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韶峰
月光下,几台被称为“磕头机”的抽油机在野外格外显眼。
不远处便是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作业二区坨36站。
在油田,偏远的井站一般由一名职工长期驻守,可以带家属,这样的井站被称为“夫妻站”,
坨36站便是其中之一。
数九的辽中,被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低温环抱着,寒风吹过,冷得钻心。
月光下,几台被称为“磕头机”的抽油机在野外格外显眼。不远处便是辽河油田高升采油厂作业二区坨36站。
在油田,偏远的井站一般由一名职工长期驻守,可以带家属,这样的井站被称为“夫妻站”,坨36站便是其中之一。
凌晨4点,采油工张停川拎起管钳、拿上手电、戴好安全帽,准备开始一天的巡井。听见脚步声的妻子吝海红追了出来,“今天儿子带着儿媳和大孙子回来一起过年,一定要注意安全,早点回来。”妻子再三嘱咐道。
对于今年8月即将退休的张停川而言,这个春节注定意义非凡,这将是他在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2003年10月31日晚上7点半到的这里。”对这个时间,吝海红记忆犹新,“没水没电,到处是风沙,那会儿太苦了。我拎着7个大碗面,吃了7天,也哭了7天。”
坨36站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牛心坨镇,因为常年风大,这里被当地人调侃“一年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军人出身的张停川因责任心强、技术过硬,被派来驻守,夫妻俩迎着停不住的风,开始了21年坚守。
盯管线、查皮带、拧盘根、查看加热炉,是张停川每天的工作日常。这些工作,白天张停川可以自己完成,可到了晚上,则需要夫妻二人配合,“一个打手电,一个检查,遇到管线被冻住了,还要来回烧开水、提开水。”张停川说道。
正当记者跟随夫妻二人巡井时,一台“磕头机”突然停摆,张停川瞬间焦急起来。在经过一番察看后,张停川断定问题出在电上,于是,他赶忙通过电话向值班的同事求助。
不一会儿,同事赶了过来,好在只是继电保护器跳闸,经过简单处理,“磕头机”重新启动,张停川这才长舒了口气。
这样的工作,张停川重复了21年。每天巡完井回来,已是深夜,而第二天凌晨4点半,他又要开始新一天的巡井。从四面漏风的小板房住起,夫妻俩四易其所,条件逐步改善,这样的坚守,在7000多个日夜里從没有间断过。
这个春节,辽河油田特意为张停川准备了一副特别的对联——“驻站二十年加油增气,巡井九万里奉献能源”。
张停川已经记不得自己到底走了多少里。从最初的一口井到现在的11口井,张停川负责的井数越来越多,每天,每口油井,他都要巡上四五趟,一趟下来就要5公里。
21年,张停川走遍了这里的田埂与河堤,却也错过了很多与亲情为伴的时光。儿子12岁时便被送到了寄宿学校,直到参军入伍、参加工作、娶妻生子,张停川只和儿子一起吃过三次年夜饭,甚至儿子结婚的当天,他也只能来去匆匆。
妻子吝海红也曾怪过张停川,“油井真的比家还重要吗?”可军人出身的张停川却将那份愧疚深藏进心里,“把孩子送进寄宿学校那天,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么小的孩子要自己独立生活,我怎么舍得?这么多年,亏欠老人和孩子,但既然选择了守井,就得守好它。”面对眼前这个并不善表达的东北汉子,妻子吝海红也深深理解着他的这句话,“对亲人他亏欠,对工作,他无怨无悔”。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包饺子,在岗的最后一个春节,热闹而温馨。
聊起这21年的一幕一幕,张停川说:“当兵我自豪,保家卫国。退伍后我进油田,虽然做得微不足道,但全心全意。即将退休了,从内心里说真舍不得。”
聊起退休后的打算,一直想去天安门看看的张停川却第一时间想到了想看大海的妻子,“一定第一时间带你去看大海。”“我可留好证据了,一定说话算话。”吝海红笑着对丈夫说道。
蒜薹炒肉、豆角炖排骨、水煮大虾……夫妻俩的年夜饭从未这么丰盛过。然而,在热气腾腾的饺子上桌前,张停川还要完成当天的最后一次巡井,与往昔不同的是,这次多了温暖、期待与不舍。
远处的村庄,烟火升腾,美好而绚烂。张停川循着手电光,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