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立海 余丽铮
如何快速构思一篇符合题意、内容充实、论证有力而且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议论文,是第二轮复习阶段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考生可以运用以下技法,撬动议论文构思最重要的支点。
一、立意
立意决定了高考作文的高下、优劣和价值。优质的立意,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认知敏捷。就是在对事物、问题、现象等进行分析、评价、判断、感悟和认识时,能迅速得出思维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
2.对立统一。主要指思维的结论不偏激、不片面。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考生在立意时如果不恰当地强调某一方面、阻遏另一方面,就会陷入错误的泥潭。
3.眼光独到。揭示事物背后的道理、规律等,要尽可能看得“深”一些、“广”一些、“全”一些,这样才能胜人一筹。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考生必须眼光独到、敏锐,善于把事物放在大背景下去看、去想、去悟,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社会、人生、生命;善于思辨,看到事物的多面性,用个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理性思考,打破常规格式,独具慧眼地去看世界。
二、语言
议论文是阐明作者的见解、主张的文体,具有很强的论辩性,因此,议论文的语言要言简意赅、逻辑缜密,富有思想内涵,阐释深刻道理,且具有启发性。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优秀作文《讲中国故事,传时代新风》一文的片段:
李白不得志,却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苏轼被贬黄州,却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刘禹锡谪守巴蜀,仍念:“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面对挫折时,有的人一蹶不振,就此消沉;而有的人却豁达面对,笑看人生。
这个片段充分展示了考生积累丰厚、学以致用、灵活迁移的写作能力,不仅语言具有表现力,而且颇有说服力和雄辩性。
考生如何才能具备这样的语言表现力呢?
1.广泛阅读。学习、借用别人的思想、语言来点燃自己语言、思想的火花。
2.深刻感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考生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感悟,从而有所得、有所获。
3.不断陶冶。即要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格。正如王国维所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4.思维辩证。即要做到一分为二,不把话说死、说满,用全面的、客观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说道理。
三、拟题
一个精准、明确、贴切、新颖、别致的标题,往往能够赢得阅卷老师的好感与赞赏。因此,考生在拟题时不可掉以轻心。以2023年上海卷高考作文为例:
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这道文题可以拟题为“始于好奇,终于热爱”“以心仰望,探求浩渺”等。这样的标题,既扣合材料,又显别致、洗练,还明确了论点。
由此可见,优质的标题,具备以下的要素:
1.精准。要紧扣材料,凸显论点。
2.别致。要与众不同,不落俗套。
3.简明。要洗练简明、短小精悍。一般10字左右。
4.隽永。要意蕴深邃,耐人寻味,引人思考。
四、开头
考场作文的开头,一方面要提纲挈领,为全文定下思想、情感的基调;另一方面要以奇句夺目,为作文添彩。如2023年全国甲卷优秀作文《乘科技之舟,掌时间之钥》的开头:
有人说,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我认为正确的做法是:乘科技之舟,掌时间之钥。
这个开头紧扣文题材料,借别人的话,自然引出自己的观点,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不蔓不枝。窥斑见豹,我们不难得出开头的基本写法:
1.归结材料,引述开头。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为新材料作文题,作文的立意、观点一定是从所给材料中提炼而来的。所以,考生在开篇时就应巧妙地引述材料,这也是确保作文契合题意的不二选择。引述材料的实用技法有:(1)关键词法。即摘引材料中的关键词,以此凸显作文的观点。(2)主旨句法。就是归结材料的核心内容,提炼出材料的主旨,即所要表达的中心。
2.围绕材料,突出观点。指出材料内涵,并对其进行诠释,阐述意义,分析原因。这种开门见山式开头,要注意根据试题设定的对象发表意见、看法,以此保证作文切合题意。
3.借助修辞,句式有力。运用排比、对偶、引用、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开头,能够让作文语言整饬有力,彰显文化底蕴。同时注意句式的运用,最好读起来铿锵有力,节奏明快。
五、结构
一般来说,800~900字的议论文大体由5~10个段落组成,开头与结尾段30~100字。主体段落是写作的关键之所在,一般由三个分论点、至少三个段落构成。而一个符合标准、优秀的分论点段,包含如下5种功能不同的句子:观点句+阐释句+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如2023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让发问、好奇心和创造力齐飞》中的一个分论点段:
因发问生发的好奇心是科学之母,是许多伟大的创造的开端,许多伟大的发明始于此。(观点句)多少人看见苹果从树上落下来,都熟视无睹,只有拥有强烈的发问精神与好奇心的牛顿被这个苹果吸引了,并好奇为什么它会掉下来,而不是“掉上去”,或者飞到其他方向。(材料句和分析句)带着这种发问与好奇心,他最后发現了牛顿三大定律,为近代物理学和力学奠定了基础。(结论句)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分论点段的基本论证逻辑:
1.提出问题——观点句:该段的中心句(明确要说的角度和方向、态度)。
2.分析问题——阐释句:分析观点的句子(解释是什么)。
3.论据、论证——材料句+分析句(证明观点,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4.解决问题——结论句:对观点的深化与升华,对全文或全段起到总结的作用。
在这种“5种功能不同的句子”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根据写作的具体情况,按照不同的论证方法对论证的句群进行相应的整合。
(1)并列型:观点句+阐释句+并列材料句一+分析句一+并列材料句二+分析句二+结论句。
(2)正反型:观点句+阐释句+正面材料句+分析句+反面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3)归纳型:观点句+阐释句+多则材料句+分析句+结论句。
六、结尾
结尾是对全文的收束,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的写作方法有:
1.首尾呼应,总结全文。议论文结尾照应开头,就会让作文既有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有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2.引用名言,深化中心。名言警句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下来的精练语言,形式俊美,内涵深刻。将名言警句用在结尾处,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彰显文采。
3.反诘设问,引人思考。这种结尾方式采用问句形式,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发人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进一步关注作文论及的问题,在变换表达方式的同时,有效拓展思想空间。
4.表达愿望,发出呼告。在作文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