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帅,陈良华,迟颖颖
(1.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2.新疆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2)
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已成为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的关键。科技创新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型科研机构作为我国科技创新实践摸索成形的新事物,聚焦科技研发与市场的黏合,在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与资本化、引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新型科研机构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制度藩篱,在政府支持下已经成为独立市场主体。凭借多主体开放合作、自主科研、市场化运作、成果产业化导向等优势特征,新型科研机构取得了显著的创新绩效[2]。然而,当前新型科研机构之间运行质态差异大,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自我造血能力不强、创新活力不足等问题[3]。因此,有必要探索并深刻理解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及其内在运行机理,科学推进新型科研机构的良好运行与高质量发展。
新型科研机构在全国掀起创新风暴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吸引了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近两年来一些学者重点围绕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绩效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展开研究。如丁红燕等[4]认为制度与市场环境、创新驱动力、风险管理、要素资源与组织管理模式构成了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发展机制。周恩德等[5]以广东省38 家新型科研机构为样本,实证研究发现研发经费支出和政府支持显著正向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何帅等[6]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网络关系强度、资源整合以及市场机制均与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正相关;孟溦等[7]从科技资源投入、资源转化、成果产出和社会影响力等全过程要素构建了新型科研机构的绩效分析框架,并对上海微工院的绩效进行了评估。张玉磊等[8]从政府与经济的环境因素、人才与设施的技术因素、研发费用与人员的组织因素3 个层面提出了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
尽管已有研究成果对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已有文献从不同方面研究了影响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及其创新绩效的关键要素,但缺乏考虑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复杂性,更多是集中于单一要素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线性影响,忽视了各个要素间的互动关系和非线性关联;(2)多数文献聚焦于规范性研究和案例研究等,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实证研究略少,缺乏有说服力的定量实证作支撑;(3)现有关于新型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及绩效的研究多侧重于静态的逻辑论证与描述性分析,缺乏系统、动态演化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鲜有深入分析各个要素在交互关系中的因果反馈机制及动态演化规律。因此,有必要运用系统论思维审视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过程及演进逻辑,挖掘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对其内在运行机理提供更合理的理论解释。基于此,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厘清影响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系统的各个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与反馈关系,构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驱动要素的变动影响效应及演化规律。最后,提出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提升的政策建议。
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新型科研机构突破传统的单一组织边界,呈现出一种多主体投资优势,为不同独立的创新主体搭建了一个资源要素集聚与流动的动态创新网络系统,兼具开放性与合作性[9]。新型科研机构实质上是“政产学研”活动的载体,通过集聚、整合与重组异质创新资源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将知识、技术、市场信息的需求方与供给方相连接,打通信息壁垒与服务桥梁,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融合机制发展,发挥创新平台的资源集聚与价值创新功能[10-11]。从创新目标来看,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始终以成果转化为导向,创新过程兼具开放性与动态适应性。新型科研机构重视与市场的紧密联系,通过多个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合作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调整与适应,实现快速对接产业、市场需求变化的创新资源集聚与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移与转化,形成价值的创造与延展[2]。在创新过程中,新型科研机构会受到资金与人才资源、协同管理水平、激励机制、政府支持、市场需求等诸多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影响[3],这些因素以非线性互动方式交叉影响、相互耦合,表现为自身系统与外部环境间的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技术流等的互换与流动[12],最终形成了其创新系统的多阶反馈结构。综上所述,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过程具有复杂开放性、动态适应性与非线性耦合等特征。因此,本文将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过程视为自身内部子系统和外部环境相互耦合的复杂动态系统。
