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佳,刘昕烁,桑秀卓
(安徽科技学院 建筑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
“建筑设计初步”是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共3 学分48 个课时,其中理论课程12 课时,实验课程36 课时。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原理的知识要点,建立自我审美意识与艺术修养,并具备专业实践的能力,灵活有效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建筑设计实践的问题。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这个阶段是学生人格形成和专业兴趣培养的重要时期。课程自开设以来,存在学生价值观引领不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1],通过开展“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使课程思政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手段与模式,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浓厚兴趣,提升学生的思政情操,突出理论性与思政相结合,凝练课程综合性、基础性、创新性强的特色,努力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还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与和职业道德。“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但传统授课注重知识目标,加上课时数少,没有充分运用课外资源,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挖掘到思政元素,导致课程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不足。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内容包含建筑概论、中外建筑基本知识、建筑设计入门等内容,知识面广,章节衔接跨度大,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板书”的模式,由于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紧凑与完美、教学方法无新意,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好[2],学生上课抬头率低,习惯了传统的灌输模式,学生课堂教学参与性差,主动学习意识和深度学习意识不强。
“建筑设计初步”传统评价采用平时表现考勤+实验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方式,没有进行过程性考核和多元化考核,部分学生靠期末突击式复习也能取得高分,导致学生平时学习不积极认真,并且学生在上完课一个学期后,难以将学到的课本知识和完成的实验训练项目与后续的建筑设计课程进行衔接[3],在接触到下一阶段的设计任务,如建筑空间与功能、建筑形体以及整体建筑环境设计时无从下手,导致学生的学习无法完成专业基础课应该达到的课程目标。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设置在整个建筑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具有重要的骨架作用,新时代新背景下建筑行业对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4],课程建设基于新工科建设理念,根据教育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精神,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痛点,“建筑设计初步”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手段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创新与实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依据新工科教学背景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筑设计初步”在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增加重视学生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在原有的素质教育目标中融入思政教学元素,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教学总目标。教学基于企业的需求,在培养计划中结合任务驱动,创造建筑学专业的价值取向,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怀。
对于“建筑设计初步”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将其融入到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内容中,帮助学生实时对其进行复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断调整与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凝练优秀经典案例,并结合当前行业发展的特点及趋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补充。通过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同时也能够带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1)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实际案例和前沿成果
经过不断的教学探索实践,把“建筑设计初步”整个教学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理论基础、建筑表达、解读建筑与建筑小空间设计[5]。教学内容改革中融入更多与专业知识相关的生活案例、建筑前沿设计和社会热点话题,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增强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在讲到“建筑设计入门”“建筑设计特点”部分时,引用热门话题陶磊《梦想改造家》翻车事件,在课堂中一起讨论到底什么是好设计,强调设计一定要尊重业主,了解业主真正的需求,要回归本质,引发同学们对建筑设计师责任感的思考(表1)。
表1 “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四个模块及相应教学内容
2)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
建筑物是通过设计再建造起来的,而这个过程中所展现的爱国主义、匠人精神、规范工作以及从业人员的牺牲和奉献等思政元素,适时加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并经常性地在授课中加以提及,加深学生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信念与工作热情,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发展出一份力的信念,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立德树人的目标,在课程中将“建筑设计初步”思政教学育人的方向确定为:1)发扬传播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尊与自信[6];2)努力发扬传承工匠精神,让学生树立吃苦耐劳与追求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3)努力培养学生团结一致互帮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这三个思政主题对应课程中理论授课部分的建筑基本知识概述,实验课部分的建筑制图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空间设计这三大教学模块[7]。通过将建筑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培养艺术修养、激发民族文化自豪感等隐性思政教育内容渗透到专业知识中,以中国建筑史中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文明互鉴、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筑中体现的工匠精神为思政引领,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达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共融(表2)。
1)建立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全过程管理
前几年疫情反复,在此背景下,为保证课程授课质量,教师充分利用学习通、QQ、微信等教学平台,线上学习与线下授课相结合,通过网络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及时高效地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学习课程的参与性和自主性[8](图1)。
图1 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机制
分析学生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学习课程相关资源数据,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老师不仅在课堂上向学生推荐微信学习公众号、专业书籍资料、网络检索平台等,还在课堂外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调研等建筑认知活动,形成以“互联网+”为支撑的混合式教学体系。
2)利用翻转课堂与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老师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学期初布置本学期阅读任务,并且要求学生撰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学期末进行PPT 汇报总结,同学们相互交流读书心得体会;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口头汇报表达能力。使其与理论教学内容良好融合。在课程中引入翻转课堂,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参与性不强,抬头率低的问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探索问题,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敏锐视角与勇于探索知识与真理的创新精神。
实验课根据不同的实验内容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个人训练项目与小组训练项目相结合,小组项目中每组2~3 人,各小组完成项目后进行PPT 汇报与设计成果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成果展示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讲解,通过现场答辩对小组作业进行打分。将学生分成工作组的课程训练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团队协作与配合,需要学生齐心协力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团体协作的责任感。
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考核非常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改革期末考试方式,由传统的试题变为以注重学生能力为主的三小时快题,引入过程性考核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与考核。改革后的成绩组成如下:平时成绩5%+过程性考核成绩15%+实验成绩40%+期末考试考试40%。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学习态度及其它表现等部分组成,过程性考核由过程性PPT汇报,平时作业等组成,对课堂相关学习数据进行量化,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数评价,并以此作为期末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验证教学创新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教学满意度、收获感、认可度、参与度及期末成绩等方面,从定性和定量两个维度看,采用创新教学模式的班级反响均更好。交互式、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深入开展,教学评价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促进了教学成效提升,学生的认可度提高。
本课程的教学创新模式具有较为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实际授课中受到学生的好评。在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来适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水平,要进一步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建筑设计初步”课程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专业理想和爱国情操,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努力调动学生课堂的活跃性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建筑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以及汇报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以后的课程中还要把课程内容继续总结深化,为新工科建设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