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娟,周静
重庆医科大学药学院 (重庆 4000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要求[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文件指出对于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2]。重庆医科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分为针对医学生的医用有机化学公共基础课以及针对药学院学生的药学有机化学专业基础课。以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的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分析鉴定、制备合成、重要有机化学反应的机理等,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该课程每年面向大二年级临床药学、药学、药物制剂等药学专业的学生开课,理论课96学时,实验课7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及有机化学实验的基础上,系统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获得训练。
近年来,教学团队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方面[3],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多为零散而不自觉的,缺少整体设计,难以形成合力,思想政治元素与有机化学通过什么途径结合、以什么模式进行结合,都未形成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教学形式单一,与现代教学手段融合不足。目前该课程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中穿插思政元素的模式,形式传统、单一;以说教为主,缺少学生的参与,无法体现学生在现代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结合课程的特点,从思政元素挖掘、多样化教学模式、思政反馈和评价等多方面入手,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
教学团队结合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将课程思政设计渗透到教学全过程[4],从爱国情怀、唯物辩证思维、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科技创新精神等角度进行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图1)。
图1 思政元素挖掘
除了最基本的有机化学知识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应该在全教学过程中得以彰显。笔者介绍中国科学院戴立信院士结合国家需要,在金霉素研究、有机硼化学和手性合成等多个领域成果卓著,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我国科研事业,为科教兴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述邢其毅先生放弃国外优越研究工作条件,在隆隆炮火声中回到祖国,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为了寻找抗疟药物支援抗战,到云南边境河口地区收集金鸡纳树皮,开展有效成分分析研究工作;介绍我国在药物合成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激发学生投身药物研发领域的热情。笔者从始于周朝开始制醋酿酒的工艺讲到现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图2)。
图2 爱国主义观教育融合点
教师在第二、四、五、六、七章中分别介绍了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的命名、结构和化学性质。可运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将这些分散在各个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认识这些物质的性质,更易接受后续章节内容。在每一章节中可能存在很多相对应的概念,有些是对立的两种概念,但在同一部分相统一,学生应该具备辩证思维,认识概念中的对立统一,更准确地理解知识(图3)。
图3 辩证思维方式教育融合点
在建设生态文明强国和节约环保理念的倡导下,加强药物合成工艺的环境保护,不论对提高药企的经济效益,还是对维护生态环境,都起到非常重要作用。因此,在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我国现行的环保政策,通过列举药企药物合成工艺路线改进、播放视频等教学手段讲述环保的重要性,比对一些药企绿色发展的成功案例,强调能源与环境协调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形成绿色发展的环保理念,同时通过讲述教师科研课题组与药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加深学生对药物生产节能减排的认识。从安全环保入手,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启发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和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图4)。
图4 绿色环保发展理念教育融合点
笔者在第二章烷烃教学中引入合成领域最具难点和挑战的课题方向C-H键活化研究及其在新药研发和天然产物全合成领域的应用[5];在第七章芳烃中引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游书力课题组的去芳构化的热点研究工作,将廉价芳烃原料转变成高价值的药物分子[6];在第十四章有机含氮化合物中引入光催化和电催化技术[7],利用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的合成策略,实现药物合成路径的绿色环保。一代代药物合成方法的创新,解决的一个个问题,向学生普及科技创新观。教师通过教学对现有的药物合成策略加以延伸,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和认识药物合成领域更加尖端的技术,提供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图5)。
根据有机化学学科特点,笔者对课程教学进行模块化设计,包括案例嵌合式、互动进阶式、见缝插针式等教学设计(表1、2、3,图6)。
表2 “互动进阶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表3 “见缝插针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图6 思政融合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研讨与交流等方式,教学团队对听课效果与课堂讨论考核模式进行了创新。
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鼓励学生组建学习讨论团队,合作完成每一节课的“翻转课堂”[10],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文献收集、阅读分享、多媒体制作和口头表达。此外,组织几场辩论,对“双分子亲核取代一定是构型翻转吗”展开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将每堂课的思政元素和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课后根据课堂内容在微信群中转发一些小视频或者布置课后实践任务。例如,请学生录制视频介绍治疗新冠的药物、特征官能团的组成、医用口罩的成分等。鼓励学生多参加公益志愿者服务,开展“新冠防疫知识”课外实践活动,直接参与科技社会服务,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观。
考核不仅采用传统的期末应试模式,还加入了课堂讨论、辩论、课后阅读和“新冠防疫知识”等实践内容,以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学生思政效果的考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学以致用。所学知识可用于药物生产、国家建设的哪些方面,可用于解决哪些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②集思广益。角色反转,请学生挖掘本课程内容中的辩证元素,培养其思维习惯。③举一反三。结合融入的辩证元素,进行求学、处世、做人的辩证思考,内化认知。④我有所悟。通过本课程学习,在哪些方面具体有所感悟和提升?可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他们对思政元素的理解和内化程度,有助于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图7)。
图7 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为了满足高等教育“两性一度”的要求,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笔者对有机化学课程进行一系列思政创新性探索与实践,在学生评教中反响很好,课程思政初见成效。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不仅掌握了基础的化学知识,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行业认同感。学生今后无论是继续深造或者走向工作岗位,都能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更快适应环境。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对从事科学研究的辩证思维和研究过程背后的思想故事、感人瞬间的介绍,达到了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的目标。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和辩论,提升自身科学思辨能力的同时还增加了师生的互动性;该课程加入思政元素后,拉近了学生和教师的距离,课堂氛围活跃,促进教师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引发教师的教学反思和改革,实现了师生教学共同体的共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