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韩立民 梁铄
“树立大食物观 —— 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征文活动优秀作品
建设“蓝色粮仓”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减少陆地资源消耗等具有重要意义,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树立大食物观”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当前“蓝色粮仓”建设面临养殖空间减少、海洋环境污染、渔业资源衰退等多重约束,亟需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突破近海生物资源与海洋空间限制,尽快实现蓝色发展战略空间转换的现状,并提出新时期“蓝色粮仓”建设中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积极拓展远洋捕捞空间、努力提升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海洋生物资源保育为基础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重点。
“蓝色粮仓”是以保障国民食物供给、优化膳食结构、推进海洋渔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以海洋空间为依托,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为手段,以现代海洋高新技术应用为特征,以海洋水产品生产及其关联产业为载体的海洋食物供给系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海洋水产品不仅是国民食物的重要来源,也是保障国民营养健康的重要功能食品。我国陆域生态系统有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我们必须跳出陆域空间,充分挖掘海洋在食物供给方面巨大潜力,大力建设“蓝色粮仓”。
基于大食物观视角,建设“蓝色粮仓”有三方面作用。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粮食供给形势日益严峻,粮食安全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有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从我国情况看,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口粮安全能够得到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居民动物性食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我国海水养殖与海洋捕捞每年可提供3000多万t动物性产品,能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海洋动物性蛋白质中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这是禽畜肉和植物性食物不具备的。海虾、海鱼中钙含量是禽畜肉几倍至几十倍,牡蛎中富含锌元素,海带、紫菜中富含碘元素。海洋食物还含有特殊生物活性物质,对生物体和人体具有重要生理功能调控作用。海洋食物营养丰富,改善了居民膳食结构,为提升我国居民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与陆地“种植—养殖”肉类生产模式相比较,海洋食物生产系统在空间资源占用、水资源消耗、化肥及饲料使用等方面的节约效应十分显著。根据中国海洋大学深蓝渔业发展战略课题组测算,1.42kg动物性海洋水产品提供的蛋白质量约等于1kg猪肉,而每生产1kg猪肉需要消耗4kg原粮。我国粮食平均单产约360kg/亩,每亩耕地灌溉用水约300t。据此估算,我国海洋食物体系能够替代肉类(猪肉)约2000万t,相应能够替代约8000万t粮食(原粮),由此节约耕地约2.3亿亩,节约淡水约700亿t。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将近60%。但是,我国海水养殖主要分布在沿岸滩涂、浅海、港湾区域。随着滨海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海岸带空间需求不断上升,可用于海水养殖的近岸空间日渐缩小。另一方面,广阔的深水海域尚未被充分开发。我国沿海水深小于15m的海域总面积为12万km2,已开发面积不足20%。
海水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养殖海域富营养化及底质有机物、病菌及重金属超标,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产生养殖污水、残饵、药物残留及排泄物等。《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实施监测的河口、海湾、滩涂湿地等养殖区所处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占75%。在环保监管日趋严格的大背景下,近岸海水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其发展受到限制。
根据国家渔业区划调查以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洋生物资源补充调查结果,初步判断我国的海洋生物资源量在1600万t左右。按照国际通用0.5 ~0.6的可捕系数计算,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年可捕量为800万t ~1000万t(2020年我国近海捕捞产量947万t),超出这一限度的捕捞,会严重损害渔业资源。
“十四五”我国“蓝色粮仓”发展重点是,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突破近海生物资源与海洋空间限制,尽快实现蓝色发展战略空间转换,利用多种手段向更深远的海洋空间要食物资源。
一是充分发挥我国近海空间资源丰富的优势,引导海水养殖由近岸滩涂、浅海向离岸深水拓展,结合各区域资源环境条件,探索大型离岸深水网箱、远海养殖工船、深水底播及立体生态养殖等多种技术经济模式,缓解近海浅水养殖压力,减少沿海养殖污染。二是针对离岸海域增养殖生产的特殊性,依托渔业龙头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结合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探索完善基于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手段的深水网箱、离岸底播等养殖模式的生境检测、饵料投喂、养殖管理养殖技术体系。三是突破离岸海水养殖技术体系不完备、经营模式不配套和政策支持不到位的“三不”约束,降低离岸养殖成本,提升规模化水平。培育适应离岸养殖发展的后勤补给、冷链物流、加工运销等新业态。此外,还应加大海洋生物育种研发力度,培育适用于离岸、深水的优质高效养殖品种。
一是大力发展远洋渔业资源探测预报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渔业组织中参与度与话语权,加强与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国家渔业合作。二是鼓励海洋捕捞企业向远洋公海和过洋捕捞发展,参与全球渔业资源开发,开发新的公海和过洋渔业资源。三是提升远洋渔业装备技术水平,加快海洋捕捞船舶装备更新和升级换代,着力推进远洋捕捞关键技术和装备自主研发进程,推动海洋捕捞技术的升级换代。四是破除远洋水产品冷链运输约束,增强仓储和运输能力,扩大国内市场流通半径。五是大力开发南极磷虾资源。南极磷虾资源可开采潜力巨大,是集远洋捕捞与精深加工于一体、技术门槛高、产业链长、产业经济价值大的新型业态,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是适应我国消费升级需要,以海洋水产食品的稳定高效供给为导向,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整合海洋水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产业链条,完善“蓝色粮仓”产业链。二是重点推进海洋水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工程,以海洋生物活性成分提取和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培育为导向,加快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开发功能性海洋生物新产品,满足国民营养健康需求。三是积极培育远洋水产品国内市场,大力开展对远洋水产品绿色健康、高营养、低脂肪等品质特征的宣传,发展远洋水产品精深加工,创新产品形态,延伸产品功能,引导国民消费。
一是改变传统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模式,加大海洋水产资源恢复和近海渔业生境修复投入,加快海洋牧场和水产资源保护区建设,建立产业、资源、生态协调发展的海洋资源保育和水产品生产新模式。二是推动海洋水产品生产、海洋旅游、海洋生物医药及海洋生态环保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海洋休闲渔业、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生态环保等跨界融合新业态。
“深蓝渔业”是新时期我国“蓝色粮仓”建设突破的重点。“深蓝渔业”发展依赖于创新驱动,需要加大种苗生产、生态养殖设备、疫病防治、深远海网箱及养殖工船制造、饲料生产、智慧化观测设备等方面技术研发力度,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以“深蓝渔业”建设为突破点,陆海统筹提升海洋食物生产的规模、效率和竞争力,推动“蓝色粮仓”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能力,提升我国居民的营养保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