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到底是怎么造成的

2024-03-04 13:12耿雁冰
科学大众(中学) 2024年3期
关键词:阿蒙森探险队所罗门

耿雁冰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一部著名的历史特写集,书中的《夺取南极的斗争》一文被选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本,选入时题目被改成了《伟大的悲剧》。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义,理解课文所展现的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以及人类探究未知的科学精神。除此之外,这篇文章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解读空间。

该文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一篇传记,于1927年首次出版,讲述了阿蒙森探险队和斯科特探险队都准备征服南极点的故事。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目的地;斯科特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目的地,比阿蒙森晚了将近5个星期,而且在归途中不幸遇难。

1927年,茨威格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出这一伟大的作品,目的是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

阿蒙森断定,西伯利亚矮种马无法抵御南极的严寒,唯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犬才能在南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利用20条膘肥体壮的爱斯基摩犬顺利完成了往返路程。

而斯科特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愛斯基摩犬,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了,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

纪录片《科学远征》从到达南极点的主要目标这一角度进行了探讨:阿蒙森是彪悍勇猛、艺高胆大的职业探险家,他带领的探险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抢占”南极。斯科特却一心二用,把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花在科学考察上,使这次充满未知的旅程变得更加复杂。

斯科特探险队沿途取得了大量的生物、地质、气象、物理数据,这些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他们冒死带回的帝企鹅蛋,为研究爬行类进化到鸟类提供了珍贵线索;他们采集的舌羊齿化石标本,后来被认为是冈瓦纳古陆和板块漂移学说的最早证据……即使一路艰险,他们也没有将这些资料丢弃。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可怕的科学:惊险南北极》一书的作者。他认为阿蒙森的目标就是到南极而并不关心科学,所以挑选的队员都是适应极地生活的专家,包括养狗的人、善驾雪橇的人和滑雪高手;而斯科特却偏重于科学研究,他的雪橇上放满了沉重的岩石样本,很难拉动。

当粮食、燃料全部用完,身体也达到疲惫的极限时,斯科特和伙伴们被连续的强风雪困在帐篷中,无法前行。1912年11月,他们的遗体和资料被搜救人员发现。同时被发现的还有斯科特在生命最后留下的信,信中说他绝不懊悔这次远征。

最终,阿蒙森赢了,成为被载入史册的英雄,但是斯科特也同样伟大。

据新华网 2001年9月14 日的一则新闻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科学家苏珊·所罗门提出:斯科特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他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苏珊·所罗门说,在1911年至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的最低温度为-37℃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的探险计划。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查阅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中对当时天气状况的记载。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此前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的收集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千米。自动气象站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对斯科特一行人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所罗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质疑。有读者在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但是他们准备得更加充分,所以他们成功了。

还有一种是锡罐影响说。锡是一种金属元素,符号Sn,属于碳族元素。金属锡对我们来讲并不神秘,平常我们看到的锡是一种可延展的、柔软的、高度结晶状的、银白色的金属,熔点为231.89℃。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使用锡了。锡经常被人们打造成各种器皿,非常漂亮。

在常压下,锡有两种同素异形体,称为灰锡(α锡)、白锡(β锡)。在室温下,常见的是银白色的白锡,富有延展性。白锡的晶体为正方晶结构,呈金属性,比重较灰锡重。当温度降低到-13.2℃的时候,白锡就会变为粉末状的灰锡。白锡变为灰锡的速度会伴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加快。如果气温低到-30℃~-40℃的时候,白锡会迅速地变为灰锡。灰锡的晶体结构是与钻石、硅和锗类似的钻石型晶体结构。灰锡是暗灰色的粉状物,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半导体应用,日常用途不大。

在低温下,白锡转化为灰锡的现象常被称为“锡疫”(也有人称为“锡霍乱” )。这个现象最早由亚里士多德发现。未染上锡疫的锡板,一旦和有锡疫的锡板接触,也会产生灰色的斑点而逐渐“腐烂”掉。

翻阅《夺取南极的斗争》,全文没有看到一个“锡”字,但是通读全文后,我们会发现燃料煤油存在泄漏的可能。《向南极点进发》这一篇章中说,斯科特的一项准备工作是“每隔两天路程就设置一个贮藏点,为以后返程的人储备好新的服装、食物以及最重要的煤油”,也就是说,各个点的煤油量应该是足够的。在《罹难》这一篇章里,作者写到“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是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少之又少”“每到一個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装满煤油的桶怎么会意外地漏油了?尽管我们无法找到斯科特的准备工作记录,但是通读全文并结合当时用的储存技术,锡罐影响说不无道理:在低温下,白锡变成了灰锡,造成了燃料的泄漏。如果燃料没有泄漏,斯科特他们遇难的可能性会小很多。

历史上还有同样的例子。1812年,拿破仑率领大军远征俄罗斯,结果57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有人考证出了一个说法,当时法国士兵军服的纽扣都是用金属锡做的,这些闪着银光的纽扣在寒冷的俄罗斯都碎成了粉末。这可把法国士兵坑惨了,在冬天敞胸露怀,哪还有什么战斗力,自然是兵败如山倒。法兰西第一帝国从此一蹶不振。

伟大的悲剧,悲在斯科特一行人虽经努力却没有成为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悲在返回途中他们全部被冰雪吞噬。但是,他们依然伟大,伟大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失败牺牲,却显示了团结协作、坚忍不拔、勇于探索的崇高品质。通过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再一次体会到,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不只是艰辛,有时候甚至是生命。

(责任编辑:白玉磊)

猜你喜欢
阿蒙森探险队所罗门
2021年8月4日,一架MH-60S海鹰直升机准备在所罗门海的美国号航空母舰上起飞
最慢的人先到终点
最慢的人先到终点
最慢的人最先到终点
跟踪导练(三)
胆小的巨人
迟到20年的道歉
探险队长 DAKOTA CUSTOMS定制版牧马人改装
《所罗门之歌》的文本图像特征
所罗门的财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