新型科研机构始终与外界保持开放与合作,其创新活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等资源在创新主体间的流动、转移、创造和转化过程[1]。基于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集聚、流动过程与形态变化规律,可以从动态过程视角反映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特点,映射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人才集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3 个子系统[13]。其中,人才集聚子系统是导入系统,是新型科研机构不断持续创新的基础,技术创新子系统是核心驱动系统,是新型科研机构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成果转化子系统是输出系统,是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成效表现和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这3 个子系统通过项目合作流动、创新资源流动等途径构成相关要素间的循环运转。新型科研机构在与外界保持知识、技术和信息的交换时,离不开政府支持、产业与市场需求、协同管理能力以及组织结构等因素的支撑,这些因素支撑各个子系统的关联与运转。其中,政府支持对新型科研机构运行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通过产业集聚、政策扶持与项目支持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个子系统[9]。产业与市场需求是新型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创新并实现成果转化的方向与动力,主要发挥拉动作用。协同管理能力和组织结构等是新型科研机构运行的基础保障,通过对创新资源合理协调与配置,支撑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运转。根据上述分析,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过程
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过程是由人才集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这三大子系统动态互动、有机耦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
(1)人才集聚子系统,主要反映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人才集聚与知识创造活动。新型科研机构的人才集聚效应具体体现在科技研发人员对创新知识的掌握、运用与创造。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支持下,新型科研机构的多主体投资优势有助于集聚一批科技研发人才并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识资源,构成知识创造活动的初始知识存量基础[14-15]。在新型科研机构开放灵活的运行机制作用下,科技研发人员通过集聚、整合知识资源并创造新知识,进一步扩充新型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实现知识资源的动态积累,提升科技人才集聚水平[1,16]。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创造能力是影响新型科研机构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关键要素。知识创造能力不仅会受到研发人员知识势差的影响,还会受到网络关系水平和激励机制的影响。研发团队中人员所掌握的有差别的知识形成了研发人员间的知识势差。适度的知识势差是知识创造的基础,特别是高端人才掌握着前沿与优质的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加工与整合能力。周君璧等[10]和Niet 等[17]学者的研究表明网络关系可以推动新型科研机构开展频繁且深入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知识与信息的流动及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创造。另外,新型科研机构赋予科技研发人才科研自主权和参与收益分配权等激励机制能够激发科技研发人员主动挖掘有价值含量的知识进行整合创造,提高科技研发人员的积极性[18]。根据以上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系统模型通过研发人员数量、知识创造能力、政府支持、高端人才占比、网络关系水平、激励机制、科研自主权、人才收益分配等变量进行表达。
(2)技术创新子系统,主要反映新型科研机构对各项资源综合运用与创新的结果。新型科研机构获取外部有效资源的根本动机在于实现技术创新,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产业技术升级。科技研发人才和研发资金是新型科研机构持续开展技术创新的主要资源基础[8]。一方面,科技研发人才运用掌握的知识资源积极承担政府、产业的科研项目,通过合同科研的方式加速科技成果的输出。另一方面,新型科研机构获取资金的渠道多元化,在研发资金持续投入的情况下,新型科研机构致力于在知识创新的基础上推动技术水平增长,从而提升专利等科研成果产出的数量。除了科技人才和研发资金,影响新型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要素还包括协同管理能力。不同于传统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的组织机构扁平化且对外开放程度高,使得其协同管理能力更加灵活高效,资源的利用效率得以提高[6]。因此,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新型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活动,用科技成果产出反映新型科研机构的技术水平,同时选择科技人才集聚效应、研发资金投入、财政资金投入、社会资金投入、自有资金投入、协同管理能力、组织结构柔性化、技术水平增长动力等变量。
(3)成果转化子系统,主要反映新型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成果的延伸与应用。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新型科研机构通过对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来满足技术创新的内在需求和外部市场需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13]。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体现在技术开发与转让、技术服务与咨询、孵化与引进企业等方面,只有通过多种科技成果转化路径获取创新收益,才能促使新型科研机构独立自主运行并持续创新[3]。在这一过程中,制约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技术水平、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以及成果转化激励等[4]。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取决于技术水平,而成果转化激励则是新型科研机构实现成果产业化的内驱推力。成果转化激励通过将创新收益以股权激励或利润分享的方式与科技人才薪酬挂钩,将科技人才与新型科研机构的利益相捆绑,促进成果转化效率的提升[13,18]。相关研究与实践表明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则是新型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的催化剂,市场需求对成果转化有拉动作用。此外,新型科研机构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还会受到政府支持、科技金融投入、网络关系水平等方面的影响[10]。基于上述分析,为了更清晰地展示新型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路径和成果转化效益,选择科技成果产出、技术成交数量、孵化企业数量、服务企业数量、成果转化收入、孵化企业营业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创新总收益、社会经济影响力、人才收益分配、成果转化动力、市场需求匹配、科技金融投入等变量。
