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十二
对于许多老广州人来说,这幅以八个街名串成的对联或许并不陌生:“玉子卖麻,板箱载出新桥市;黄婆榨粉,担杆挑入后楼房”。跟随对联的线索走街串巷,老广记忆如画卷一般展开。如今,这些旧街巷或消失,或更迭,唯独“榨粉街”保留下来,像一碗以时间煲出的靓汤,抿上一口就足以熨帖人心。
榨粉街坐落于广州越秀区北京街道内,南北走向,因街巷里开设有众多榨粉店而得名。广东地区制作米粉的工艺被称作“榨”,榨粉,就是将粉团放入压榨机中榨成条状,再丢进沸水中定型。广州人爱食米粉,在岭南地区有着“广府的粉,客家的粄,潮汕的粿”之说,因此短短300余米的榨粉街坐拥众多榨粉店,俨然一个米粉王国。
让榨粉街镌刻在广州记忆中的不光是米粉香,还有书墨香。
清宣统二年(1910年),“近代岭南四大家”之一的晚清文学家、教育家梁鼎芬,将位于榨粉街93号的祖传葵霜阁藏书楼改名为“梁祠图书馆”,并向公众开放。这是广州历史上第一座私人公共图书馆,也是当时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梁鼎芬亲自定下“观书、抄书、借书、读书、捐书”等23条图书馆章程,提出将“私藏”变为“公藏”的理论。1919年,梁鼎芬去世,后人将2万余册藏书全部捐给广东省立图书馆(今中山图书馆)。现在人们在中山文献馆和普通线装书库仍可借阅这批藏书,标志是一个藏书章——“梁氏葵霜阁捐赠”。
榨粉街两边排满米粉铺子的盛景已不复存在,但熙攘的日子仍旧继续。杂货铺、服装店、水果店、老式发廊……一条简单的小巷,能满足大部分日常生活需求,呈现出一种鲜活自然的市井氛围。这些店铺不大,都是典型的广州家庭商店,店主们除了是各自吆喝生意的同行,还是知根知底的街坊。到了晚上,商铺一一闭店,榨粉街又回归老社区的面貌,树荫下的街坊闲话家常,空地上的孩子嬉戏打闹,巷口昏黄的灯光下花猫蹲坐,每一个角落都藏着一段故事、一番烟火。
若要说烟火气,就不得不提年节里的榨粉街:临时摊位上色彩鲜艳的灯笼、挥春(即对联)、福字等年货装饰,煎堆、钵仔糕、鸡仔饼等广式小吃,如流水席一样铺开,像极了一条火红的长龙。若是赶上花市,那就更热闹了,在讲求风水的广州人看来,行花街,转好运,这是过年一定要有的仪式感。此时的榨粉街一派花簇锦攒的景象,银柳、春兰、桃花、水仙、金桔、天竺葵、黄金果……正值北国料峭时节,而南国的鲜花却争奇斗艳,释放着广州千年花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