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杨倩
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s, PEComa)罕见,由于临床表现不特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本文报告1例发生在腹膜后术前被误诊,术后经病理证实为恶性PEComa的临床及CT影像学表现,以期为该病的准确诊断、预后分析和减少误诊积累经验和数据。
患者女,39岁,汉族,因“发现盆腔肿块4月”入院。患者4月前于外院发现盆腔肿块,伴腹痛1月,无大便带血。近1月症状有所加重,伴排便习惯改变,无黑便、头晕等症状。腹部查体:腹部平软,下腹部压痛,无反跳痛,下腹可触及包块,大小约4 cm×5 cm,活动度差,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乳酸脱氢酶693.00 U/L,谷胱甘肽还原酶304.50 U/L。
腹部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显示:腹膜后及盆腔见不规则巨大软组织密度肿块影,部分边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匀,大小约13.2 cm×9.2 cm×25.5 cm(图1A),上达左肾静脉起始水平,下达直肠下段水平,动脉期呈不均匀中等强化,病灶边缘及内部见多发迂曲扩张血管影,增强后病灶实性部分呈渐进性中等强化(图1B、1C),内见无强化坏死区(图1D);病灶包绕、推移左侧输尿管、腹主动脉、双侧髂总动脉、左侧髂内及髂外动脉、下腔静脉、两侧髂静脉及直肠,左侧肾盂及输尿管中上游积水扩张(图1E、1F),左侧髂静脉管腔闭塞。术前诊断: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可能。
图1 腹部CT平扫+增强+三维重建Figure 1 Abdominal CT plain scan+enhancement+3D reconstruction
手术经过:探查腹盆腔触及肿块,上缘位于小肠系膜根部下方,包绕髂血管,质地较硬,固定,考虑不能切除,因此切取部分组织活检。
病理诊断:肉眼切面呈鱼肉状,镜下大片坏死组织旁见小巢肿瘤细胞,细胞质丰富嗜酸性,呈细颗粒状,胞核深染,染色质致密(图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PCK(-),Vimentin(-),HMB45(+),TFE3(+),Cathepsin K(+),Melan-A(-),Desmin(-),SMA(-),PAX2(-),PAX8(-),CAIX(-),CD56(-),Syn(-),Inhibin-α(-),CK20(-),S-100(-),Ki67(ClONE: SP6)(热点区Li: 30%),CM2202359:该样本中TFE3(Xp11.2)基因未检测出断裂(图3)。结合免疫表型及FISH检测结果,诊断为恶性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图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FE3 (HE ×100)Figure 3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TFE3 (HE ×100)
PEComa是一组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常发生于胃肠道、子宫、腹腔及盆腔,也有发生于皮肤和骨的报道[1]。根据2020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PEComa家族包括PEComa-NOS(非特殊类型PEComa)、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可分为良性、恶性、恶性潜能3类,以良性居多,好发于女性[2]。原发于腹膜后的PEComa更为罕见,以中年女性居多,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如腹痛、背痛等。有文献总结约40%的腹膜后PEComa有恶性潜能[3],本文1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腹膜后原发恶性PEComa。
PEComa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较低,但总结文献[1-6]仍可以看出该病具有一些共性:肿瘤体积较大,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相对清楚,CT平扫呈稍低或等密度,部分病灶内含脂肪、出血、囊变、坏死而密度混杂,钙化少见,动脉期和静脉期呈持续性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强化轻度减低,部分病灶可见增粗供血血管及假包膜。恶性PEComa表现为向周围组织侵犯,边界不清,内部可见坏死、出血和钙化[4]。约1/3的恶性PEComa会出现远处转移,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7]。有研究提示,若病灶T2WI有低信号,弥散受限,呈明显强化,需考虑PEComa[5-6]。本例患者病灶位于腹膜后及盆腔,分叶状,内见坏死,呈中等不均匀强化,侵犯邻近输尿管,符合恶性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
组成PEComa的上皮样细胞呈放射状分布于血管周围,细胞质透明至嗜酸性,免疫组织化学HMB45阳性是PEComa的特异性特点[8]。本例HMB45、TFE3及Cathepsin K阳性,与文献报道一致。
PEComa的鉴别诊断范围很广,取决于原发部位。本例病灶位于腹膜后及盆腔,主要鉴别诊断是脂肪肉瘤、恶性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瘤等。脂肪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腹膜后肉瘤,约占腹膜后肿瘤的40%,好发于60~70岁,分化良好的脂肪肉瘤边界清楚,脂肪比例>75%,去分化脂肪肉瘤脂肪比例降低,有20%的病灶无脂肪成分,增强扫描呈分隔样、结节样强化[9]。恶性神经源性肿瘤主要沿神经根走行分布,可包绕、侵袭神经干,可呈多结节融合改变,有明确的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的征象,可引起腰部、臀部或下肢的放射痛。腹膜后淋巴瘤CT主要表现为腹膜后多发软组织肿块,可融合呈团块、推移、包埋血管,表现为“血管漂浮征”,增强扫描以轻中度强化为主,坏死少见,伴有周围脏器受压改变,可伴有其他部位的淋巴结肿大。
手术治疗是原发性腹膜后局灶性PEComa的首选治疗方式,对于多灶性病变或不可切除病变,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有望成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案。
综上,腹膜后恶性PEComa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具有一定特征,影像学检查也具有一定的特点,手术仍是最佳治疗的主要方法。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