以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分析为基础,根据上述各个子系统的变量间相互作用关系,运用VENSIM 软件构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图,见图2。
图2 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
根据上述系统因果关系图以及因果反馈回路分析,进一步绘制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流图(见图3)。根据图3,系统模型共包括3 个状态变量,3 个速率变量,21 个辅助变量和8 个常量。
图3 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流图
在综合考虑新型科研机构特点和创新过程的基础上,参考卫洁等[19]和Dangelico 等[20]相关文献,运用表函数与函数拟合等方法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并经多次调整后形成系统仿真方程(见表1)。其中,初始数据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来自于南京市科技局的相关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问卷。
表1 变量与函数关系式
本文通过Vensim PLE 软件对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仿真对象选择创新成效显著的江苏省南京市新型科研机构,主要数据来源于南京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及部分调研数据。将仿真模型的时间范围设置为2018—2028 年,周期为10,DT 为1。其中,以2018 年南京市新型科研机构的相关数据确定仿真模型状态变量的初始值。
本文运用历史数据检验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以2018—2021 年南京市新型科研机构的实际数据作为检验对照依据,对比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收益这2 个变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结果见表2)。其中,科技成果产出包括专利申请量与标准的总和,创新收益包括技术转让收入、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以及孵化企业收入的总和。表2结果表明真实数据与模拟值的误差均在10%以内,仿真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建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有效的,能够较大程度反映新型科研机构运行的实际情况。
表2 历史数据检验结果
对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仿真,得到研发资金投入、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科技成果产出量和创新收益这4 个关键变量的演化趋势(见图4),可以反映出新型科研机构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的资金运用灵活、用人机制开放与流动、成果转化多渠道等特征。图4 的仿真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的研发资金投入均呈增长态势,且社会资金投入和自有资金投入在后期增速要更加显著。在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初期,财政资金扶持力度较大,起到了资金的催化与引导作用。随着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新型科研机构自我造血能力及吸引外部资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得社会资金投入和自有资金投入快速增加;(2)随着仿真时间推移,科技人才集聚水平呈逐年递增趋势,且边际效应逐渐增大。这是因为新型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活动的同时兼具人才培养的功能,且其灵活化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能够促使新型科研机构吸引有竞争力的研发人才,开放、流动、协同的用人机制有助于科技人才集聚水平提升;(3)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收益也都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随着研发资金与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不断投入,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也迅速提升,几乎呈线性增长的态势。此外,新型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收入、技术服务收入和孵化企业收入反映了其成果转化的多元模式,且随时间推移均呈上升趋势。由于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经转化、孵化后至产生收益需要一个过程,从而形成了成果转化收入和孵化企业收入在初始阶段增长较为缓慢,后期快速增长的态势。仿真结果呈现出新型科研机构的良好发展态势,接下来进一步探索新型科研机构的不同创新驱动因素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
图4 演化趋势仿真结果
为探讨不同驱动因素对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水平及创新绩效的作用情况,本文以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总收益为主要输出变量,进一步从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激励机制、网络关系强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方面进行灵敏度分析。
3.3.1 研发资金投入灵敏度分析
