方言,不同地区的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来交流和表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各个地区的独特性。不过,虽然存在语言差异,但共同的汉字书写系统和共享的文化价值观念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使不同地区的人们在面对共同利益与困难时能够达成共识,并逐渐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其次,各地区特有的宗教和信仰系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思想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等都具有深厚的地域性特征。例如,北方地区相对来说更信仰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而南方地区较多信仰佛教和道教,注重个体修行和心灵追求。在不同地区,这些宗教和信仰系统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追求,推动人们在宗教和信仰中建立共同的归属感,进而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地域间互动

地域间的交流互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各个地区之间的贸易、人员流动和文化交融都促进了中华民族内部的联系和认同感。

首先,古代的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文明,为不同地区人民的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和物资的交换通道,更是文化、思想和艺术的桥梁,通过开放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得以互相借鉴和影响,中华民族也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自我认同。

其次,现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地域间的互动与交流。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不同地区的人们能够更快速地移动和互访,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等通信设备的普遍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信息和思想能够更加快速地传播,加深了中华民族内部的认同与联系,加速了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地域因素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地域性文化和地域间的交流互动都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凝聚起到推动作用,通过不断演变和发展,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样性与一体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地域因素的积极影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一)提供政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首先,加强民主权利和参与意识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通过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如选举制度和公民参与机制,不仅有助于公民广泛参与和平等表达意见,也有助于凝聚社会力量,培育公民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为共同体发展提供基础。其次,法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法治,能够促进内部团结、互信,确保各民族成员享有平等权益,并形成共同价值观和目标。普法教育和宣传活动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让每个公民明白法律对社会秩序和公正的重要性,以法律凝聚民族共同意识。最后,推进地方自治和区域协同是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巩固民族团结进步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地方自治制度建设,推动各地区在法定范围内自主管理,同时鼓励地区间协作与交流,建立全面有效的民主制度,有利于确保人人平等的政治权利,让每个公民都参与决策并发表意见。

(二)因地制宜发展民族经济,奠定物质基础

首先,共同繁荣是铸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威胁社会的稳定,也削弱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通过扶贫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收入分配调整,均衡发展各地区经济、提高整体生活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人人分享国家发展成果,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和受益于国家的繁荣,增加中华民族成员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其次,区域协调发展是关键。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地区间差异日益增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促进协调发展,缩小差距。通过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鼓励发达地区援助欠发达地区,可以确保资源公平分配和合理利用,推动共同富裕。并且,加强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共同体成员需求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铸牢共同体意识。最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提供全面、普惠、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方面,有助于减轻经济压力,缓解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加强民众对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三)推动文化融合,打好思想基础

首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积淀,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通过教育、宣传等途径弘扬中华文化,采取行动认同和传承中华文化,“在知行合一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高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交融。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要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鼓励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学互鉴,吸收世界文化成果,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创新,实现文化复兴与繁荣。最后,建设共同的精神文明。教育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通过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责任意识。此外,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也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建设共同的精神文明。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