不同于传统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非常灵活与多元,不仅包括财政资金,还包括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等。下面分别考察不同渠道来源的资金变动对新型科研机构的影响,分别将财政资金投入、自有资金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增加40%,仿真对比结果见图5。根据仿真对比结果可知,财政资金投入的增加在短期内会显著提升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数量,这表明政府在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初期的扶持作用不容忽视,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在短期内会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快速增长。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活动不断发展,财政资金投入将趋于稳定,其在研发资金总投入中的比重逐渐降低,财政资金投入的正向促进作用会逐渐减缓。同时,社会资金投入和自有资金投入的增加对提升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也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看,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对社会资金投入和自有资金投入变动的敏感性增强,且超过了对财政资金投入变动的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新型科研机构在实现成果转化收益后会加大自身研发投入并吸引更多外部资本,实现自我造血与自我成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资金投入和自有资金投入在研发资金总投入的比重会逐渐增多,长期看对科技成果产出的提升效果更显著。综上,不论是财政资金投入增加,还是社会资金或自有资金投入增加,都为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带来了强大的资源基础和保障,可以有效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水平,并提升科技成果产出数量。
图5 研发资金投入变动对比分析
3.3.2 研发人员投入灵敏度分析
与传统科研院所相比,新型科研机构的多主体投资特征和更加灵活的运营机制,使得其研发人员呈现出国际化、高端化、流动化等特点,那么研发人员投入会如何影响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水平呢?下面主要从研发人员数量和研发人员质量两方面进行考察。假定分别将研发人员的数量和高端人才占比依次增加30%和60%,因素变动的影响效应见图6 所示。由图6 可知,新型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数量增加和高端人才占比增加均表现出对科技成果产出的正向促进作用,且该正向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然而,相较于研发人员数量的变动影响效应,高端人才占比增加对科技成果产出的提升作用更显著。这主要是因为新型科研机构科技研发人员的累计增长会促进知识的集聚与创造,实现创新知识的动态积累,充分发挥了人才集聚效应,有助于提升科技研发水平。特别是当新型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比重逐渐增加时,可以为新型科研机构注入创新能力较强的研发人员,则有利于提高创新资源和知识的利用效率,为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水平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图6 研发人员投入变动对比分析
3.3.3 激励机制灵敏度分析
区别于传统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的激励方式会更加灵活,从短期激励上升到参与成果收益分配与赋予科研自主权等长期激励,应能够更加激发科研人员创新行为的内驱力。因此,进一步通过选择科研自主权和人才收益分配比例这两类激励机制的调整变动,分析新型科研机构更加灵活的激励机制对其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总收益的影响。首先,保持科研自主权不变,依次将人才收益分配比例由0.2提高至0.4 和0.6,得到3 种不同收益分配比例的灵敏度分析,如图7 所示。从图7 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才收益分配比例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总收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效果。对于科技成果产出而言,人才收益分配比例的提高在短期内的影响作用较弱,但长期对科技成果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这表明科技人才在受到激励后会尽量扩大对知识的开放度与学习力,通过提升知识创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快科技成果产出。对于创新总收益而言,随着人才收益分配比例的提升,创新总收益也逐渐增加,且创新总收益的增加速度具有非线性特征。这主要是因为科技人才参与新型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形成了一个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反馈,极大程度地催生并保障了科技人员长期专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和耐力,进而提升创新总收益。
图7 收益分配比例变动对比分析
其次,保持人才收益分配比例不变,依次将科研自主权比例由0.4 分别调整至0.6 和0.8,得到3种不同程度科研自主权的灵敏度分析,如图8 所示。从图8 可以看出,科研自主权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总收益的影响是正向促进的。相较于创新总收益,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对科研自主权具有较高的灵敏度。随着科研自主权的逐渐增大,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呈逐渐增加趋势。这表明当给予科研创新团队充分的自主权和发挥空间时,可以尊重并鼓励研发人员的创新性思想与行为,提高科技研发人员的积极主动性及技术创新水平。虽然科研自主权对创新总收益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科研自主权成比例的增加并未引起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总收益的大幅增加,曲线呈现出较为密集的变化趋势。说明科研自主权在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行为方面的支持不足,当前更多体现在研发方向、研发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的自主性。
图8 科研自主权变动对比分析
3.3.4 网络关系水平灵敏度分析
与传统科研院所不同,新型科研机构应该会更加灵活和开放,鼓励多元化、合作程度高的对外交流方式。当与外界创新主体的联系更加紧密时,可以强化对前沿知识、技术以及市场信息等优质创新资源的流通与整合,更好利用市场运行方式。假定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将新型科研机构的网络关系水平由0.4 分别提高至0.6 和0.8,观察调整前后科技成果产出与创新收益的变化。如图9 所示,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收益均对网络关系水平有较高的敏感度。随着网络关系水平的增加,新型科研机构可以迅速了解更多的新知识与新技术,这有助于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水平,进而提升科技成果产出和创新总收益。
图9 网络关系水平变动对比分析
3.3.5 市场需求匹配系数灵敏度分析
区别于传统科研院所,新型科研机构会更加注重外部市场与产业需求,倡导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机制,以保持与市场的紧密结合。假定其他变量保持不变,将市场需求匹配系数由0.4 分别提高至0.6 和0.8,观察新型科研机构的市场需求匹配系数变动对其科技成果产出与创新收益的影响。如图10 所示,市场需求匹配系数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与创新总收益均有促进作用,但创新总收益对市场需求匹配系数变化的敏感度更高。随着市场需求匹配系数的逐渐增加,短期内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不明显,但长期有助于提升科技成果产出。这说明市场需求匹配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有一定的指引作用,新型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往往会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动态调整技术研发方向,提高科技成果与市场的紧密贴合度。另外,对于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总收益而言,市场需求匹配系数的提升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会对其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当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较高时,可以快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有效的市场消费,加速科技成果的转移与产业化,从而使得创新总收益也快速增加。
图10 市场需求匹配因子变动对比分析
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厘清影响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系统的各个因素间的耦合作用与反馈关系,在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分析基础上,构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系统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结合南京市新型科研机构的相关数据和实践,分别从研发资金投入、研发人员投入、激励机制、网络关系强度与市场需求匹配等方面进行仿真和灵敏度分析,揭示了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及运行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研发资金投入可以有效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出的提升。财政资金投入在新型科研机构发展初期的扶持作用较为显著,能够起到资金的引导与催化的作用。但随着新型科研机构实现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后,财政资金投入将趋于稳定,社会资本投入和自有资金投入的作用逐步凸显,新型科研机构的研发投入来源应逐渐向社会资本和自有资金转移;(2)研发人员数量与高端人才占比对新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出发挥促进作用且随时间推移呈递增趋势,其中高端人才占比对科技成果产出的提升作用更显著;(3)科研自主权对新型科研机构科技成果产出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人才收益分配对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总收益的正向促进作用更显著;(4)网络关系水平对新型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产出与创新总收益均有促进作用;(5)市场需求匹配系数在短期内对科技成果产出的影响不明显,但长期对科技成果产出的促进效果显著。对于创新总收益而言,不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市场需求匹配系数均会对创新总收益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论对促进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水平和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实践启示:(1)提高研发资金投入并合理利用多元渠道资金。重视政府支持在新型科研机构初期的引导与催化作用,提升新型科研机构的资金造血能力,将投资方的利益与新型科研机构的发展进行捆绑,促进资金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新型科研机构的资金投入不断向社会资本和自有研发资金转移;(2)集中优势力量组建具有高层次、国际化背景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重点识别科技创新人才的专业性与多样性,强化多学科集成和产学研深度融合。同时,引导建立更加灵活、面向市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开放、流动、稳增的人才队伍,激发新型科研机构面向市场开拓资源的能力与整合优质资源的活力;(3)鼓励探索全过程与全方位结合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灵活的科研创新环境和柔性管理方式,特别是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参与权和自主决策权,并建立基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责任共担与利益共赢;(4)鼓励并建立多元化的对外交流与协作方式,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举办前瞻性技术交流研讨会、牵头成立战略联盟、联合培养人才等,保障与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的交换与融合;(5)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研发预评估机制,发展与市场更加紧密结合的合作模式。加快推进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动态技术需求库的建设,通过互联网发布并征集技术服务与需求信息,服务产业和企业有效利用科技信息,满足新型科研机构与用户的互动与沟通。
本文将新型科研机构的创新过程视为复杂系统,揭示了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组成部分及多个影响因素之间的因果互动与反馈关系,弥补了现有单一因素、线性思维的研究不足,为全面、科学认识新型科研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创新绩效的多因素交互性提供了一种整体、系统视角。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方法,动态分析新型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演化规律及创新绩效驱动因素的变动影响效应,弥补了该领域中研究方法缺少定量实证、动态演化的不足。此外,与已有文献不同,研究对研发资金投入进行了分类,且考虑了研发人员质量、科研自主权、人才收益分配与市场需求匹配系数等增量影响因素,丰富了新型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研究。
本文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尽管构建新型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但未考虑科研基础设施、双创载体、创新氛围等因素,未来可进一步在模型中纳入上述因素并展开深入讨论;(2)受限于数据可获取性,仅以南京市新型科研机构为仿真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普适性,未来可对其他地区、不同发展类型的新型科研机构展开研究;(3)新型科研机构的大力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因此未来可考虑政策动态仿真,研究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